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创职业学院,重庆 402160)
寺院园林植物造景分析
——以西安大慈恩寺为例
王海丽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重庆 402160)
文章在对西安大慈恩寺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对大慈恩寺大雄宝殿的围合空间、牡丹园、观音园、塔林区四块区域的植物配置进行分析。宗教殿宇区域多采用规则式种植,以体现肃穆庄严的氛围,表达虔诚的信仰之情,以对植、列植最为常见;然而在私密庭园空间采用自然式,与区域的功能紧密的联系起来。总结了西安市寺院园林植物造景注重宗教文化气氛的营造,期望对西安市现代寺院园林的植物造景能有所借鉴。
寺院园林;植物造景;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是建造于隋朝时期的寺院园林,是中国乃至世界举世闻名的佛教园林。现存的大慈恩寺占地面积76亩多,寺院植物主要分布在寺院的西北和东北部分,寺院中建筑主要以规则式布置,轴线上由北到南分别是玄奘三藏院、大雁塔、藏经阁、大雄宝殿,钟楼和鼓楼分别分布在大雄宝殿的左右两侧,古塔雄伟,古木葱翠、庭园繁花似锦。大慈恩寺植物景观主要分布在四个区域:大雄宝殿的围合空间、牡丹园、观音园、塔林区。
一、大雄宝殿围合空间
此空间主要在寺院山门与大雄宝殿围合的区域,中轴线之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中间有钟鼓楼对峙,钟鼓楼的墙体布满爬山虎,葱葱郁郁,此空间植物种植主要以对植、列植的种植形式种植,这种规则的对植形式更加凸显了殿院、大雁塔的雄伟壮丽。主要的植物有:龙爪槐、侧柏、柽柳、石楠、雪松、罗汉松等,地被类植物主要有紫叶小檗、金叶女贞。攀岩植物是爬山虎。大慈恩寺山门寺庭采用了对植的种植形式,是大雄宝殿两侧种植了龙爪槐、侧柏、雪松构成了庭院内植物群落的上层空间,为构成庭院苍劲葱翠的背景色。在对峙的钟鼓楼上爬满了葱郁的爬山虎,钟鼓楼两侧对植的侧柏、柽柳和石楠高低对比、错落有致形成了优美的林冠线。山门靠墙的墙体下种植的棕竹茂密葱翠和林下的紫叶小檗鲜红的颜色形成对比,山门前点缀着几株丝竹、天然野致,粉墙、灰瓦、白墙若影若现,外加散置的山石,颇有“竹石幽静”的画意。春有洁白似雪的石楠,夏有绿荫;彩叶植物金叶女贞、紫叶小檗得到了充分利用,以绿色的主色调和黄、红等颜色的零星的点缀搭配,季节变化明显,形成了视觉上的亮点。
二、牡丹园
牡丹园位于大慈恩寺寺院的西北角,在牡丹园中采用了规则式的种植形式,牡丹亭亭亭玉立,位于八边形的园路设计中心,此区域主要植物有:牡丹、月季、小叶黄杨、松树(Pinus)等。牡丹,芍药科,芍药属。中国特产花卉之一,一直以来深受人们喜爱。中国比较著名的佛寺中都有牡丹的栽培和应用。佛寺中重要的种植花卉之一就是牡丹,它从唐朝时候开始就深受佛寺的影响。从植物的实地栽种、菩萨供花还是牡丹花的真花图案还是简约的牡丹花样都在寺院中体现出来。这是庭院的开敞式空间,在这一牡丹园中散置着耐修剪的小叶黄杨,人工修建的椭圆形,和散置的自然式种植牡丹、月季在树形上面形成了鲜明对比,牡丹亭的外围上层种植着侧柏、紫叶李高大乔木,形成优美的天际线,在晚霞和晨曦的映衬下,宁静悠远。
三、观音园
观音园位于牡丹园的南面,采用的是自然式的种植形式,里面种植高大的乔木是雪松、侧柏、香樟,花灌木:紫薇、樱花、棕竹;林下植被有麦冬,月季,迎春;藤本类植物是紫藤。观音园是寺园中的私密性空间,这一空间考虑了高大乔木与不同灌木之间的组合搭配,即可以远观又可以有细部的观赏尺度,在植物的选择上面充分考虑了观音园的宗教功能性,上层采用的高大的乔木树种,侧柏和雪松,为背景树,采用的常青树种的同时注重色彩的变化,配植了一些花观植物,紫薇、樱花、大叶黄杨、竹类等,林下配置麦冬,月季,迎春,丰富了植物季相变化。紫藤依附于廊架之上,葱翠幽静,虚实相映,在这个小的稍微开敞的空间内,体会寺院中“曲径通幽”的感觉。
四、塔林区
塔林区位于大慈恩寺的东北部,该区域是整个寺院中最私密的空间,塔林主要是在大慈恩寺中圆寂的高僧的灵骨,利用碑名的形式埋葬在寺院之中。这一地区是大慈恩寺主要的绿化用地,植物的栽种形式是自然式的布局,主要的植物有松树、侧柏、紫荆、雪松、玉兰、银杏、紫叶李、大叶黄杨、月季、棕竹(、龙爪槐、洒金千头柏。地被有迎春、麦冬、狗牙根等。该区域的塔林主要分布在大慈恩寺的东北部,主要采用的是常绿树树种,在色彩配置上以绿色为基调,以绿色的色调衬托出深沉的塔林,更加感觉寺院空间的深远幽静,体现的宗教思想的禅宗精神。在塔林之后的园林设计主要采用的自然式的植物庭院,孤植的高大的雪松、银杏、侧柏分别散置的园林中,蔓延着弯曲的园路,中间分布着小型的休息空间,让游人和香客可以躲避骄阳,来此休闲娱乐,具有远离尘世喧嚣,静心宜人的景致。这一休息的空间主要设置在塔林的文殊园、弥勒园中,充分体现这一区域的宗教氛围。在文殊院中以雪松为背景,主要形成以古银杏为中心结构严谨植物景观,银杏有绿色变成黄色,散置的鸡爪槭衬托出散石的刚硬,下层空间是麦冬和迎春花,形成参差不齐、错落有致、鸟语花香、曲径通幽的景观效果。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科技工业出版社, 1986.
[4]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TU986
A
1005-5312(2015)05-0135-01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