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厦门361000)
海报隐喻符号的受众认知分析及设计
王祎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厦门361000)
视觉隐喻作为图形语言传达信息过程中的强有力的表现形式,将很大程度的唤起受众的内在心理感受,正是由于这种视觉隐喻表现形式的存在而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受众在注意、知觉、学习、记忆、语言、情绪、概念形成和思维等方面的认知规律,研究了海报设计的视知觉原理,这种隐喻手法能够触动受众的内心世界,以此达到情感共鸣。
广告;视觉隐喻;受众认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升级,众多的设计宣传方式被不断挖掘,海报作为平面媒介中的一种形式,是最具有心灵震憾力和视觉冲击力的,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海报中的视觉隐喻和心理暗示也成为主要的设计表现形式,视觉隐喻作为图形语言传达信息过程中的强有力的表现形式,将很大程度的唤起受众的内在心理感受。
一、隐喻符号概述
“隐喻”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phora,其字源meta意思是“超越”,而Pherein的意思则是“传送”。从词源上看“隐喻”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是“意义的转换”,即赋予一个词它本来不具有的涵义;或者,用一个词表达它原本表达不了的意义。隐喻是由三个因素构成的:“彼类事物”、“此类事物”和两者之间的联系。“隐喻”是一种修辞学术语,它是一种比喻,指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也是指在此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此事物的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二、海报隐喻符号的受众认知
视觉感受就是眼睛所看到的表象,就是指“外在的”东西,知觉感受就是人们自身所产生的见解,也就是指“内在的”东西。阿恩海姆曾经说过:“当人类被一种创造简单式样的冲动所驱使,创造出远远脱离多样性自然的式样时,也就等于是创造了简化的式样。”而海报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就应该是这种简化的式样形式,无须太过复杂的表现,一件好的作品,所有的东西看上去都彼此的相像,但这些相似性并没有掩盖事物的本质,它给人的心理暗示又是另外一种新奇性,又重新解释了那些古老的真理。三、海报设计中的视觉隐喻方法
1.文字法。从古至今,文字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文字主要有象形、表音和表意三种类型。在现代社会的信息传达与交流活动中,文字是最普遍使用的视觉符号,它被广泛用在设计生活当中。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文字形态的变化,虽然不影响信息的传达,但影响信息传达的效果,海报中运用视觉美学规律,配合文字本身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目的,对文字进行图形化设计,它比其他设计元素具有更强的识别性,在海报设计中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层次的意义。2.色彩法。色彩是视觉传达信息的一个重要元素,能表达情感,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情绪、精神以及行动反映。色彩是一种视觉语言,有情感、象征、联想、意念等功能。它隐喻着丰富的寓意,不同环境的不同色彩存在着情感上的差异,这是因为人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的世界中,蕴藏着许多视觉经验,当知觉经验与视觉刺激发生一定的碰撞时,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例如中国人喜欢红色,因为代表喜庆,象征热情和幸福,所以在一些重要的喜庆场合都会见到红色。但是在墨西哥,红色就没有这么美好的寓意,所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所偏好的颜色也不尽相同。当某种色彩被赋予一定意义后,它就具有隐喻性,在海报设计当中我们也应该根据受众心理来拟定色彩。
3.图形法。海报设计中的图形主要是形象的表现出文字要表达的内容,它比文字符号具有更强的视觉信息传达功能。图形作为大众传播的符号,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海报设计当中,冈姆布雷奇曾经说过:“一个对象与我们的生存需要联系的愈紧密,我们就愈易于对它认知,这样,我们所持有的形式上的对应标准也就越不严格。”如鸽子代表和平,玫瑰花代表爱情。以大众熟知的事物来进行创新性的设计,使包含的隐喻性更容易让受众识别。在当代的海报设计中,那些普遍认知的图形被广为流传,引起受众的共鸣。
四、总结
在图形化信息传播的时代,我们已经跨入了一个新的生活领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更需要精神世界的多感满足,而最具有心灵触动意义的公益海报更多体现在人类的精神领域,这种平面图形媒体的传播形式,仅仅凭借纸上静态图形就能形成大规模的视觉冲击吗?能触动人类坚固的传统观念吗?能改变社会生活的现状吗?所以,近几年的海报设计都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度表现,其内涵都有着发散性的深刻意义。任何一幅海报所隐含的主题都有强烈的普遍性,都是面向大众的简单理念,其中的隐喻性给受众带来的认知可以改变社会的不良现象,设计师可以用很多种艺术手法把它表现出来,欣赏者得到这样的视觉感受后,可以自由的发挥想像和细细品味思考,从而产生领悟,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觉感受,这也是海报设计的最终目的所在。[1]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冈姆布雷奇.艺术形式的起源[M].载于杯特.形式的诸方面[M].伦敦版,1951.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鲁道夫·阿恩海姆(美).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5]闵学勤.感知与意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6]尹定邦.图形与意义[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J504
A
1005-5312(2015)35-0056-0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