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福建厦门361000)
基于情感交互的博物馆文物展陈设计研究
蒋天寅
(福州大学,福建厦门361000)
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如何使欣赏者能真正“体验”文物展品背后的文化语境?采用何种表达形式?这些都已成为当下博物馆陈列的新目标。然而,当代受众的艺术审美逐渐增长,博物院文物展品陈设的艺术形式之探索,对陈列展品文化思想的准确表达,需要营造出文物展品之意境。本研究从文物陈列角度,探讨文物意境营造与受众文化体验的关系;搭建文物展品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互动,对能够促进欣赏者深刻领略文物展品所属时代的文化语境与内涵提供理论依据。
博物馆;陈列设计;情感交互
在19世纪中叶博物馆室内设计开始,而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研究。今天,全国范围内包括与博物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如美术馆,博物馆,文化展览厅等众多的公共文化场所以多达上千座。我国迅速发展的博物馆事业与展品陈列形式相关的艺术表达却是无法做到平衡发展。更多的注重展品自身而忽略了观众与展品之间的“互动性”,而使展品陈列本身变得较为单薄,缺乏说服力,进而削弱了展品乃至博物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丧失了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
情感交互旨在搭建受众和展品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受众对展品所负载的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本研究从文物陈列角度,探讨文物意境营造与受众文化体验的关系;将中国画学,传统美学思想借鉴到文物的展示陈列中。
一、基于情感交互的展陈设计原则
1.可行性。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体验式设计似乎囊括了设计的各个领域,而所谓的情感交互并非只停留在工业设计和数字媒体设计当中。交互设计是超越传统人机关系,而情感体验也逐渐被推倒风口浪尖。在大多数博物馆中展品展示处在以展品为中心的陈列方式上,而从展品陈列角度,使观众能够准准确了解产品的文化背景或社会意义还存在一定的纰漏与不足。无论是在一些硬件表达,如灯光的使用,或是在摆放角度方面都不能很好的诠释文物的文化语境;即使是在展品陈列的安全问题上也较为单面性;在观众与展品之间的互动性,缺少“用户”情感参与的设计师无法为观众提供深层次体验的。
言此及彼,河南省博物院,首都博物院,中国丝绸博物馆似乎成为学习的典范,也提供了艺术原则与科学技术的运用的例证。对展品陈列的主题的把握,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较为完美的展品陈列形象;相对严谨的展品陈列的艺术结构,营造特定的环境气氛,这些都是针对展品陈列的意境营造,创造出文物所属时代的真实环境,使观赏者达到多层次的体验,从而激发情感体验,建立观赏者与文物产品之间“情感交互”。
2.形式美。觉因素作为观众体验的首要层次,同样是艺术视觉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文物展品的形式美要表现出大众性。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文物展品的接受对象不得不使我们考虑大众审美的趋向,视觉表现接近受众的心理感受,同受众之间产生共鸣。这也是意境传达的基础。其次,在形式美感的展示方面应具有时尚性。所谓的时尚是以现代科技作为载体,突出展品自身的艺术个性。对促进视听知觉的享受起到一定的作用。再次,文物展品的陈列应该表现出一定的组合性(图1)。由传统的单品独立展示方式向组合形式发展。如打散的文物视觉符号与文物单体的有机组合。使欣赏者能够对文物的每一个部件都有深刻的文化解读,促进情感交互,达到情感体验。
图1
3.功能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形式的法则下我们还是注意其恰当的表现方式,不能为追求艺术表现而歪曲了艺术作品本身的社会意义,而规范艺术作品的文化意义,致使受众对文物的情感体验是不合适的,甚至是扭曲的。在某些博物馆展品陈列的表现方式上,为了追求展品本身的外在形式,而弱化,甚至忽略了展品本身的内涵,因此我们应该在展品的相互组合以及产品的环境营造上考虑其相互关系和特定文化归属,形成有机的组合方式。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交互”。例如在河南省博物院夏代建筑模型的艺术陈列方式(图2)中能看出模型的真实再造,配以植被的烘托,再现出商代民居建筑的真实形态以及它本身所出的环境,进而,把受众带到文明伊始的夏文化中,让受众和文物的文化之间产生共鸣。
图2
二、结语
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博物馆或美术馆的意义不只是为存放文物艺术品,而是要在大众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情况下,为大众提供精神食粮。本文在以博物馆陈列中展品的文化内涵的诠释,凸显展品的社会意义的主线下,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出发,对设计艺术相关原则的再利用;对中国画学,传统美学思想的借鉴;从而探索能营造出更贴近生活,表现展品所属时代文化语境为目标达到真正的情感上的交互,在观者和展品之间形成交互路径。[1]罗越.展示观念与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诺曼(美),付秋芳,程进三.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J525;G265
A
1005-5312(2016)02-0054-0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