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俗字类化类型释例补证
江满平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汉语俗字的类型有很多种,但许多类型的例证并不丰富,文章就类化一种进行例证补充,以加强对汉语俗字的认识,促进文字学科的发展。
汉语俗字;类化
汉语俗字是汉字史上各个时期于正字相对而言的主要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字体。东汉以后随着纸的发明,书写大大便利起来。文字运用的范围增大了,字形纷杂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强。加上书未刊刻,人们书写无定体可循,手写之体,无法确保出于一致,授受既异,俗体随之滋生。一个字有多种写法的情况在东汉时已在一定程度使用和流传开来。后来随着朝代更替、社会的分分合合,俗体字大量产生。研究俗字不仅对于识别古籍中汉字的音、形、义,加强对汉文化的了解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于现如今编纂大型字典、汉文字学科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和重大的意义。
那么俗字是如何形成的呢或者说汉语俗字的类型有多少呢张涌泉先生在《汉语俗字研究》中对汉语俗字的类型进行了概括,一共13种:(1)增加意符;(2)省略意符;(3)改换意符;(4)改换声符;(5)类化;(6)简省;(7)增繁;(8)音近更代;(9)变换结构;(10)异形借用;(11)写变易;(12)全体改造;(13)合文。从字面上看,都比较容易理解,除了类化可能需要深入去研究才能真正懂得。关于类化,有许多学者也已做了深入考证,但所列俗字并不是很丰富,为加强大家对俗字的认识,特补充笔者在近年阅读古籍中所发现的俗字,对“类化”这一类型进行释例补充,并略述自己拙解。根据所读古籍发现的俗字,采用毛远明先生在《汉字形旁类化研究》中的分类方法,分为三大类。
一、受字形影响产生的类化字
在具体书写环境中,由于受临近汉字形符的影响,文字使用者在类推心理的作用下,发生形旁的类推,便可能给一个字添加或改变形旁,产生与邻近字相同的形旁,从而改变该字原有的形义对应性质。共有四种,现补充添加形旁的两类例子。(一)因受前字形影响而添加偏旁
“娇美”改为“娇媄”。南朝梁萧纶《车中见美人》诗:“语笑能娇媄,行步絶逶迤。”“娇媄”之“媄”原作“美”,《广韵》“好色”。“美”在书写过程中因受前字“娇”的形旁“女”影响成“媄”。“媄”因而成为“美”的俗字。
(二)因受后字字形影响而添加偏旁
“夹裙”写作“裌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裌裙”指有里和面两层的裙,从其意思就可以看出应该写作“夹裙”,“夹裙”经常连用,在书写过程中受其邻字“裙”的影响加上了形旁“衤”。
“伐阅”写作“阀阅”。汉王充《论衡·程材》:“儒生无阀閲,所能不能任剧,故陋於选举,佚於朝庭。”“伐阅”语出《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閲。”颜师古注:“伐,积功也。阅,经历也。”因此“伐阅”指功绩和经历。在书面语中,“伐阅”多在一起使用,后来由于受“阅”字形影响,伐也被增加了形旁“门”。《晋书·张载传》:“今士循常习故,规行矩步,积阶级,累阀閲,碌碌然以取世资。”宋叶适《上孝宗皇帝札子》:“以奔趋官簿为阀閲,以勾校朱墨为详陈。”
“仓浪”写作“沧浪”。《文选·陆机<塘上行>》:“发藻玉臺下,垂影沧浪泉。”“仓浪”出自《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东门行》:“共餔糜,上用仓浪天故,下为黄口小儿。”“仓浪”是青绿色,仓,通“苍”。后来,在表示青绿色的意思时也写作“沧浪”,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窣禄勤那国》:“水色沧浪,波涛浩汗。”主要是受“浪”的字形影响加上了形旁“氵”。
二、受具体语境下字义的影响产生的类化字
因义类化,是因为在文献语言中,受文字所记录词的意义的感染,文字使用者产生心理类推,从而在原字基础上加形符或换形符。(一)因受语境义影响添加形符
“仓庚”写作“鸧鹒”。《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鸧鹒喈喈,羣女出桑。”“仓庚”出自《诗·豳风·东山》:“仓庚于飞,熠燿其羽。”《禽经》:“仓鹒,黧黄、黄鸟也。”张华注:“今谓之黄鹂,黄莺是也。”黄鹂、黄莺都属于鸟类,受其语义影响,分别被添加了形旁“鸟”。
