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300400)
衡山皮影艺术的传播方式研究
刘亚璟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300400)
衡山皮影艺术历史久远,富有文化与艺术的研究意义。在以信息为主导的现代社会,衡山皮影艺术遭遇到了传承乏人,传播乏新等诸多问题。作者通过实地调研,提出皮影艺术需与数字媒体技术结合,多举办皮影艺术展演及本土媒体的传播,为民族文化艺术培养新一代的继承和传播者等方式,使其更好的传承、发展,适应时代的脚步。
衡山皮影;审美艺术;传播方式
衡山皮影戏是国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湖南省衡山县当地流传广泛,备受当地人民喜欢。在影型制作上吸收了剪纸、绘画、雕刻等多门艺术的精华,造型美观,惟妙惟肖。
一、皮影艺术的传播问题
(一)传承乏人衡山皮影艺术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但文化方面的优势却不能掩盖其在经济上的弱势。皮影戏演出市场这些年比较萧条,许多艺人只能临时的组班演出,每场戏的收入只有200-600元。目前,仅在二月、六月、七月唱-接祖戏、九月唱-观音戏时才会聘请皮影艺人演出,其观众大部分为老人和小孩,有时还会出现寥寥无几的局面。究其原因:其一,皮影戏对艺人的技艺要求很高,每个表演者不仅要能根据音乐控制数个影人的动作,而且还要练就过硬的唱腔,在表演中兼顾旁白。这需要艺人勤学苦练和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其二,在现代文化艺术的冲击下,观看皮影戏的青年观众变得越来越少,这直接威胁到皮影艺术的生存,也是这一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的最迫切的危机。其三,传承人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唱戏用的是地方方言,屏幕尺寸小,相关设备不齐全,在听不懂方言的情况下又没有字幕,严重影响了人们欣赏的兴趣。
(二)传播乏新
一直以来,衡山皮影戏以其二人包打包唱的特色,一人在前面督菩萨兼唱,一人在后面打锣鼓兼唱,手脚并用,弦、笛、唢呐二人相继使用。一方面,确实体现了艺人的精湛技艺。另一方面也说明两个问题,其一,缺少文化创新,几十年如一日。其二,设备简陋,需添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必要的一些电脑、摄像机、照相机等设备,易于广泛传播。前些年《湖南卫视》、《衡阳都市》等电视频道对“衡山影子戏”及其传承人王冬林老人做了相关报道和拍摄制作。作者认为,在稿件写作上,新闻报道记者要做到深入民间去现场感受皮影艺术的丰富多彩,写出富有真实感和民间味的新闻稿,这样才能还原报道的真实性。
面对这一系列的发展困境,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不能一直捧着老祖宗留下的财富沾沾自喜,必须以文化和技术的创新为出路,才能更好的传播艺术,这才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尊敬。
二、皮影艺术的传播方式
(一)传统皮影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结合如今,皮影表演艺术的单一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越来越高视觉欣赏需求,而数字媒体技术手段却可以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觉空间和感官需求。一方面,数字化是一种趋势,它正逐渐走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学习之中。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设计艺术者的创作过程提供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设计语言,设计师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依托于多点触摸技术、flash皮影建模技术、flash骨骼技术、实现表演者通过计算机操作数字化皮影道具进行表演。表演者需对皮影的形式与技巧进行分析研究,为数字交互皮影中人物的头部、身体、双手和双脚分别设置了控制点,依靠多点触控平台,表演者只需触碰到相应控制点范围即可对人物进行操控,便可完成人物的移动、转身、舞剑、点头等动作。①通过计算机技术,也可以为场景增加刮风、闪电、下雨、落叶、下雪等特殊的视觉效果。表演者也可以根据当时环境和自己的灵感,进行即兴的表演。
衡山皮影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可以借鉴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中心的经验,加入现代元素,适应市场要求。如皮影剧目《马兰花》中舞台灯光,音响等现代舞台效果的采用,会使其产生三维图像视觉效果,用活动画面模拟电影的切换镜头手法,瞬间变换画面,打破了刻板表演模式,给观众呈现了一个立体的影视效果。相对于传统的二维表演画面,此次演出让幕后的皮影表演者走向台前,与皮影共舞,也算皮影表演在形式上又一新的突破。整个空间的画面栩栩如生,有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
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与结合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应当注意,要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进行适宜本土环境的发展与改革,否则就没有了皮影艺术的特色,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使皮影艺术面目全非。
(二)举办皮影艺术展演及本土媒体的传播
增加举办演展览和演出活动的次数,可以使全国各地区的艺术家们具有更多相互学习及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提高自身的艺术水平。
2014年6月28-30日,中国(湖南)贝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皮影艺术交流展示活动在长沙红色剧院举行,衡山皮影戏代表作《收姜维》作为代表团体展示演出。同时,还开展了相关的艺术学术研讨会,对以后皮影的发展艺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综合性的皮影艺术展演,在社会引起了的很大反响,各界人士从各自角度对皮影艺术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对保护皮影戏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本土媒体在整个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从多方入手提升传播效果,为衡山皮影的传播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三)增加儿童剧目、培养专业人才、进入周边学校传播三方并举
谈到皮影戏的未来,著名皮影表演艺术家齐永衡曾经强调:必须进行革新,否则就没有前途。②创作更多寓教于乐的儿童剧目,是衡山皮影艺术的趋势。因为儿童是皮影艺术最大的受众,以儿童感兴趣的文化特色为突破口,逐渐的增加信息内容深度。四平唱腔略微生涩难懂,那么就从故事的内容入手,用精彩的剧情吸引儿童,进而引起小孩兴趣使其从小对此耳濡目染,也许可以达到不同的传播效果。
随着老一辈皮影艺人逐渐淡出演出舞台,衡山皮影戏面临逐渐消亡的危险。若不重视这种局面,注意年轻一代的接班人培养和艺术的传承,皮影艺术的光彩只能被湮没在昨天。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皮影戏的发展,争取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艺术家提供稳定的经济收入,也为皮影戏的表演创造空间。鼓励艺人在年轻一代中培养传承者,使皮影艺术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鼓励皮影戏到校园中去,增加其在年轻学生中的影响力,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以衡山县岳云中学为例,继承人王冬林老人曾多次进入课堂为同学们讲课,传授皮影艺术的精髓及其制作过程。但是为什么此传播方式不能以长期授课的方式在学校传播?作者分析了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学校还是不太重视学生对非物质文化的兴趣,认为耽误学习,就好比美术课总是能被主课代替。这一问题应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其二,学生并不排斥本土文化,对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一定的兴趣,但也只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传播应以青少年感兴趣的文化特色为切入点,循序渐进的增加信息内容深度。
三、结语
民族文化传播是国家软实力构建的重要手段。唯有集政府、媒体、民间的力量,走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播的道路,才能解决皮影艺术的传播问题。虽受专业知识及表达能力所限,但笔者还是希望能为衡山皮影艺术的传播提供可行性建议,为民族艺术的传承尽一份微薄之力。在学习的进程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必将迎来崭新的明天。注释:
①谭铁志,戴晶晶.数字交互设计与皮影文化创新传播研究[J].艺术教育,2014(03):1.
②邓姝琳.湖南皮影造型及艺术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5,1.
[1]邓姝琳.湖南皮影造型及艺术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1(05).
[2]冯爽.皮影艺术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2.
[3]张骞.民族文化传播与本土媒体的文化使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报道为例[D].长沙:湖南大学,2011.
J528.3
A
1005-5312(2015)20-0159-0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