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音乐学院,天津 300000)
话剧商业化运作热点剖析
赵良云
(天津音乐学院,天津 300000)
话剧在沉寂了许久之后,随着人们对小剧场话剧的关注度与日俱增,话剧演出越来越多的走入了观众的文化消费。在话剧制作和推广中,明星加盟、大碗导演、剧本改编、及分销商参与运作等商业化模式被频繁采用,这不仅丰富了观众的视觉和情感体验,也促进了话剧艺术的繁荣景象。文章将对近年来话剧商业化运作中的几个热点现象进行剖析,阐述了话剧艺术发展中应关注的问题。
明星;导演;剧;营销
一、明星加盟喜忧参半
明星话剧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1994年,《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在北京上演,其票房很好的一个原因就是选用了演艺明星史可出任主演。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话剧舞台上一些叫座叫好的剧目,如《托儿》、《霸王别姬》、《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暗恋桃花源》、《四世同堂》、《简爱》、《窝头会馆》、《最后一个情圣》、《周璇》、《阳台》等都笼罩了一层明星的光环。众多影视明星在话剧舞台上纷纷亮相,使得话剧舞台十分活跃,观众的欣赏热情骤然升温,似乎明星加盟就预示了一部话剧的高票房。明星是消费社会最耀眼的文学文本形态之一。赖声川导演就认为,明星能够带一群甚至是一代没有接触过剧场文化的观众走进剧场。尽管明星加盟孕育了巨大商机,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其弊端。首先,“明星制”作为一种商业手段,一味地加强其可视性和娱乐性,只会削弱话剧本身应有的艺术魅力;其次,明星的高额出场费导致了话剧制作成本的增加,高额的票价会影响话剧艺术的发展和普及;再次,明星与演出团队大多为临时组建,缺乏彼此的配合与默契。
明星话剧需平衡好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创造话剧艺术中的精品。对于明星演员来说,舞台充满魅力,比荧幕更具挑战性。但明星话剧毕竟不是万能的钥匙,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功力,更好的塑造角色,才能得到台下观众的认可。对于媒体来说,要给予话剧市场以健康、积极的导向。比如剧评人,从专业角度来引导观众如何欣赏话剧,体会剧中要传达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内容,而不是只停留在明星阵容这样肤浅的层次上。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让更多的观众因为热爱话剧艺术而走进剧场,从而培育出更多具有艺术鉴赏力的话剧观众。对于本土话剧院团来说,引进明星话剧固然能吸引一部分观众,但这种效应是短暂的,要想真正培养观众,还须加强自身团队建设,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多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目,不应过度依赖明星。
二、导演魅力品牌感召
中国小剧场话剧今日的繁荣,可以说导演林兆华功不可没。继1982年先锋话剧《绝对信号》的上演,至90年代的作品《棋人》、《鸟人》、《鱼人》、《厕所》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奠定了他的权威地位。在现实主义风格的话剧中,《茶馆》、《白鹿原》、《风月无边》、《狗儿爷涅槃》、《赵氏孤儿》、《娜拉的儿女》等作品,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票房上都取得了佳绩。他还执导了很多西方经典话剧,如歌德的《浮士德》,莎士比亚的《查理三世》、《哈姆雷特》,易卜生的《建筑大师》,契诃夫的《樱桃园》等,让中国话剧观众大开眼界。“林兆华”三个字已经成为某种商标,意味着先锋、前卫、探索,已经成为人们标明身份和文化品位的一面旗帜。来自宝岛台湾的导演赖声川,凭借暗恋桃花源被观众所熟悉。《千禧夜,我们说相声》、《宝岛一村》等话剧作品一如既往的制作精良,更为其在大陆话剧观众中营造了良好的口碑。在《宝岛一村》每场演出结束后,都要赠送包子给观众,使观众对剧情有了更深层次的回味。这种演出细节的安排突出了赖声川导演独具特色的人文关怀精神。在当今的话剧观众心目中,“赖声川出品”五个字已经成了话剧质量和票房的保证。
孟京辉具有较成熟的商业意识,是国内较早将戏剧与商业结合,并做得很成功的导演之一。他提出,戏剧应该面向人民大众,由他执导的《思凡》、《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恋爱的犀牛》和《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等诸多先锋话剧为文化演出市场的繁荣注入新的活力。其巨大的票房号召力已经形成孟京辉品牌,看由孟京辉执导的话剧已经成为小资们的生活方式之一。
还有很多知名的导演如张广天、田沁鑫等,也有着很好的市场号召力。可喜的是,近些年北京、上海、天津等话剧市场涌现出很多年轻的制作团队,其中很多是观众的同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开心麻花团队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推出的话剧《索马里海盗》、《乌龙山伯爵》、《旋转卡门》和音乐剧《白日梦》等,让更多的观众对开心麻花的制作及演出团队刮目相看。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年轻导演们推出的话剧《混世》及《这个小偷不太冷》等小剧场话剧也有着不俗的市场表现。我们期待更多优秀的年轻导演脱颖而出,挖掘更深刻的话剧题材,早日在观众心中形成自己的口碑。
三、剧本优秀重在创作
