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英才学院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浅谈中国婚礼服的变迁
许娟 陈照国 李瑾
(山东英才学院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婚礼服是婚姻礼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婚礼服都有各自的特点。我国婚礼制的改变,同样影响到婚服的变化,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一套完备的婚姻礼制,秦汉时期继续发展,唐宋时期达到一个高峰,自辛亥革命时期出现了大的变化,在现代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古代婚礼服;近代婚礼服;现代婚礼服;婚俗
一、中国古代婚礼服的发展
我国的婚礼文化历史悠久,婚姻制度的出现应在奴隶社会早期的夏代,到了周代成为定制,增加了标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婚俗制度。周代婚礼规定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周代尚简,表现在婚礼服上为新郎新娘都着玄端,玄是一种黑种带红的色彩,庄重肃穆也体现了周代人对婚姻的重视。周制婚服具体形制为,新郎:爵弁玄端——爵弁(冠),玄端,中衣,腰封,蔽膝,翘首鞋,新娘:纯衣纁袡——曲裾,中衣,腰封,蔽膝,绣花鞋(图1)。中国历史上,汉代以前人们大多使用周制婚礼,到了唐代,婚礼服发生变化,新郎着梁冠礼服,新娘着钗钿礼衣,主要特点是男服绯红,女服青绿,所谓“红男绿女”就出自此(图2)。唐代以后,复杂的钗钿礼衣简化成了样式相对简单的花钗大袖衫。
到了明代,女子出嫁可穿凤冠霞帔,男子穿九品官服,这种婚服样式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是目前中国人心中典型的传统婚礼服。

图1 周制婚服

图2 唐制婚服
这种典型的新娘婚礼服制为:“头戴凤冠,身披霞帔脸盖红盖头,身穿红绡衣,外套绣花大红袍,身上再配天官锁、照妖镜,肩挂子孙袋,手臂缠银元,下身着红裙、红裤、穿红缎绣花鞋。”
清代社会服饰风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满汉服饰文化的交流与融会。这种特征也体现在清代婚服中,褂裙式的款式就是满汉服饰融合的产物,而凤冠、红盖头和云肩为汉族服饰形式,其中云肩是清代婚礼服中非常流行的一种装饰。
二、中国近代婚礼服的发展
进入民国时期,伴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与封建文化的解体,包括服饰在内的一切传统生活用具在总体趋势上被逐步削弱。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服装体系受到冲击,显著的表现是中国都市服装的迅速西化。由于城乡间物质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城市与乡村,在婚俗和婚服形制上,渐渐出现了差异,在城市,传统婚俗和婚服只是部分的沿袭,而在乡村,仍100%的沿袭传统,所以,近代沿袭传统婚俗和婚服的主要地区在农村。民国《妇女杂志》在1928年1月出的一期”婚姻号”(第14卷第7号),刊登了若干来自乡村的读者征文,文中有来自浙江、安徽、山东、江西、陕西等地的文章,所记婚俗和婚服,皆为旧制。依此可以看出,在30年代的中国,旧式婚礼与婚服仍是广大乡村和偏远城市的主流。婚服基本保持新娘穿大红绣裙,上配石青绣花袄或大红绣花袄,戴凤冠,披霞帔或云肩,穿绣花鞋,盖红色盖头的传统形制。只有在一些经济发达城市,接受过西方教育的部分年轻人开始举行“文明婚礼”,新娘着改良旗袍、披面纱或是着婚纱、穿高跟鞋。各地区由于文化差异和地域差异,婚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式婚纱是在20年代传入中国,后来渐渐渗入中国的婚礼文化中,从30年代起,在上海等大都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到40年代前后成为一种风尚。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婚礼服与西方婚纱相互碰撞融合,传统婚服被渐渐取代的时期,也曾出现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婚礼服,人们创造性地把旗袍与披纱结合在一起,而代替了上袄下裙与霞帔或云肩的组合;或者中式长衫也能与礼帽、西裤与皮带组合成一个“奇妙的和谐”。
