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舞蹈与中国戏曲交相辉映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2822
金鹏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黑河分校,黑龙江黑河164300)

  中国舞蹈与中国戏曲交相辉映

  金鹏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黑河分校,黑龙江黑河164300)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审美追求,它的价值在于具有柔美的音乐、典雅的舞蹈、丰富的戏剧文学、高超的技艺等,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戏剧。戏曲艺术对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由来已久,特别是对中国舞蹈创作的影响更是十分深远。在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今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重视更为突出,这种影响在各种艺术创作中均有所体现。

  中国舞蹈;中国戏曲;相融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崛起,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艺术形式均有受戏曲影响创作的作品,舞蹈是受戏曲影响创作数量较多的舞台艺术,戏曲的名剧有相当数量的剧目被舞蹈进行再创作,如《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牡丹亭》等。舞蹈作品与戏曲题材体现方式不同,有的只用了戏曲的剧名,有的是用戏曲剧名和内容,还有的舞蹈改了戏曲剧名用了内容。由于戏曲剧目丰富,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有些戏曲剧目的情节、舞蹈以及各种技巧十分出色,自然激发着舞蹈创作者的创作欲望。

一、舞蹈艺术与戏曲艺术在审美特征方面的异同

舞蹈艺术以演员的自身肢体为主要工具,通过各种有节奏的组合动作传情达意。舞蹈不以叙事为主,而以写意、抒情见长。然而构成戏曲(剧)艺术自身独特的形态及审美要素的却是“诗”,当然不是我们日常所谈的抒情诗,而是一种表现故事,代言的戏剧体诗,即剧曲。戏剧以剧曲为主,在唱念做打四种表演手段中,唱居首。既戏曲舞蹈即“做”和“打”是为剧曲服务的。

  舞蹈艺术变化无穷,即使在同一风格中,从内容到组合形式少有雷同,反之就会被斥之为抄袭。而戏曲艺术的根本特性就是程式化。歌唱有曲牌和板式。“做”、“打”有套数。念白有调,动作有规定。戏曲艺术由于受服装、头饰、鞋帽的约束,在动作幅度、线条要求以及在充分利用空间方面,均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

  虽然舞蹈艺术和戏曲艺术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它们却也有着共同的审美特征:求圆占中,子午阴阳,形、神、劲、律以及三节六合等中国古舞风格和运动规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两种古老的艺术同属于古老的东方文化,都蕴藏着母体源流的共同规律。

二、舞蹈艺术给予戏曲艺术以巨大的影响,舞蹈是戏曲艺术的源头之一

无论是舞蹈史还是戏曲史,都以“长袖善舞”这一美妙的词语来形容“水袖”的表演功能。都可得见礼仪、祭祀中的文舞和武舞,西周时期的“六代舞”以及汉代的“角抵百戏”和“东海黄公”等。

  舞蹈是戏曲的源头之一,大戏、小戏均是如此。例如沪剧源出于太湖流域的淞江以及黄浦江一带的农村歌舞“小山头”。黄梅戏是从皖、鄂、赣毗邻的地区以黄梅采调为主的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湖北的“傩戏”,贵州的“脸壳戏”都是从“傩舞”中发展而来。舞蹈给予戏曲艺术以美的形象,美的动作,戏曲中的“水袖”,“团扇”,“手绢”乃至身段无不体现出中国古舞的风韵。戏曲中的蹁腿、扫堂、旋子等等反映着“胡腾舞”的风范。而戏曲中的武戏与中国古舞中的武舞又是一脉相承。

三、舞蹈艺术又受到戏曲艺术的光辉折射,舞蹈艺术与戏曲艺术交相辉映

经过一代代艺人的耕耘,使得戏曲艺术流派纷呈,水袖技艺在戏曲中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戏曲表演艺术程式动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梅兰芳的著名弟子程砚秋先生除师承梅先生之艺术精华外,自己又独成一派。他将早期流传民间的“水袖”动作归纳为十个字:勾、挑、撑、冲、拨、扬、掸、甩、打、挂等。目前仍在辛勤耕耘的中国戏曲学院的王诗英教授(本文作者曾师承于王老先生),更是在继承传统,借鉴外来艺术的前提下,大胆尝试,从新归纳了“水袖”十字:提;扬,得,飘,抓:云,搭,摇,抛,涮。

  在说唱艺术、滑稽戏以及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曲艺术,又给予舞蹈艺术以光辉的折射,促使许多舞蹈艺术家再反过来向戏曲艺术家虚心学习,并极力寻找那些已经丢失的宝贵财富。北京舞蹈学院老院长李正一先生曾于1984年带领师生向戏曲艺人学习,并且整理了舞蹈学院的《水袖课》教材,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舞中水袖的优秀技艺,同时还充分运用舞蹈演员的肢体和特技,在腾、跃、旋、转之中又进一步发展了水袖艺术,为正本清源,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戏曲舞蹈具有刚柔相济、圆润流畅、技巧精湛的特点,以其完善的程式化和虚拟化表演形式别具一格。中国舞剧在形成初期是以戏曲舞蹈为基础,逐渐发展完善形成自己独特的舞蹈语汇和表现方式。中国舞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创作中追求民族性以及表现中国题材独特性时,常常会借鉴戏曲的舞蹈与技巧,戏曲曾经是平民百姓学习知识、享受文化娱乐的主要来源,不断重复上演这些历史故事,潜移默化地陶冶着人们的情操,使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代代相传,至今影响深远,为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提供着丰厚的资源。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2]于平.中国现当代舞剧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J70-05

  A

  1005-5312(2016)02-0101-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