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禅宗思想与古典园林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7142
王凤阳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

  浅谈禅宗思想与古典园林

  王凤阳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 300072)

  文章通过介绍禅宗思想的产生背景与主要思想内容,论述了禅宗思想对古典园林多方面的历史熏陶与影响,进而渗透到园林艺术创造中,极大地启迪了古典园林的意境、美学以及空间结构的营造,使我国古典园林逐渐成为一种内在深邃哲理与完美形式和谐统一的艺术精华。

  禅宗思想;产生背景;思想解析;园林意境;园林美学;园林结构

一、禅宗产生的时代背景

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宗派。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成为相当重要的流派。相传菩提达摩于六朝齐、梁间从印度渡海东来,到洛阳弘扬禅法。因其禅法不为当时佛教界所重,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观,以“二入四行”禅法教导弟子慧可、道育等。慧可从达摩6年,达摩授以《楞伽经》4卷。后隐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山东北),传法于僧璨。僧璨受法后又隐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太湖北),萧然静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唯有道信侍璨9年,得其衣法。后至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传法,尝劝道俗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可见其除依《楞伽经》外,还以《般若经》为依据。后住湖北黄梅双峰山30多年,主张“坐禅守一”,并传法于弘忍。其另一弟子法融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牛头山传牛头禅。

  弘忍得法后即至双峰山东冯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其禅学为“东山法门”。其“萧然静坐,不出文记,口说玄理,默授与人”的作风,开中国佛教特有的禅风,对后来禅宗发展影响甚大。弘忍著名的弟子有禅秀、惠能、惠安、智诜等。惠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形成沩仰、临济两宗;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临济宗在宋代形成黄龙、杨岐两派。合称“五家七宗”。慧能弟子法海集其言行为《六祖坛经》,是为南宗。神秀于弘忍寂后,至荆州当阳山玉泉寺弘禅,20余年中门人云集,是为北宗。神会先后在南阳、洛阳大弘禅法,南宗遂成禅宗正统,惠能宗风独尊于天下。神秀北宗则门庭寂寞,传不数代即衰亡。

二、禅宗主要思想解析

禅主要是人的一种精神修持方法,是信奉者的一种体悟真理或最高实在的方法,是其摆脱外界干扰,保持内心平静,获得智慧,获得解脱的方法。禅宗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它的宗旨是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禅宗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怀,以及由此出发而展开的处世方式、人生追求、直觉观照、审美情趣、超越精神,体现出人类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从而保持着相当持久的魅力。

  要较为全面地了解禅宗思想,必须要追溯其渊源。《禅宗思想渊源》具体地论析了佛经对禅宗思想的影响。从此书中可以看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如来藏思想、揭示本心迷失缘由的唯识思想、以遣除扫荡之不二法门为特色的般若思想、强调事事无碍的华严圆融思想等。禅宗思想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主要的依据是达摩的“二入”、“四行”学说。“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凭借经教的启示,深信众生同一真如本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令其舍妄归真,修一种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荡一切差别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无为。这是该宗的理论基础。行入即“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属于修行实践部分。惠能继承这一学说,在《六祖坛经》中主张舍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其禅法以定慧为本,定慧也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惠能从“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文中,悟出了定慧等思想。禅宗的一切思想,皆从此义引申扩充而来。

三、禅宗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一)对园林意境的影响

  一个好的园林,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赏心悦目的结果是身心俱畅。“赏心”是意旨的、含蓄的,“景”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唐人王昌龄在《诗格》把“境”分为三类:物镜、情境、意境。物镜是指自然山水的境界;情景是指人生经历的境界;意境是指内心意识的境界。按照王昌龄的说法,园林中用来“悦目”的景观体现物境与情境的融合,而“悦目”之后带来的“赏心”效果则体现了情境与意境的融合。

