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比较
孙茂林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是有人类与自然两部分组成的,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面对的人与自然组成的有机整体,也是东西方艺术绘画的主要部分,但是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等多种原因,是艺术的表达形式有很大不同,但同时又有很多的点,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顾名思义就是以自然为主题,运用各自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表现出来,都是通过画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领略,并表达主观世界的一种形式。
主观;客观;情感表达;审美趣味;传统与未来
一、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相同点
在魏晋南北时期,中国的艺术家就已经把山水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中国画一般都是用毛笔,运用水墨抑或彩墨在纸或是娟上作的;而西方的风景画的独立相对晚于东方,西方把风景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是在17世纪,首先出现在荷兰,在此之前,西方人一般把风景作为人物的背景进行描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欧洲的风景画期初是用蛋彩,后来又用油彩在木板或布匹上进行描绘的,作画工具也不是运用中国的毛笔,而是相对较硬的较粗的刷笔。虽然各自使用的材料,文化背景、审美观念都不一样,但他们之间还存在一些共同性。1.它们表达的主题——人与自然是一致的。人与自然既是历史的主题,又是现实的主题,这一主题贯穿于人类生活的始终。当不同的人面对自然时,就有不同的感受或想法,有人想亲近自然,有人想征服自然,因人而异,人们面对自然的不同心情或态度促使艺术家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如何才能真正描绘这一课题。在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说法,第一部山水画著作宗炳的《画山水序》就提出“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以及“贤者澄怀味象”等观点。古代西方哲学所关注的仍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主观与客观、人与自然是有机的统一体。
2.它们都是以自然为模板,在模仿中再创造。无论是唐代的张燥明确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说法,还是达·芬奇所说的“诗人企图用文字来再现形状、动作和景致,画家却直接用这些事物的形象来再造它们”,都说明了是以自然为范本,在模仿的过程中提炼。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都追求主客观相统一,情与景相互交融。无论是绘画艺术,还是除绘画艺术以外的其他一切艺术形式,都追求主客观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艺术家面对的世界是客观,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主观的,没有情感的风景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废旧沟里的破铜烂铁,也昭示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在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往往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自然而然的融入到面对的景,呈现在画面上的是情与景共同创造的审美对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不同点
尽管中过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都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有很多的相似或相同之处,我们在研究相同之处的言外之意就是说他们势必存在着不同点,因为同于不同是相对而言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那么,它们究竟有哪些不同呢?1.两者的文化背景不同。中国艺术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封建社会中,由于封建思想的约束,文人们的理想抱负没有实现,因而寄情于山水,在某一程度上也刺激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欧洲则不同于东方,风景始终作为人物画的一部分,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中国无论是院体画还是文人画,一般都分为人物、花鸟、山水三科,而在欧洲,风景画长期处于从属状态,直到17世纪才得以独立发展。
2.两者的知道思想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就一“天人合一”为直到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性;而欧洲深受哲学观念的深刻影响,注重科学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在进行工业化的进程中,随着现代化的步伐,开始提倡征服自然,丧失了山水画要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来面貌;而欧洲国家,自19世纪末以来,由于工业化的步伐引发的环境污染,越来越注意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性,越来越关心自然的发展,在风景画创作中,出现了一种诗化了的自然。改革开放后,西方国家也逐渐了解和接受了中国的美学思想和艺术价值,中国山水画也重新开始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中国画强调从主观感情出发,画家笔下的自然是情感化了的自然,以形写神,以景抒情。黄宾虹说:“西人之艺术专尚写实,吾国之艺术则取象征。写实者以貌,象征者以神。此为东方艺术独特之精神。”
3.基本方法和原则不同。19世纪中期以前的欧洲,一般都是在户外画速写素描稿,然后回到室内完成油画创作,这一传统思想一直延续到了印象派的出现,自印象派后,才开始直接面对自然完成油画创作,而中国则一直以来就注重对真山真水的描绘。西方绘画借助透视学的发展,画面追求一种科学的真实性,而中国的也追求透视这一原则,不过没有西方那么严谨。西方运用的是定点透视,而中国的则是散点透视。
三、中西方绘画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双方的艺术语言也相互得到补充。黄宾虹曾说:“欧风东渐,心里契合,不出二十年,画当无中西之分。”中国画家不断学习西方画家笔下的明暗法,色彩的运用,还有对光线的要求和科学性,西方的文人墨客开始体会中国的笔墨情趣,体会似与不似间表达出的闲情逸致。当然,交融的目的是彼此间促进发展,使自己的艺术语言更加丰满,以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蒋勋.美的沉思[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J205
A
1005-5312(2015)17-0170-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