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以“体验性”生发和联系的“意象表现主义绘画”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0089
赵曦吴晨凯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以“体验性”生发和联系的“意象表现主义绘画”

  赵曦吴晨凯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意象表现主义绘画作为继承传统东方美学和融汇西方艺术经验的实践载体已经在中国当代艺术形成了一种重要的艺术现象和创作形态。意象表现主义的理论基础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反思,“体验性”作为当代艺术中不可缺少或是隐性存在的特征因素,也是意象表现主义绘画在承接传统美学和介入当代艺术语境的重要链接。“体验性”的生发联系为意象表现主义绘画应用更广的艺术媒介材料的作用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其与更多的现当代艺术进行交融和探讨而打开新的视角。

  体验性;意象表现主义;矛盾域;传统美学

一、“中国古代石刻艺术”中的传统审美特点及其包含的“体验性”

(一)中国古代艺术中整体空间的“体验性”

  中国古代的石刻艺术作为建筑结构的组成部分,包含着古代艺术家对于空间环境的塑造,对于整体艺术形式上的组织来形成和表现古代艺术的传统审美。“中原文化在先秦时期以诸子百家的理性思想著称.到汉代变为“独尊儒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重视礼教的儒家思想。艺术首先是为了建立森严有序的规范秩序服务的,带有浓厚的礼教色彩。从高颐墓可以看到,严格按照以碑.阙、神遭、神兽、墓为完整建筑的汉代墓葬制度。”古代建筑制度的规范性和完整性使石刻艺术并非简单的作为单独艺术的形式呈现,而是作为在一个“确立”了的形式空间中使观者体验石刻艺术所呈现的审美特点,既是以统治者的目的建立森严有序的规范秩序,带有浓厚礼教色彩的“体验域”。

  (二)形式契合环境产生的“视觉域”

  石刻艺术作为形式空间的一部分的同时也有着其契合环境的独特的形式,这些特殊的形式作用体验者的“视觉域”并综合空间的作用产生整体的“体验”。

  “在汉人的观念中,墓地和祠堂“祭祀是居,神明是处”,是“鬼神所在,祭祀之处”在那里,“祠堂又是沟通天、地、人的神圣场所,因此,祠堂画像中的图像配置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往往将诸天世界、神人世界、鬼神世界,与举行祭祀时人的直觉和幻想世界都配置在一个大的图式中。”(摘自《徐州新发现的汉代石祠画像和墓室画像》)“在图像的构成与配置上,陕北画像石善于运用粗犷,夸张的装饰手法,以墓门或墓室横额刻绘的景物来表现画像的主题并通过竖框或竖壁作为主题画的辅助形象来进一步引发和加深主题思想。”(陕北汉画像石及其艺术特色)。因此,石刻艺术中的图像的形式都是为了契合建筑环境中不同结构的功用形成体验的。

  (三)“反复”和“直觉”的艺术

  与环境浑然一体的造型感受以及古代艺术家“反复”和“直觉”的艺术。古代石刻大多为显示地位与权力、体现灵魂升华的观念、礼仪权威的观念和审美理念。石刻的题材也大多为神话异兽,人物以及日常生活的场景。“雅安地区东汉陵墓神道石刻兽造型直接继承传统的造型理念,吸收外来艺术的营养并不断加以糅合,其造型风格雄浑大气、不拘小节,简洁朴素。这种粗轮廓的图像,没有因为缺乏精细入微的局部表现而减弱其独特的美感,反而在粗线条中构成朴素古拙的外貌,与环境浑然一体,在弱化细节修饰的造型和瞬间静止的动态中,由内而外地散发出巨大的力量和气势。”

二、以“感觉既是真实”的架上绘画以及媒介的延伸

(一)以“感觉既是真实”的架上绘画

  绘画作为当下艺术中艺术行为的一种,以视觉感官为核心的艺术生发了千万种不同的形式语言。绘画之于文学的异同,异是绘画游离于边缘,文学重构之梦境;同是绘画和文学在游离和重构中给予了观者无尽的真实。真实非等同于现实,这样的真实犹存于人一丝丝的记忆和幻想,仅仅是那一丝丝的如存于细雨之中。回溯印象派前的西方绘画艺术,围绕宗教的神秘和感官的激荡,西方艺术家营造了无比现实的形式世界;印象派开始了艺术家对于感觉的不断实现和升华。时至今日,架上绘画在当下,在视觉域上仍然在构造着那细如春雨的真实。反观数千年前的东方艺术,却早已在实现着对于“体验”的感知和追求。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真正确切的表达就在古人对于“感觉”给予恰当形式,形式在变化,感觉在变化,材料在变化,一切都在变化的同时唯有那那一丝真切的体验没有在变着。“意象表现主义绘画”在继续西方绘画媒介和视觉经验的同时,不断地在沿袭着东方的真实。

  (二)媒介的延伸,矛盾域的产生

  立足当下,科技的发展完全的丰富了艺术的形式,绘画会成为多种媒介的一员。多媒介的结合创作会为架上绘画带来新的内容和形式。“视觉域”会成为更多“体验域”中的一部分,配合着其他种种的“感受”实现对于真实的体验。媒介的延伸又会为新形式的研究打开新的矛盾域,更多的环节和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艺术家对于作品进行中任何一部分的了解介入和自由转换,且不失去那一丝丝宝贵的真实。在第一章的论述仅仅是一小部分中国传统艺术中对于“体验性”的形式表达,这些特殊的感受会和新的媒介产生更多的艺术形态,也即是架上绘画的媒介延续。例如“汉代画像石在图像内容的安排和图像本身的构成上就在产生和描述多重不同的视角,以形成既分离又统一的视觉感受,在表现方法上,陕北汉画像石既有讲究形象各部位对称与均衡的特点,又能将写实与虚拟的构思方式融会贯通,其中不乏“地——人——天”的宇宙思维模式和对夸张想象的张扬。如有的用几块画像石拼接起来表达一个主题,有的在一幅画面上分别表达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图像。”

  J205

  A

  1005-5312(2015)17-0027-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