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试论美学是人学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9995
谢正海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云南 潞西 678400)

  试论美学是人学

  谢正海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云南 潞西 678400)

  把美学定位为人学,虽然不是一个新的命题,但通过揭示其更深刻全面的内涵,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美学,认识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性质和意义,争取使美学的研究更符合人生的真实,把美学研究带向科学化,摆脱过去美学研究脱离人生事实本位,在一些抽象思辨的虚假概念中兜圈子。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和人生事实自觉地去追求美学价值上的指标,在更高的程度上按照美的规律去完成人生的设计和自我实现。

  美学;人学;美的规律;人生事实

  多年前,人们曾提出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曾作为常识被人们普遍接受。可探本溯源,却发现这一说法似乎有些问题,“文学是人学”初看起来,确实道出了文学反映以人为主体的人的生活这一事实,但文学还不能作为“学”。文学从本质意义上说,是语言艺术,它以语言文字去塑造文学的形象,把人内在的审美意识通过具体鲜明的形象表现出来。它给人呈现的是直接的艺术世界,而不是所谓的“学”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因此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的文学,不能直接就说它是人学,而可以说文学是以艺术的方式反映了以人为主体的人学思想。今天,我们又重提美学是人学,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内涵。

  事实上,从广义上说,人学包括一切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比如哲学、历史学、伦理学等等,但在这些学科中,只有美学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的人学。因为只有美学才对人作全方位、整体化、活性的研究和把握。过去人们经常提“文学是人学”,而很少有人提“美学是人学”,并且美学的研究越来越脱离人的实际生活和人生真实,走向玄学化、思辨化。大多数美学学习者通过学习,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对人生的整体把握,只在一些肤浅、虚假的概念上玩游戏,谈不上美学指标上的人生设计和人生追求。为了美学的建设,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应当用“美学是人学”来统一我们的认识。一方面,美学只有在同人及其生活的密切联系中才能走出玄学的误区,建构起自己科学的学科体系,真正揭示美学理论的千古之谜;另一方面,人类也只有树立起科学的美学观,健康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才能保证自己前进的步伐更为坚实、更为矫健。

  在我国,人们对于“美”的字源考证,提出了“羊大为美”、“羊人为美”(意思是“舞人为美”)等不同见解。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从美同人类生活的联系来揭示美的意义的。

  “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说文解字》中的这一解释,把美同人们喜爱的食物联系在一起,今天看来当然不能说是对美的特质的正确揭示;但它说明了在古人的眼光里,美有明确的功利价值,不能脱离人生而言美。至于近人依据甲骨文推断出的“羊人为美”,把“羊”(羊角、羊皮、羊头以至整只羊)视为进行巫术图腾活动时先民头上的饰物,所以说“牧羊民族、牧羊人所扮演的图腾羊,跳的图腾舞,就是最美的事物了。可见美最初的含义是‘羊人为美’,它不但是个会意字,而且还是个象形字”①。这种解释强调了巫术礼仪、图腾崇拜在人类文化和审美发展史上的意义,值得我们重视。然而,先民们在巫术、图腾活动中,所以选择了羊而不是其他来作为美的标志,其根据仍在于这是一个“牧羊民族”,羊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撇开“羊大为美”、“羊人为美”的具体分歧不谈,两种见解其实都肯定了美同社会人生的联系,标示了“美”这个概念的运用,意味着人对自身地位和价值的一种意识与追求。

  同样,尽管康德以降的西方美学,把美的超功利性视为一条永恒不变的真理,然而如果回溯到古希腊,那么先哲们依然是从人及其生活来阐释各种美学问题的。从赫拉克利特所说的“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②,到苏格拉底所主张的“凡人所用的东西,对它们所适用的事物来说,都是既美又好的”③,从德谟克利特关于“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④的论述,到柏拉图指出的最美的境界是“心灵的优美与身体的优美谐和一致,融成一个整体”⑤……所有这些论述,都是从人及其生活出发来对美进行阐释的。古希腊的这些先哲们所探讨的美学问题,都是极其通俗的,不像后世美学那样缥缈,不食人间烟火。

  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康德在美学研究上的巨大贡献。康德美学的庞大体系,不仅蕴涵了丰富的内容,而且在论述与肯定人的主观因素、精神因素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和价值方面,提出了许多极为深刻的见解,就是经过200多年时间的流逝,现在看来也没有完全过时。然而,康德以及黑格尔的美学,严格说来是属于18世纪的。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发表于1790年;黑格尔的《美学演讲录》(即中译本《美学》)虽出版于1835—1838年间,但它是在黑格尔去世后由黑格尔的学生整理而成的,其美学见解同康德基本属于同一时代、同一水平。康德、黑格尔的美学,代表了古典美学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而其致命伤,则同他们的哲学体系一样,在于同人们社会实践的游离、脱节,以至头足倒置。

