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英才学院,山东济南250104)
浅谈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建议
刘娟娟
(山东英才学院,山东济南250104)
随着网络的发展普及,普通民众在网络上自由表达观点参与互动评论形成了网络舆论,而广大高校学生是活跃在网络上的主要群体,经常性的参与到公共事件的评论大潮中。近年来,在一系列的网络公共事件中,滋生了网络民粹主义的思潮,该思潮具有非理性、盲目、情绪极端等特点,并且从网络渗入现实生活,掀起群体性事件。这种思潮已经开始侵袭到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对高校学生产生了消极的负面影响,同时给高校教育带来新的考验。
网络;网络民粹主义;大学生;高校
一、网络民粹主义的特点
随着中国的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在公共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普通民众通过网站新闻跟帖、论坛、日志博客、虚拟社区等表达观点参与互动,形成网络舆论,使互联网变成了一个民主、参与的平台。广大高校在读大学生更是活跃在网络上的主要群体。最近几年,发生了一系列的网络公共事件,透过这些事件,一种网络民粹主义的极端思潮有所显现。该种思潮所在之处,充斥着语言暴力、人身攻击以及煽动性话语,甚至从网络侵入现实生活中,掀起群体性事件。现实中不公平的现象在网上自由声讨、发泄不满、提出抗议,在网络过激言论煽动下直至情绪失控,导致非理性的声浪吞没整个网络。这种极端的思潮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同时已经开始侵袭到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带来困扰,高校的教育管理面临新的考验。网络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网络民粹主义的产生,使其具有网络时代的独有的特点。(一)超现实的绝对平等
与现实生活受到各种限制约束不同,网络是一个自由随意的空间,自身没有边界限制,也没有完整的监督体系。这种自由的环境下,网民在网络上的话语表达就没有任何的约束,表面上网络是一个绝对平等又宽容的表达平台。但有部分网民,随意的宣泄个人的不满,针对公共事件不负责任的随意评论,混淆视听,借助弱势群体和人民大众的名义进行利益表达,故意制造大众群体与精英群体、民间与政府之间的对立,在缺乏对事实真相的了解的情况下煽动对立,宣泄极端情绪,激化了不同群体的对抗,以及不同阶层的仇视,客观上导致了信任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甚至可能会造成分裂社会的后果。
(二)无社会责任感以及无意识盲从
在网络空间,网民可以匿名存在,而匿名就导致了传统的法律、道德、责任等制约监督方式的缺位。同时网民在网络空间为了获得身份认同,通过从众、盲目跟风来凸显自己。这就是一种无意识的盲从,导致的结果就是舆论的非理性,并且网民在这种盲目跟风中不断消除了个体的差异,表现出集体的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下的舆论跟风极具煽动性,再加上网络幕后推手基于不同目的和利益的设计引导造谣生事,导致网民情绪的集中爆发,甚至造成网民非理性的极端行为的发生。例如针对日本黄岩岛事件,中国民众通过网络召集发动了现实游行的爱国运动,但最后脱离了合理、合法的正常性范围,出现了砸、抢、烧等非理性的违法行为。这是典型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及网络无意识盲从。
(三)网络民粹主义的具体立场上表现出反权威、反精英、平民利益至上等
从2010年10月“我爸是李刚”事件开始发酵,网络民意在舆论上大爆发,引发网络上对官二代声讨的舆论风暴,并发展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社会事件、官员腐败、富二代等等都被放在网络舆论的中心,诚然,在理性合法范畴内,这是一种舆论监督。但网民中逐渐形成一种观念,就是极度推崇大众利益,认为各类精英集团垄断权力、财富、文化等各种资源,对精英群体表现出敌对排斥情绪,并进行批判。官员、专家、教授、富豪等精英阶层多次卷入网络舆论风暴的中心。凡是精英阶层和平民之间出现冲突,绝对性的支持平民。而多数批判性的评论者并不会去核实网络事件及语境的真实性,只要是精英群体或权威代表,就一概地批判抨击扩散。在网络上经常性地发泄仇官、仇富、仇警、仇视城管等等极端言论,进一步从舆论上加深了精英群体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对立关系。广大网民在这种舆论环境下,容易被带入非理性的边缘,少数狂躁的网民在极端舆论鼓动下沦为扰乱社会的工具,被别有用心的操纵者利用。
二、网络民粹主义对高校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现在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使网络民粹主义不但难控,而且影响范围广泛。特别现在90后的高校大学生,活跃在网络社会,通过网络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作为新新人类,他们追求个性,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上取得关注和认可,但往往对网络上的信息不加分辨,极易受到网络民粹主义的负面影响,陷入网络民粹主义的情绪漩涡,并给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带来困扰。(一)歪曲学生的价值观和政治认知
网络民粹主义在网络公共事件中不分是非曲直,反对一切政治权威,对社会精英阶层无理的攻击和鞭挞,对平民无条件的支持,弱化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及政治制度,大学生保持完美理想主义态度,思维活跃又有强烈的责任感,强烈渴望得到认同,但是缺少社会经验,远大抱负无法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实现,于是感情倾泻于网络,作为活跃在网络的主力军,很容易受到网络言论的影响,为获取支持和取得关注,总是把握网络评论风向,被网络民粹主义的极端情绪影响,不能保持理智,产生过激的非理性的政治情感,同时加深了社会精英阶层和平民的隔阂,使仇富、反精英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
(二)大学生易受蛊惑
网络民粹主义抓住一切机会,针对社会公共事件,不但进行情绪的发泄,同时进行社会的动员,网络民粹主义不甘心只做存在于网络中的幽灵,在别有目的和用心的幕后黑手操纵下,随时准备冲破网络限制,转入到现实社会的政治运动中。大学生血气方刚,作为热血青年,很容易被这些极端言论蛊惑,陷入到传播极端言论,甚至参与到政治事件中的陷阱里,被网络民粹主义利用,做出违法事情。在网络民粹主义影响下,大学生陷入非理性的情感表达漩涡,推崇狭隘的盲目排外观念,把追求和平的理念当成是政府软弱的表现,对于世界时势看点不看面,缺乏理性认识,易走入极端民族主义的误区。
三、针对高校教育的一些建议
