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用绘画去述说——刘小东艺术赏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9221
郝威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北京 100124)

  用绘画去述说
——刘小东艺术赏析

  郝威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北京 100124)

  “现实主义”对刘晓东来说具有纪实性和直接性,即使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现代艺术运动一统天下之时,刘小东仍旧坚持本分的写实主义,将目光聚焦于日常生活与熟悉的人物。在默默无闻的十多年中,刘小东仍旧坚守自身对于绘画的理念,着力表现普通人生存遭遇的独立与疏离,远离潮流与喧哗。时过境迁,作为艺术界“新生代”的代表人物,如今的刘小东不仅成为主流热点,他的画作也得到收藏家的热捧。

  荒诞性;人文性;社会关怀;现实主义

  人们热切追逐刘小东,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画作刷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新纪录,更多在于他对于直面现实的勇气。艾未未评价刘小东的作品以极大的力量表现“呈现出一个国家的伤口和一个艺术家的无言的立场”。他对于时代的变迁阵痛如此敏感,抛却形式的浮华与宏大的叙事之外,将个体的真实与时代的荒谬紧密衔接,每一个普通人物在他的作品中都不同程度地形成对生命的深意凝视。

  然而,在一个消费疯狂的时代,艺术家难以免俗。刘小东一方面以艺术抗拒消费,一方面又难以阻止自身成为一个消费符号,他表现三峡底层苦难的画作《三峡新移民》被人拍买下之后,却被摆进标志身份地位的高级会所。但是,刘小东的长处在于对于一个商业化社会的适应,他很清楚如今艺术传播推广必须依赖商业,艺术品市场只能是一门生意,但是他同时保留自身的底线,无论外界风声如何,身价暴涨,他仍旧等闲视之,潜心作画。

  陈丹青对刘小东也极为推崇,刘小东用写实的笔触去描述当下,刘小东做了他想做却没有做到的事。刘小东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艺术才华,更在于他对艺术的坚守,这是一场用艺术与孤寂岁月的赌注,正如他经常说的,“画画和生命过程一样是个‘熬’字。

  刘小东以一种非常饱满,强烈,刚健的写实油画语言来反映中国这种全世界独一无二快速发展的社会带给他的生命体验,他以独特的画风在早期真实反映出一种在客观生活中体验到的自身生存状态。在最近作品中不断揭示剧烈的时代变迁背景下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袒露着对时代变迁,对人本身的困惑和无奈。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一个历史时代的风貌,中国的现实主义油画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教条,矫情的束缚建立起与现实的血肉关联。

一、绘画中的荒诞性

20世纪90年代春天的北京有一些变化。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些家庭开始购置录像机,好莱坞名片和有“色”无“色”的录像带在私底下流传。市场的物价不停地往上窜,老百姓议论得很多,但还是有了一些承受能力,不会出现1988年的抢购风潮了。理论界有人提出淡化政治,虽然很快遭到批判,但画家圈里的政治确实在淡化,人们不是有意逃避现实,而是禁不住金钱的诱惑,甚至一些前卫精英看到新潮回落。卖画又没有门路,也跳入商海搞装修去了。人们不再渴望英雄,而宁愿为平庸的煽情流一把泪。

