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理论
谢芳
(吉林电视台,吉林长春130033)
在新的形式和新的情况下,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多种多样的形式,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因此新闻宣传工作要自觉地接受挑战和考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正确的舆论方向。
新闻;宣传工作;基本理论
一、新时期提出新挑战
1.新闻宣传的国际角度。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化席卷而来让每一个人都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它的存在。在经济、政治竞争的背后,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较量,西方的很多发达国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试图通过文化和思想渗透,在这场无形的较量中占取上风。他们把他们国家的价值观渗透在我国的角角落落,企图不战而胜。他们在国际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大亨的角色,我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都受到了冲击。2.新闻宣传的国内形势。从国内方面看,我国已经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通过不断的改革,在进行巨大的转变。面对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国也在进行着多个领域的变化,通过这些举措,试图能够影响意识形态领域。然而人们具有独立的思想,选择也是多样性的,这些差异和不同对舆论引导出了大大的难题。其次因为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各国之间的交流就更加的密切了。再加上全球化的考验,使我国的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也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与国家间的信息沟通更加容易,更加的多元化,信息的渠道也更加的丰富多彩。但在这一切的主旋律之下,新闻的宣传工作却异常的困难。所面临的环境和人物使我们都感觉举步为艰。
二、新闻宣传工作应该注意的问题
1.没有走近群众。我们国家新闻宣传工作,主在乎上级满不满意,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例如:很多时候我们宣传的东西人民群众都不是很感兴趣。大家都津津乐道的事情或话题,却根本没有看到宣传。或偶有提及,却因深入的程度不够,对此也是一笔带过。对于人民群众一些正面的思想和事情,主流的媒体并未给予支持和宣传。2.表面浮夸,轻语实践。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忽视了个性的发展,我们宣传的东西并不是群众想要知道的,长此以往,群众形成了逆反心理。这种忽视个性的宣传架势,和当前市场经济下的人民需求是格格不入的。这样发展下去,对社会舆论来说,并不见得是一种好的现象。
3.空洞的说教,避开热点。只会空洞的进行说教,对社会发生的热点,避而不谈。从而让新闻宣传工作,失去了引导大众的能力。没有了针对性。
4.方法过于老套、单一。宣传的方法过于老套,只报喜不报忧,新闻宣传的东西根本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假、大、空。没有从根本上揭露问题。
5.缺乏创新意识。新闻报道的形式过于老套,缺乏创新。没有贴近大众,报道出来的内容缺乏感染力,号召力。和大众所需要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三、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
1..摆正指导思想。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正确的晕轮导向,从广大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出发,能够及时准确的反映一些社会现象,并揭露其本质。提高新闻宣传的总体水平,加强正确舆论引导的观念。2.揭露社会本质。要拥有世界观念和正确的思维理论知识,要学会通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从而能预见其未来。当今世界,我们面临的世界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世界,在这种情况下,事物并没有像我们表面看起来那么的简单。所以对于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必须对新闻工作进行深入的剖析以后再得出结论、切勿急功近利。要运用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去看待一些新闻现象。从而能够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运用到新闻中,增加新闻的写实性。
3.深入社会热点。在新的形势下,新闻工作者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要能够有长远的目光,敏锐的嗅觉,及时发现百姓生活中的“热点”、“新闻”,充分发挥新闻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功能。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中会面临方方面面的新问题新挑战,新闻的宣传工作也不是那么的容易。但是事实证明,一般大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才是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要落实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抓住社会大众的焦点,从而能够做出正确的引导,增强新闻的信任度。其次要抓住媒体和公众的共同点,能够实打实的为人民群众进行疑难解惑。
4.深入、扎实改变文风。在新形势下,舆论引导是必要的,因此必须深入进行调查和研究,新闻工作者要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文风,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对人民群众的亲和力。深入民众的生活,把人民群众反应的事件,进行深刻的报道,能够真正用心的倾听民声反映民意。再根据新闻的规律性进行探索。在社会大环境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我们也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与时俱进的强化我们新闻宣传工作的能力。并且能够全面的以先进的文化作为前进的方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四、结语
当前在我国的新闻宣传工作中,依旧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在日益交迭的社会大环境中,新闻工作者只有不断的听取民意,做人民和政府之间的传声筒,才能够好的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1]刘石磊.胡锦涛以人为本的新闻宣传观探析[D].上海:复旦大学, 2012.
G219.20
A
1005-5312(2015)35-0288-0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