(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00)
浅析中国写意人物画
陈贲
(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00)
中国人物画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不可限量的成就。与其他国家的人物题材绘画相比,中国的人物画根据其精神境界的超越和艺术形式上的自由,在人类数千年的绘画征程中独具不一样的风采。从我们中华民族的绘画历史进程看,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物画呈现着不同的风骨神韵。近代社会的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在整个艺术领域中表现的很突出。当然各式各样的人物画创作也是异常精彩。
中国;人物画;空间;现代
一、人物画的起源与当代人物画的发展
中国人物画相对于中国画其他门类的画产生的都要早。最早的人物画是战国时期辛追夫人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图》与《人物驯龙图》帛画。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中国绘画史上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绘画巨匠。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这些绘画大师经过深入研究,广泛的吸收外来技巧来表现新兴的时代生活,他们为我们做出了前无古人的巨大贡献,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在当代社会,现代人物画的创作已经进入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全新阶段,创作前景非常广阔,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写意人物画的创作一定要深入社会生活,它离不开中国画传统的精神实质,因此需要有所保留。在创作人物画时,需要大量借鉴各种各样的画风,也可以浅浅的借用西方绘画的优点。要想得到突破和发展,就要取长补短,多去接触来自四面八方的绘画优点。
现在网络媒体很发达,可以通过网络,去了解大师诸如史国良先生,刘国辉先生,吴山明等先生的作品去感受,而且网络上也有很多采访他们的视屏短片,其中有一段是“青稞熟了”,拍摄的是史国良先生的西藏之旅,这一趟主要是为了去寻找藏民收割青稞的场面,可惜去晚了,已经基本上收割完了。从他与藏民的交流交往中,深深感动了观众,史国良先生已是一位著名的大画家,可他是那么的热爱生活,多次前往西藏收集素材,这不得不让我为之钦佩。有那么一幕,史国良先生紧握这一位六旬老人的手,他说他最喜欢老人家的手,因为那是一双最能体现年龄的双手。这也许就是他们常说的深入生活,只有你深入到生活中去,你才能用心去描绘。
二、线在写意人物画中的位置
中国画是以线为造型手段的画种,线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画面的格调,在写意画里线条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一开始这线条要需要怎么勾勒,米开朗基罗曾指出,只要凭借画出来的一根直线就能区分出画家的技艺。由此可以看出线条的重要性。当然在于西方绘画中的为了再现对象的量感和质感,为了形服务的线条相比,中国画的线条更具有一种独立于对象之外的审美价值,是作者审美情感的抽象表现。线条的运用发展到现在,已不再是简单的勾勒,它的运用更为随意奔放,虽说写意,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但因为融合和西方的绘画技巧,我们必须在准确把握住形体的基础上进行发挥,不同的人画出的线条是不同的,这跟自身的技术和修养是有关系的。中国画里头的线条是千变万化的,中锋,侧锋,逆锋的运用是那么随意,又那么讲究,比如在画人体脸部,手部的时候中锋的运用就能更好的表现出骨点,而侧锋主要运用于衣服的表现,当然,这两者之间是相互弥补相互贯穿运用于整张画面上的,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墨色的运用,线条的粗细,虚实浓淡,都要在掌握好水份的情况下才能运用自如的。在这幅作品里头可以看出我所画的线条是较为粗犷的,也是因为体裁的需要,为了表现出他们衣服的厚重,笔墨的运用就更要大气,而且要浓要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墨分五色的运用,在它还未全干的时候重的地方就用浓墨再加强,灰的地方就用淡墨进行皴擦。中国画里头主张黑白分明,所以在该留白的地方一定要留着,还要把握整张画面的整体感。
在中国人物画里,除了人物动态的准确把握外,脸部的刻画是极其讲究的,当代著名画家刘国辉先生曾指出,中国画应该是重神而不重于型,所以如何把每个人的神态,内心情感通过绘画语言表现出来就显得更有挑战性。
除了线条在中国写意人物画里着色也很重要。中国画里头常讲到要“以墨为主,以色为辅”但是上的好是锦上添花,上不好就破坏了效果,所以说上颜色还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是要运用透明的颜色在墨稿上进行罩染,不可一次完成,要多层积染,逐步形成统一的色调,而有的则要与墨进行调和后再染,这样颜色就不会显得太艳,当然这是针对自己的作品而进行的变现手法,不同的画面不同的人有他独特的方法,但最终还是为画面服务的。
中国画的艺术成就已不在花鸟,而在人物,特别是水墨人物。前辈画坛先驱如徐悲鸿,林凤眠通过引进西方写实主义,打破了重意轻型的传统文人画对创作的约束,更是推动了画家走进生活,促进了文人画关怀人生的人文情怀。并且写实绘画已不再只属于西方国家,我们中国也要有自己的写实绘画,这就要求我们年轻一代的学者在继承的同时要不断的创新,才能使得写实绘画越走越远。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
[3]李宗桂.庄子与中国文化[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4]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潘天寿.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J212
A
1005-5312(2016)02-0188-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