  《美术》杂志的一些编辑都是“八五新潮”的参与者,高名潞还是“中国现代艺术展”的主要组织者,黄笃肯定受他们的一些影响,不过他只是一个旁观者。当领导让他组稿的时候,他想起了刘小东,一来他们是同届同学,二来他也喜欢刘小东的画,对于学院派来说,刘小东显得有些前卫,对于前卫来说,他又有些学院化,所以在现代艺术展上显得有些孤立。这显然适合黄笃的思路。范迪安对刘小东还是很了解的,他作为“中国现代艺术展”的组织者之一正在美术评论上初露头角。范迪安在《美术》杂志上的文章的标题是“刘小东或真实的陈示”。范迪安显然注意到了刘小东在“现代艺术展”上并不引人注意,因为在“八五新潮”中,人们期待的是“显像”的文化演剧。在这一对刘小东艺术的首篇评论中,范迪安谈到的两个问题不仅是对刘小东的中肯评价,同时也暗示了一种新思潮的来临,尽管他对这些问题没有更大地展开。但在评论界真正注意到一个“新生代”的时代,还是一年后的事情。范迪安在刘小东绘画中注意到的问题主要是人的生存状态和现实主义,而且正是在忠于现实的条件下才可能表现真实的状态。范迪安认为刘小东的画是“真挚地面对实在形象所涌发的感受”,他对现实的认真地信奈开掘了写实或具象绘画的新的意义。不加娇饰地展示人现实的状态——更确切地说是现实中人物精神的实在感和牢靠性,使他的作品有了现实的内涵。在范迪安的观点中还隐含着形式主义的倾向,他将刘小东的风格视为另类的现实主义,正是在这种另类之中,现实才可能呈现出更加真实的“现实的状态”。范迪安的评论建立在个人感觉的基础之上,后来对刘小东的评论和研究实际上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新潮美术虽然有精神的力度,但缺乏自己的语言,以学院绘画为基础的现实主义风格虽然有过乡土现实主义的辉煌,但在新潮美术兴起之后便失去了活力。刘小东的画有一种狠劲的东西,这种东西来自对自身生活的感受。在生活中有死去活来的爱,有刻骨铭心的狠,有忘乎所以的狂热,有走头无路的迷茫。画画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充满生活的情感与生气。1990年刘小东举办了自己的个展,刘小东没有为他的展览请评论家,也没有开研讨会,但展览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远远超出了刘小东的想象。开始他听到的都是同学和朋友的意见,有人告诉他,他的画中有一点黑色幽默,画面上的场面和人物虽然很好玩,但总有一种调侃的味道在里面,而且与传统的现实主义不一样,不论从画中表现的生活的表现还是心理的反应,都有一种荒诞的感觉。刘小东在画的时候虽然没想那么多,但他很同意这种看法,他觉得荒诞其实就是当时的心理状态。刚刚走向社会,事事都不如意,人事关系又那么复杂,总是觉得很压抑,总像是处在一种变态之中,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下,尽管画的是身边琐事,也会产生一种怪怪的感觉。

二、用笔生猛,情感的直接倾述

画家陈丹青这样评价刘小东,我跟刘小东,起先我还算长一点辈分,多少还是个大哥,到90年代中期晚期尤其是新世纪,我看他的画已经望尘莫及。我可以非常有把握地说,世界范围内,画人物那么好,那么有力量,我看不出现在活者的还有谁。我喜欢他生猛,非常生猛。他完全是直觉,直觉然后如他所见这样去画画。

  80年代我这路人被关注,实在因为此前太荒凉。差不多十年后,刘小东突然把他生猛的作品朝我们扔过来,生活在他笔下真实极了。他的油画饱满,激情,青春。他当时二十七八岁,正是出作品的岁数,那时的美术圈一时反应不过来,过了几年才明白:呵,这家伙厉害。陈丹青说他们曾经在纽约的同一个画室里“混”,分吃同一个面包,我们走的都是写实的路。但现在我在刘小东面前望尘莫及,因为我中途走掉了,形成断层,而他却成了中国新写实派里最有影响的人。

  陈丹青认为单论写实人物油画,他不知道刘小东能否在当今世界同类画家中找到对手,他超越了弗洛伊德和费舍尔。有一部分是因为刘小东的强悍,也有一部分是以为世界范围内写实人物画早已没落了。

  8年前刘小东开始了现场创作。每一次面对他的作品,我都目瞪口呆,惊讶不已。世界范围内活着的写实画家,比不过刘小东。如今不是绘画的时代。他要是扛者画给马奈瞧一眼,马奈会惊着。