  意境作为一种审美追求,自古以来一直为中国的文人雅士所神往,已经深深积淀于中华民族的艺术心理之中。禅宗对园林艺术的影响必然体现到了对意境的影响。早在唐宋时期禅宗思想对意境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大举渗透并打下深深的烙印。主要表现在唐宋文人、艺术家对禅意的追求,在艺术创造中渐渐出现了一种意境和禅境交融一体的审美崇尚。“空寂”、“空灵”的韵味渐渐成为艺术意境的一种重要的美学追求。正是禅宗对“空”的解悟,形成了禅宗特有的思维方式及理论体系。受禅宗“心”所感知的世间“万法”皆虚幻的影响,中国园林艺术鄙弃刻意模拟和机械复制客体对象的粗俗,追求情景交融、心物合一、虚实统一的艺术境界。

  (二)对园林美学的影响

  禅宗充满着对自然山水景物的意趣。山水花木等大自然景象经常被用以暗示禅境,禅悟也普遍在自然景象中触发。若以禅的眼光看待自然,则自然之境与禅境无异,所谓“青青翠竹,总在法身,郁郁黄花,自在般若”。自然山水,园林环境,可以使人感受到不受外界束缚的天然性情,故而禅悟与山水、园林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禅道与自然之间,禅境与山水、园境之间灵犀相通,如此,园林设计中在审美观念或情趣上渗入禅宗思想,也就顺理成章。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以禅宗思想为基础的审美观念,牢固地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也植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活动中。中国园林的山水性情,饱含自然情趣,它的艺术魅力,全在立意深邃,造景奇妙。在禅宗的濡染下,中国园林从“物我同一”、“虚静空灵”提升至美学追求的高度,形成了它特有的写意化的自然之美和诗画般的空灵之美。那种物我两忘,以小见大,以芥子纳须弥的境界,给人以物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享受。在世界造园系统中,这种写意的、空灵的境界独树一帜。

  (三)对园林空间构造的影响

  禅宗对有限与无限的自然空间的体验,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了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在禅宗看来,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人们可以从微小精致的景观中见到广阔渺远的宇宙,感受“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的美妙,体味“天地一东篱、万古一重九”的永恒。充满禅趣的文人园林多显露出以小为尚的倾向,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园林面积一般不大,经过造园者的精心构思、巧妙安排,空间有限的园林就能“小中见大,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

  (四)两者相互交融

  在园林艺术发展历史中,关于审美特征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禅的精神影响是如何通过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变化,渗透到园林艺术创造中的。禅宗对中国园林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与儒道并立。同时,对中国民族文化反思时是回避不了禅宗的。对于园林美学而言,是中国文化具象化了的,相对于诗、画等纯艺术,园林艺术中的实用成分使它独具文化特色。一方面它的物质形态增加了我们探询期间的文化心理因素的难度,另一方面园林艺术的实用成分,也就是园林与人的日常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却也使它与人的文化心理的联系,更为生动可感,更为自然切近,成为实用文化心理自然流露的产物。

  从这个意义上讲,园林艺术又比那些纯艺术门类更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特定的文化心理、精神信息。保留至今的古典园林,成为让观赏的现代人身临其境地体味前人心灵的畅游地。抽象的东西在这里完全生活化、具象化。对于禅宗这样的人生艺术来说,园林是极好的体现场所。因此,体现在园林中的文化也更值得我们探索研究。

四、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中充分体现了禅宗思想的哲学特征与精神,并与禅宗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与情操,这也就促成了中国古典园林情景交融的美学与哲学精神。

  今天,人们生活在快节奏的技术化时代,心理疾病、精神空虚已成这个世界的常见病之一,人们的心灵常感无家可归。充满禅意的城市园林,能给当今的人们一片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所以,在现代园林的规划和设计中,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禅宗美学这一古老伟大的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黄河涛.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擅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

  [3]万叶,叶永元.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夏照炎.意境概说[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5]方立天,华方田.中国佛教简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TU986

  A

  1005-5312(2015)02-0123-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