戏剧的文本是十分重要的,戏剧艺术的持续发展需要剧本这种文学媒介的存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的经典代表作《茶馆》、《四世同堂》、《雷雨》等,历经几代演员的不同诠释,仍然历久弥新,值得回味,主要原因在于剧本有思想内涵和艺术感召力。正如赖声川所认为:一个舞台剧质量好坏,其根本在于剧本。即使是明星出演话剧,也要注重剧本的内涵,因为好的剧本可以让明星更加耀眼,而差的剧本就会使明星成为花瓶。但现实是,中国话剧的精品剧本太少。于是人们退而求其次,移植国外的经典剧本,如《榆树下的愿望》、《情人》、《超级笨蛋》等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改编小说是另一种做法,《生死场》、《长恨歌》、《正红旗下》、《白鹿原》、《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均是知名度较高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改编后的话剧,均创造了很好的票房,但是也暴露了目前话剧剧本原创力的严重缺失。
而话剧剧本缺乏力作的很大原因是,很多作品往往出自主流意识形态的某种意志,不去面对真实的生活。我们需要倡导主旋律作品,但是,结合社会的现实问题需要对作品所体现的“主旋律”,给予更深刻的理解。除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外,“主旋律”作品还应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通过对真实情感和生活的反映展现出积极的人生取向。所有表现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天下为公、讲信修睦、公平正义的理念都应理解为“主旋律作品”。只有这样,话剧艺术才会涌现出更多、更优秀的创作素材。可喜的是,近些年有些作品如《我在天堂等你》、《一流大学从澡堂抓起》、《我要成名》、《驴得水》等已经迈出了探索的脚步。期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会有更多的优秀作品问世并流传。
四、外地巡演营销先行
在话剧商业化运行前期,分销商没有普遍介入,话剧盈利不多,甚至亏本上演。由三拓旗剧社创作的形体派戏剧《寻找MJ》,在上海演出亏损严重,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与分销商合作,他们的营销方式只是在团购网上刊登演出信息,以很低的价格出售门票。同样,2010年上演的话剧《嫌疑人X的现身》及2011年的音乐剧《开车》,制作精良口碑颇佳,但同样因为没有分销商的介入,使得剧目“叫好不叫座”。因此,在如今话剧商业化运营的大环境下,艺术创作与市场推广必须紧密结合,相互借力。观众需要好的话剧作品,市场需要好的营销和推广模式。目前,上海话剧院出品的剧目有些是在自己的剧院上演,而有些则是出去租场,租场演出中分销商的参与度高达70%。分销商包括团购网站、票务公司、经纪公司、个人代理,还有大小黄牛。他们有时采用独包,有时采用分包的方式,利用人脉各自寻求渠道出卖门票或吃倒回扣盈利,这是目前话剧市场运作中降低风险、提高票房的普遍做法。2009年由上海话剧院和上海全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话剧《杜拉拉》大获成功,该剧制作成本为150万元,在上海话剧院大剧场演出10场,创造了平均每场16万元的收入,在后来的演出中每张《杜拉拉》演出票炒到了2500元,是演出商与制作方合作共赢的一个典范。浩扬文化公司2010年曾将《四世同堂》引入南京,当时也是一票难求,黄牛炒高票价,最贵的票超过千元,两场演出票房收益达137万多元。而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作品在南京江南剧院演出时,上座率也都接近100%。
2012年话剧《风华绝代》的成功,其推广经验亦值得借鉴。这部传奇大戏是由优秀导演田沁鑫、著名演员刘晓庆、天津人艺的专业演员及经验丰富的营销推广团队北京巨龙文化公司联合打造的。在2011年12月15日话剧《风华绝代》发布会上,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十几家演出商就纷纷与出品方巨龙文化公司签下演出合约,此后各地的订单也是纷至沓来,到2012年3月初签订的巡演合约已达到80多场。巨龙公司在演出市场有着多年的经验、极佳的口碑,此前主承办过王菲、齐豫、周杰伦、刘德华、维塔斯等众多巨星的个唱,此后还成功地策划、主办、推广话剧《四世同堂》在台湾及内地巡演。巨龙公司在营销方面采取了薄利多销的措施,基于公司多年来与各地演出分销商的默契合作,以分片包干的方法,令各地分销商能够极大程度的获得实际利益,这对于分销商的积极性起到最大的鼓励。可以说,能够成功做到营销先行,天时地利人和各个方面缺一不可,而巨龙公司这一次整合多方面资源,打开突破口,为话剧营销开了一个好头。
从市场发展的规律来看,分销商逐步地参与话剧的制作、票务、宣传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话剧创作不能对分销商过分依赖,那样会限制话剧的多样性发展,当分销商为迎合市场需求而吹捧大众话剧时,会忽略了话剧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那时,分销商就会成为艺术多元化的绊脚石。
[1]李峥.谁在制造话剧市场蓬勃表象[N].解放日报,2011-07-28.
[2]宋宝珍,陶璐.明星话剧不是市场不败的万能钥匙[N].文艺报, 2012-03-19.
[3]刘平.话剧市场展现新气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4-16.
[4]韩晓波.话剧——百年开放的艺术见证(下)[A].韩晓波艺术评论集[C].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5]于平.话剧作品与市场开拓[EB/OL].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05-05-12.
[6]杨新宇.消费文化视域下的话剧市场热点剖析[J].戏剧,2010(01).
J824
A
1005-5312(2015)02-0231-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