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公共艺术中日常生活的呈现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0065
欧阳欣蕾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7)

  公共艺术中日常生活的呈现

  欧阳欣蕾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7)

  形成于20世纪后半段的当代公共艺术,如今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理念的一部分。随着城市化发展的逐步深入,其重要性越来越得以凸显。公共艺术就其本质而言,具有公共性和艺术性。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具有审美价值。公共艺术它是通过公共渠道与大众接触并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本文从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出发,通过阐明大众与公共艺术的互动关系来浅析公共艺术中日常生活的呈现。

  公共艺术;公共性;互动关系;日常生活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一)公共艺术的缘起和概念

  很早以前,历史上就出现过在“公共空间”的艺术品。这种艺术品主要是用于表达神权和军权的意志,与一般民众的旨趣无涉。今天的公共艺术与之不同,当代的公共艺术起源于美国,并随着西方的城市化推动而发展。城市规划主导地位的加强,进一步凸显了公共艺术在城市生态环境和社会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

  对于公共艺术,至今尚没有一个完整而充分的定义。从社会学入手,我们可以说公共艺术是集体的权力意志、价值取向和爱好旨趣的自由表达。从文化入手,公共艺术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它展示的是城市文化个性和地方的民俗文风和民众的历史记忆,并具有审美价值。从环境入手,公共艺术指的是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施设计。它起着美化城市空间环境的作用。

  (二)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关系

  20世纪以来,合理的城市建设,凸显了公共艺术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重要作用。

  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一种错觉。以商业为目的打造的城市已经越来越偏离了人们对艺术的审美需求。人们精神上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结果是,人口与环境构造的对立统一是城市机体的主要矛盾。它高于物与物,或者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无疑是人,而不是物。虽然矛盾主要在人,但矛盾的解决却是从环境入手。作为二者矛盾的调和者,公共艺术应运而生。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公共的艺术设施,天然存在于城市。1900年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建城百年纪念活动带来了城市公共艺术概念的萌芽。也只有城市市民能提出“将艺术注入城市肌体”的口号。城市中心地段或热门景点区适合于建造体现城市人文精神、历史传统和人民精神面貌的公共艺术品。

二、公共艺术的性质与日常生活的互动

(一)公共艺术的本质与日常生活的互动

  公共艺术是由“公共(Public)”和“艺术(Art)”构成的。它有两层含义:公共艺术是艺术,公共属性是其自成类别的界定核心。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肉身,艺术性是其灵魂。公共艺术有一个公共的责任,即是让大众能够观赏或参与。

  公共艺术是城市空间中最具有美学及文化意义的艺术形态。这种艺术形态,参与了城市美学形象和文化面貌的塑造。不同于传统艺术,公共艺术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构造使用了更加多元和特质的视觉元素。例如,在城市夜光映照下的东方明珠塔就宛如一颗星光璀璨的珍珠,荣耀了整个上海城。而“布鲁塞尔第一公民”那不断倾下的细细水柱,则成为了布鲁塞尔城市精神的永恒象征。公共艺术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使它成为城市精神和灵魂的“最佳代言人”。它不仅仅是我们肉眼可及的一座座公园和广场,它已经渗透到了城市的每一根混凝土钢筋中。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要求艺术家深入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去挖掘素材,他们要和平常的公众一样体会到社会生活的问题以及感受。同时,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呈现,公共艺术一定是与公众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人民生活旨趣的反映。

  (二)公共艺术的其他性质与日常生活的互动

  在公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由内涵和功能属性的需要产生了一些特殊的性质。而这些性质对于公共艺术的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性质包括艺术形式上的开放性、艺术表现上的通俗性.

  相对于传统的精英艺术,公共艺术与大众的关系异常紧密。公众的参与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多样的。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艺术家可以公开征求公众的想法与建议,吸收公众的日常生活经验。公民还可以直接参与艺术品的创作实施。例如,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在1982发起的大型景观艺术创作《给卡塞尔的7000棵橡树》是利用公众参与性进行公共艺术创作的经典案例。公众的直接参与,使得整个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释放。

  公共艺术的通俗性是指作品强调的是对普通人的关怀和与人的沟通,作品力求通俗易懂,并鼓励人们与之进行互动交流,使观者感同身受。例如,在美国洛杉矶街头的人物雕像中,一位西装笔挺的都市男子,手提着公文包,头部则隐没于身边的石柱中。生动地描摹出了都市生活中,人们的艰辛与无奈。相信人来人往中,会有不少被挤得无处安身的男男女女,感同身受。

三、公共艺术对日常生活的呈现理论及实例分析

(一)公共艺术对日常生活的呈现理论

  公共艺术作品以通俗性作为自己的特征之一。艺术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丰富的生活经验,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具有根本性意义。公共艺术要求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原型进行创作,而不是以艺术家头脑中的癫狂想法。这样一种艺术呈现形式,能给人带来最大的熟悉感和舒适感。公共艺术以日常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事物作为创作素材,也在降低我们的认知成本,提升舒适度。它能很自然的融入到了我们的环境中,以致我们根本注意到不它的存在。设计领域内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最完美的设计是根本不会让人注意到,它完美的融入到了环境中。”对于公共艺术而言,这句话也同样适用。最完美的公共艺术能够最大消除人们的陌生感,它完全与环境融合为一。

  (二)公共艺术呈现日常生活的实例分析

  要分析公共艺术怎样呈现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绕不过一个大型的公共艺术作品——《深圳人的一天》。这次创新主要是强调公众的参与,强调公共空间的民主化和民众的自由表达。这组雕塑是对传统城市雕塑创作方法的颠覆,更多的是对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改写。这组雕塑以纪实性的方式,随机选取了一天中最能体现深圳特色的17位市民。这不仅在深圳城市雕塑史上是第一次,在城市公共艺术中,这种尝试在全国都是没有过的。这组雕塑的作者是一群人,其中有雕塑家、规划师、记者、施工人员……有17位市民,也就是17尊铜雕的模特。尽管他们的职业和背景千差万别,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城市中普通的市民。这些普通民众并不具备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特殊的身份地位,但他们参与了城市文化形态的构建和城市历史记忆的形塑。他们的体态被永远定格在了城市的公共空间里,并成为一道明亮的地域文化风景线。

  这种艺术创作方式是公共艺术所独有的。也只有在开放精神的引领下,社会大众积极地参与到公共艺术的创作中,传达社会精神文明的公共艺术艺术作品才能遍地开花。

四、结语

公共艺术是一项综合性强且内涵极广的艺术。它要求价值表现与公众需求的统一,艺术审美与社会环境的统一。进行公共艺术创作,要求艺术家利用个人专长,充分发挥环境的优势,积极利用群众的力量进行艺术表达。如果说城市是民众生活的戏剧舞台,那么公共艺术品就是搭建舞台必不可少的布景。它不仅美化舞台,也提供给人们特定的生活场景。以大众的日常生活为创作蓝本,生动地将其呈现在公共艺术中,不仅是艺术与大众互动的一种实践,也是艺术美与现实美之间的交融渗透。

  [1]鲁虹.空间就是权力—关于公共艺术的思考[A].公共艺术在中国[C].香港: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2004.

  [2]宋俊岭.城市的定义和本质[J].北京社会科学,1994(02).

  J12

  A

  1005-5312(2015)17-0024-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