(一)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2015年9月22日,美国《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了习近平,习大大在这次采访中表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已经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并且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改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表现出高度全球化的特征。但是,互联网并不是“法外之地”,在网络领域,也一样要遵循法治,在网络上也要维护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的利益。
虽然大学生经历了多年的学校教育,但就思想发展并不成熟,价值观、政治观不稳定。再加上90后大学生的叛逆心理,对网络信息缺少分辨能力,网络言论缺少责任意识、政治意识。在网络信息泛滥的时代,网络民粹主义无孔不入。这就需要高校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学生从思想上建立起坚固的长城,才能保证高校校园不被侵染。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时期,如果思政教育不到位,可能会进入思想及政治上的误区。
1.高校需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改进
作为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目前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程面临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教学形式化,高校和学生不重视思政理论课。学生学习兴趣不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这就需要进一步改进课程教学环节,思政理论课教学应该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思想动态,全面深入、准确的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同时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除了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需要进一步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高校辅导员需要积极引导
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针对学生群体受到网络民粹主义影响而产生的问题,高校辅导员要及时发现并引起重视。在平时工作中,要深入学生群体,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学生思想变化,关注学生网络言论,一旦发现有偏激思想或反党反社会言论,应该及时进行教育交流。
为了防患于未然,辅导员要不断提升自己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和能力。除了主题教育、个别谈心、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外,更应该围绕网络社区运用、网络舆情管理、网上思想教育引导等内容,提高开展网上教育、管理、服务及网络引导能力。
(二)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
2014年2月27日,习大大参加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且在会议上表示:使网络空间变得清朗是一件长期工作,要做好网络舆情工作,就要创新,更加注重网上宣传,实现通过网络来传播规律,通过网络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高校作为教育的前沿阵地,也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将党的政策方针及文明健康体现正能量的文化信息及时更新到校园网络,通过校园网络宣传实现对大学生的积极引导,避免学生陷入到网络民粹主义的舆论陷阱。
首先,高校应该重视学校网站的建设和管理。高校网站不但是学校信息传播的门户,更应该结合学校实际,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网站,使网站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通过网站创建和宣传高校的主流文化,建设成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学校网站需要把握好舆论导向,积极引导学生。其次,高校网站除了发挥宣传作用,也可以组织一些网络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微博、话题讨论等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以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领。
(三)丰富校园文化,加强三观教育
学校各种团体组织以及学校团委学生会等,应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发现并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参与各种校园活动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更多的在现实活动中获得个人的认可及正确的身份认同。
除了娱乐活动外,高校应该开发利用多种文化资源,例如开办名人名师讲座,通过校园网进行网上专题讨论,结合社会热点对学生进行理性爱国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等等,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学生的参与。通过参与这些文化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陈尧.网络民粹主义的躁动:从虚拟聚集到社会运动[J].学术月刊, 2011(06).
[4]王璐,方晓强.网络民粹主义的潜流:2000-2010年中国网民行为意识的个案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01).
[5]陈今园.非理性网络舆情在高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G641
A
1005-5312(2015)35-0196-0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