三、中国现代婚礼服的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为止,这一阶段突出的表现是反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中西文化交流基本停滞,这种社会背景下的,婚礼服也发生了变化,主要形式是新娘穿红花袄或旗袍,新郎头戴绿军帽,身穿蓝色的中山装。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1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新娘新郎婚礼服基本是日常穿的蓝色军便服,讲究朴素整洁,只是在一些乡村地区,大多数人还是采用传统婚俗,穿传统婚礼服。这也就我国的婚礼服文化出现断层的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服饰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使我国服饰呈现丰富多彩的面貌,改变了原有的服装款式和人民的审美观,对婚礼习俗和婚服形制也有直接的影响,到了80年代以后,婚礼服形式多样化,有的穿传统婚礼服中的袄裙或旗袍,有的穿西式婚纱礼服。到了90年代,在城市,西式的西装和婚纱成为时尚主流,另外在一些较为富裕的乡村地区,大多也是穿西式婚服。在这个时期,还出现租赁婚纱的现象,并且盛行起来。近10年来,婚纱市场开始渐渐地变租为买。
现在不少年轻人结婚选择中式婚礼,穿传统中式婚礼服。在中国婚礼服市场上,现代中式婚礼服也越来越多。并且出现了以张志峰和郭培为代表的本土设计师,他们不断提出“中国新娘”、“中国式婚礼服”的命题,旨在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实现中国婚礼服的复兴与新兴,带动了中式婚礼服的发展。
四、中国近现代部分地区和民族的婚礼服特点
以上是以汉民族婚服变迁为主线进行的分析,随着近代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保留下来的婚俗,也有一些不同。而且大部分少数民族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婚俗。分布在东北、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因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与汉族相当接近,所以与汉族婚俗基本相同。其它少数民族,婚姻形式和婚俗差别很大,有的同一民族,因分布地区不同,婚俗也有差异,下面列举一些比较有代表性地区和民族,进行分析比较。江南吴江婚俗,新嫁衣必需是由一整块布料缝制而成,不能由多块布拼合而成,意为“从一而终”,并且外衣必须是由专业裁缝缝制,裁缝不能是鳏寡。内衣是亲属或新娘自己缝制,如果女眷是孕妇不宜参与。
在苏州附近吴东地区,新嫁娘的包头与接衫的色彩纹饰都相对平淡朴素,是取“低调”之意。等到了中老年时期反而衣着艳丽起来。
淮河流域地区的“五子衣”,以紫色的衣服作为新娘去婆家时必穿的衣服,因汉字中“紫”谐“子”,祝她婚后早日得子,最好是五子登科,寓意子孙昌盛。
我国台湾地区,新婚的女子,穿明式服装蟒袄,上面用金银线绣出海水金龙;肩有披肩,形如莲瓣,上绣凤凰花鸟图案。这种服饰,有人认为是明代遗留下来的民俗。
中国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新娘出嫁当天,送亲的姑娘一个个打扮的花枝招展穿新衣,佩戴银饰,而新娘要穿一身旧衣服、脚下穿草鞋,不配戴任何首饰,不带任何嫁妆,以示勤俭持家”。
白族新娘,上衣桃红布地,直领,右衽,布纽扣,袖管为二叠套袖,每层袖边都用刺绣纹样装饰,衣摆两侧开衩。“后衣襟及摆沿镶绣藤条纹,白族新娘的帽子非常有特色,帽以铁丝网成塔形帽胎,内衬布,帽面装饰五彩缤纷的花和珠子,额前嵌钉一组亮珠串呈帘形饰,两侧垂白色珠串于耳部”。
瑶族新娘婚礼服装饰极其丰富,风格豪华,非常漂亮,瑶族姑娘的嫁衣是由自己经过数年缝制而成的,瑶族各支系婚服都普遍喜用红色装饰,而且非常喜欢佩戴银饰。其中,盘瑶的新娘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披银制披肩,多穿百褶裙,扎刺绣花腰带,戴刺绣花胸兜,头上要戴上多层瑶锦和以红为主织的红、白、黑花边的斗篷。
综上可以看出,因少数民族大部分在较为偏远的西南和西北地区,传统的婚服制基本都被沿袭下来,往往将本民族的盛装作为婚礼服。而且少数民族婚服款式、色彩和装饰要比汉族婚服复杂得多。如今,在一些被开发为旅游区的少数民主地区,将本民族传统婚俗作为文化表演的一部分展示给各地游客,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的婚俗文化。从而使大家关注传统婚俗文化,有利于传统婚俗文化的传承。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的婚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了解中国的婚俗文化和婚服形制,有利于传承中国的婚俗礼仪,带动中式婚礼服的发展。在现代西式婚纱成为中国婚礼服市场的主流,代表中国文化并且具有传统特色的婚礼服还很少,所以,传承中国的婚俗文化,发展中式婚礼服,可以帮助我们弘扬传统服饰文化,开拓中国特色的服饰设计。[1]孟萍萍.中国传统婚礼服民族特性的表现[J].广西轻工业,2007(05).
[2]华梅.璀璨中华[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3]李昆生,周文林.云南少数民族服饰[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
TS941
A
1005-5312(2015)02-0243-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