“莫邪”写作“镆铘”。《庄子·大宗师》:“今之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鏌鋣’,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莫邪”古代传说中的宝剑名,因铸造者干将的妻子叫莫邪而得名,后泛指宝剑。传说春秋吴王阖庐使干将铸剑,铁汁不下,其妻莫邪自投炉中,铁汁乃出,铸成二剑。雄剑名干将,雌剑名莫邪。事见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唐陆广微《吴地记·匠门》。后因用作宝剑名。因宝剑属金属类,故在后来的书面写作中都加上了形旁“钅”。
“宾郎”写作“槟榔”。晋嵇含《南方草木状·槟榔》:“槟榔树,高十餘丈,皮似青桐,节如桂竹……实大如桃李。”“宾郎”出自《北史·王昕传》:“伪赏宾郎之味,好咏轻薄之篇。”是一种常绿乔木,果橙红色,古时为待客佳品。因其义,后人在书写过程中经常加上形旁“木”,被广泛接受,如今“宾郎”反成了俗体字。
“末利”写作“茉莉”。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李氏仁丰园》:“远方奇卉如紫兰、茉莉、琼花、山茶之俦。”“末利”出自晋嵇含《南方草木状·末利》:“末利花,似蔷蘼之白者,香愈於耶悉茗。”因其义属花草植物类,人们在书写过程中增加形旁“艹”,使其表意性更加明显。
“昆仑”写作“崑崙”。《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楚辞·离骚》:“邅吾道夫崑崙兮
,路修远以周流。”“昆仑”出自《淮南子·原道训》:“经纪山川,蹈腾昆仑,排閶闔,沦天门。”高诱注:“昆仑,山名也。在西北,其高万九千里。”由于其义指山,故古代也写作“崑崙”。
(二)因受语境义而改换形符
“滇池”写作“颠池”。《史记·西南夷列传》:“蹻(庄蹻)至滇池,方三百里。”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滇池泽在昆州晋寧县西南三十里。其水源深广而(末)更浅狭,有似倒流,故谓滇池。”从张守节的注释,我们可以看出用“颠池”来表示更有表意性。因此,现如今也有不少人将“滇池”写作“颠池”,这就是因义而发生的改变。
三、既受上下文字形影响,也受具体语境语义影响
“圭璋”写作“珪璋”。《后汉书·党锢传·刘儒》:“郭林宗常谓儒口訥心辩,有珪璋之质。”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公禀川岳之灵暉,含珪璋而挺曜。”《晋书·陆机陆云传论》:“观夫陆机、陆云,实荆衡之杞梓,挺珪璋于秀实,驰英华于早年,风鉴澄爽,神情俊迈。”“圭璋”比喻高尚的品德。语出《诗·大雅·卷阿》:“顒顒卬卬,如圭如璋。”郑玄笺:“王有贤臣,与之以礼义相切瑳,体貌则顒顒然敬顺,志气则卬卬然高朗,如玉之圭璋也。”晋陶潜《赠长沙公》诗:“谐气冬暄,映怀圭璋。”陶澍注:“怀有圭璋之洁。”宋苏轼《答曾学士启》:“而况圭璋之质,近生阀閲之家,固宜首应寤寐之求,於以助成肃雍之化。”王闿运《瞿学士妻吴氏墓志铭》:“未贵而章,圭璋特美。”在书面语中“圭璋”长期连用,受“璋”字形影响,“圭”也被加上了与“璋”一样的形旁“玉”。其次,受语义的影响,“圭”本指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上圆(或剑头形)下方。因此后来“圭”被加上了表示玉器之义的“玉”旁。汉字博大精深,汉语俗字所体现的汉字的丰富性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和研究,因阅读有限,研究不深,本文疏忽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望以指正,希望能够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1]张涌泉.试论汉语俗字研究的意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2]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毛远明.汉字形旁类化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6).
H124
A
1005-5312(2015)02-0242-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