  在19世纪,对美学发展作出划时代杰出贡献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和马克思。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批评黑格尔美学思想的过程中,于1855年发表了他的学位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提出了他的“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尽管这个论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其自己的阐述也有许多值得商讨的地方,但在美学发展史上,“美是生活”这一论断的意义,绝不能低估。事实上,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这篇论著中对于美学的贡献,不在于像黑格尔那样建构体系,也不在于他的理论逻辑或个别结论是否科学,而在于他鲜明地提出的“美是生活”这个命题本身,它意味着美学问题的真正解决,必须同人们的社会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撰写这篇论文时,车尔尼雪夫斯基毫不含糊地声明,他批评的靶子就是黑格尔的美学,是黑格尔学派主张的“美就是绝对理念在个别事物上的感性显现”;就此而言,车尔尼雪夫斯基确实相当出色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他的“美是生活”的主张,在总的精神上超越了康德、黑格尔,使美学在他生活的那个世纪,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对于19世纪美学的贡献,马克思自然更为突出。青年马克思先后受到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影响,但是他在同工人大众的斗争实践的结合中,超越了这两位古典哲学大师。尽管他的思想理论建树集中在经济学、政治学、哲学诸领域,而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但他的美学思想的巨大成就,即使20世纪的西方学者,也难以否定。他同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样,把美学从抽象的哲学思辨的高空,拉回到现实的人类社会生活中来;他比车尔尼雪夫斯基高明之处,在于他凭借的是崭新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正是由于占据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这个新的世界观的制高点,所以马克思对美及其规律的界定,虽然文字不多,但却切中肯綮,异常深刻。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马克思为了论证动物的生产同人的生产的区别,进而揭示人的本质,他写道: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⑥在美学界大家都熟悉的这一论述中,马克思绝不是随意写下“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些词语的。他把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的最终区别,归结为是不是遵循“美的规律”,其含义的深邃,值得我们深入领悟。

  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但人又根本区别于其他动物。人同动物的共同之处,在于人具有与动物类似的自然属性,不论人类进化到何等高的程度,这种自然属性(可以说就是动物性、兽性),也不会完全消失。然而,要是人只有这种自然属性,那么他就还停留在动物的水平上,说不上是一个真正的人。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实现对动物的超越;而这种超越是人类的生产实践作用于人自身的结果。在生产实践中,一方面经验的积累使人们不断地发现、掌握各种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即马克思所说的“种的尺度”,因而使自身的行动,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即能够“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又对人类发展的前景与需要,即马克思所说的“内在的尺度”,有更为具体、更为科学的认识,使自己的行为更富自觉性(即“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就物种关系而言,马克思说“人的类特点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⑦

  当然,单单就物种关系来理解人同动物之间的区别还是很不够的,人要超越动物,还必须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种能够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实现社会关系方面的“提升”。所以,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性的论述,说明了人的自然属性不过是形成人的本质、人性的基础,而并不能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人所以区别于动物,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社会生产实践能力,即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属人的社会关系。所以,真正的人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自然人“人化”的结果,正如马克思说的:“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而,人的本质、人性,只能是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由人的社会实践所制约、所规定的人的社会属性。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自然人不断向社会人、向真正意义上的人进化的历史,是人的生理感官不断获得属人的变化、从而使人得以获得包括美感在内的真正的“人的享受的感觉”⑧的历史;同时也就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历史,是人生得以美化的历史。所以,马克思的这些论述,清楚地说明了人性、人的本质和美、美的规律之间的内在必然的关系;说明了在人文学科中,恰恰是美学,才把人作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的主体来加以全面的考察和研究。

  “美学是人学”,因而人生需要美学,美学也需要人生。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地向自由王国迈进的历史,也是审美意识日益觉醒、审美追求日益自觉的历史。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人类必须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自己,高扬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自身的创造才能得到全面的实现。这就要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把美学放在更为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并努力使美学走出思辨哲学的迷宫,回到现实人生中来,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发展和文学艺术发展提出的种种实际问题,帮助人们更加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美学作为人学,应在社会人生中确立自己的地位与价值,实现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注释:

  ①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4.

  ②④北大哲学系外国哲学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5.

  ③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7.

  ⑤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45.

  ⑥⑦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89.

  B83

  A

  1005-5312(2015)17-0021-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