三、题材转向人文性,社会关怀

记得一个访谈中刘小东说过年轻的时候更多地是焦虑自己,等到上了年纪,更多担忧的是大的环境。2003年,刘小东开始在一系列大型画布上作画,以正在建设中的长江三峡大坝作为主题。《三峡大移民》是一个大型的四联画。画中有六个建设工地的民工扛着一根很长的铁管。他们步伐向左,面向观众,注视着观众。在瞬间的静止,可见他们实在为照相机,为画家摆下姿势。他们像我们阅读时的习惯从左到右很有行列感,从他们转身的方向能看到一句话中的字词排列顺序。刘小东把他们放在画面前景,近到不能看到他们的双脚。他们比生活中更大,与观众面对面,但并不像巨人,而更像平民。一位民工光着膀子,其余穿着破旧的,配合不当的工作衣服,包括一件黄褐色的军装,一件淡灰西装,一件绿色的毛背心。他们身后可以看到一片辽阔泥泞的平原,旁边围绕着烟雾弥漫的陡峭的山脉和长江的水。在这平原上原有一座城市,城市本来延长到山脉的左侧。在这个赤膊民工身后,这座城市也被拆除到他的砖瓦及水泥地基,流下一片研磨成粉的褐色废墟和楼房残骸,最后也会被大水淹没。

  在是《三峡大移民》中,画中人的脸膛饱经风霜,既有知觉却又麻木不仁。每个人都很独特,又似乎面熟。我们似乎以前看到过他们,但又不很确定。他们用眼神回答我们的注视。他们被工作所累,听天由命。他们是典型,但又不是任何类型,这些人是真实的人的面孔。

  在每两块画布的交接处,右边民工肩上的铁管要比左边的高出一点,象征着水位不断地增长。铁管像条形图表一样切入整个画面,大致暗示水位会涨到什么位置。只有每个人的头在铁管上面。这铁管又把每个民工贯穿入一个无止境的工作循环,或是文化血统,或是共同命运。天蓝的防水布和帐篷分散在泥泞的平原上,使人联想到宋朝的山水画中蓝色的山峰,彩虹,和树叶。

  刘小东把他画中的距离看成失落的象征。江水在水库积累的过程中,任何还没有被发现的中国传统文化遗址,或没有被拆迁的历史遗址都会永远消失。历史将会荡平上游。长江水库两岸幸存之处将被推销为更容易航行的游船路线,使更多的中国甚至世界游客在旅游点中滑行,三峡大坝本身已成为了当地主要的旅游胜地。

  在他的画里,颜料被泥化,颜色被浓化。天和水变成了土与火。而对中国来说,中国从未消失得如此之快。

四、坚持现实主义

刘小东的画当然是一种现实主义风格,现实主义的要害不在于在现的手段,传统的现实主义就是怎样逼真地再现客观对象,在没有思想支配下的写实风格最后成为一种越来越精细的画室技术,乡土现实主义的结局就是一个证明。但是刘小东给人带来的新鲜感还不仅在于比较放松而又有表现力的画法,还在于他的现实主义题材,他展现了一个新的世界,后来当“新生代”的概念出来后,刘小东被认为是新生代的代表人物。这个“新生代”的意思是指新生代的画家,而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尤其对刘小东来说,新生代是指整个这一代人。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的时尚,更善于在商业社会中寻找个人的机会,更愿意向社会展示他们个人的面貌。这就是新生代。他们告别了“伤痕美术”和乡土现实主义,也告别了前卫美术。他们汇入了日益兴旺的都市生活。并用自己的行为来创造和丰富着都市文化。刘小东自己也承认,他刚开始还画一些现场的速写,后来觉得照片更有意思,便把很多照片和视角运用到画面上。对他来说,这可能还是一种画画的趣味,而实际上他正在把一种新鲜的生活经验带入画中,

  记得许多年前看过一段视频,刘小东自己说过,这个世界荒诞至极,我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过的东西,或者只画自己看到过的东西。他的骨子里就是一个现实主义的画家。

  刘小东画中人木然,随意的身体姿态表现了中国现代生活中的希望,困惑,愤怒,淡漠,渴望与绝望交织的一些“旧面孔”,体现了历史的倦容。

  [1]刘小东,易英.中国当代油画名家个案研究[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

  [2]邵大箴.现实主义精神与现代派艺术[J].美术,1980(11).

  [3]杨身源,张弘盺.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4]刘小东.尊重现实:刘小东自述[J].星艺术,2014.

  J205

  A

  1005-5312(2015)05-0152-0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