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唐代二十四桥考辨
聂雅文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扬州著名的二十四桥是否真实存在?在唐代,二十四桥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文章将以唐代提到二十四桥的两首诗为切入点,着重探讨二十四桥引起广泛关注的原因以及它在唐代的真实情况,力图将杜牧笔下的二十四桥呈现在读者面前。
唐代;二十四桥;考辨
古城扬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名城,二十四桥则是这座古城中的一颗明珠。但是,关于二十四桥的争论却从未停止,本文将以唐代提及二十四桥的两首诗来考证关于二十四桥的问题。
一、提到二十四桥的两首诗及成为扬州美景代名词的原因
历代吟咏二十四桥的诗词很多,但遍览各类丛书,唐代提到二十四桥的诗歌仅有两首。“二十四桥”这个意象首见于唐代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①
杜牧,字牧之,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杜牧曾三次到达扬州,在扬州地区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的诗句,此诗即是一例。当年在扬州时,杜牧常常在工作之余私行出游,可见他这首诗的原意应是怀念扬州的繁华,这种情感在他的其它诗中也有流露。
自杜牧首开“二十四桥”之风气,后世也有其他作家在自己的诗作中提到二十四桥,同为晚唐诗人、比杜牧小33岁的韦庄就曾在《过扬州》中提到二十四桥,即“二十四桥空寂寂,绿杨摧折旧官河。”②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当时天下大乱,韦庄避难至扬州,所以韦庄所见乃扬州衰败景象,前后盛衰对比,令人唏嘘不已。③
二十四桥在唐人诗歌中仅仅出现了两次,却从此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人们对扬州的美景充满了向往,二十四桥则成了扬州美景的代名词,究其原因,无外乎如下几种。
1.杜诗的意境美妙绝伦。杜牧借二十四桥赞美扬州美景,以月色迷离、山水朦胧之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将桥之实体与幽雅朦胧的幻象紧密结合,令人们对扬州美景产生了无限向往。
2.二十四桥在后代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包括北宋科学家沈括,清代历史学家谈迁,清代学者李斗,民国学者王振世,现代作家丰子恺以及词人姚合、姜夔等,均对此问题各抒己见。正因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二十四桥名声大振,而争论本身早已超越了结论的意义。
3.二十四桥与它所代表的明月、美人等文化,唤醒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的风月,“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赞美二十四桥,就是思念心中美人的表现,“玉人何处教吹箫”就成为诗人心中的一幅画,桥即美人,美人即桥。
二、几种说法
那么,引起广泛关注的二十四桥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呢?从目前来看,大体有如下说法:(一)一桥说
南宋词人姜夔最早提出了一桥说,他在《扬州慢 淮左名都》中写道:“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④从这首词中看出,姜夔认为二十四桥是一座具体的桥,并且桥边生长着红药。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也是重要证明:
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横跨西门街东西两岸……,直西通新教场,北折入金匮山。桥西吴家瓦屋圩墙上石刻“烟花夜月”四字……。⑤
廿四,即二十四,李斗认为二十四桥即为吴家砖桥。
丰子恺在他的《扬州梦》中也记载了自己找寻二十四桥的经过。丰先生读到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曾大为激动,当即赶赴扬州只为一睹二十四桥的真容。等车夫将他送到目的地,面前只是一座小石桥,丰先生不相信,周围的人皆说这就是二十四桥。丰先生大失所望。由是观之,二十四桥乃一桥而已。此外,还有人推测所谓的二十四桥是沈括《梦溪补笔谈》中记载的阿师桥——“又南阿师桥,周家桥,今此处为城北门。”⑥
二十四桥和阿师桥在扬州方言的读音上很像,因此给了后人想象的空间。
(二)二十四桥说
扬州是一座水城,“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宅”⑦,水多、船多、桥多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因此,二十四桥说也得到大家广泛认同和接受。
二十四桥说的最重要论据首推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
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茶园桥,次东大明桥,今大明寺前。入西水门有九曲桥,今建隆寺前。次东正当帅牙南门,有下马桥,又东作坊桥,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次南桥,见在今州城北门外。又南阿师桥,周家桥,今此处为城北门。小市桥,今存。广济桥,今存。新桥、开明桥,今存。顾家桥,通泗桥,今存。太平桥,今存。利园桥,出南水门有万岁桥,今存。青园桥,自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今开元寺前。次东水门,今有新桥,非古迹也。东出有山光桥,见在今山光寺前。又自衙门下马桥直南,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九桥’,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桥之数,皆在今州城西门之外。⑧
沈括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曾在扬州任司理参军,《梦溪笔谈》作于晚年,离杜牧二百多年,是记载二十四桥的文献中距离杜牧朝代最近的,故二十四桥有存有废,当为可信。沈括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考古事实的印证。1971年,在今罗丝桥附近发现楠木翼墙,当为“阿师桥”之址;1978年,扬州文昌阁附近发现了唐代汶河故道和唐代桥桩,证明沈括所言西门外九桥非虚;2002年,发现河床下有一批古代桥桩,经过考证,认定是唐代二十四桥中的下马桥和洗马桥遗址,因而二十四桥的说法再一次得到肯定。
南宋王象之也对此问题有记载,他在《舆地纪胜》中写道:“二十四桥,隋置,并以城门坊市为名。后韩令坤筑州城,分布阡陌,别立桥梁,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废,不得而考。”⑨这与沈括的观点遥相呼应。
(三)代指说
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杜牧只是借这个意象借指扬州风月,甚至是扬州美女。
杜牧的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所描绘的优美的意境,令人沉醉。于是,扬州成为无数才子佳人向往的地方,多情的扬州风月,让才子们无法自拔;温柔的红颜知己,倾慕的绝世佳人,让才子们流连忘返。他们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诸多诗文,扬州,二十四桥,美景,美女在不知不觉中融为了一体。当然,也有人联系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认为他的“二十四桥”只是一个概数,泛指扬州桥多而已。
三、唐代二十四桥的存在考辨
后世对二十四桥有如此多的猜测和推论,那么在唐代,二十四桥究竟是怎样的情况呢?经过前人的大量研究,笔者认为,至少在唐代,二十四桥是真实存在的。尽管穿越了千年时空,二十四桥中的小市桥的桥址仍在;开明桥、通泗桥、太平桥的桥已不存,但用作地名;下马桥、阿师桥桥址仍在,桥名发生读音变化;大明桥、九曲桥、山光桥的桥址基本确定。⑩
根据沈括的记载,我们勾画出了唐代水道的大体位置。唐代水系纵贯南北的有两条(西部一条南起荷花池,北至蜀冈南缘,衙城南门遗址两侧;中部一条,自汶河路南口水关北至铁佛寺东与子城濠连),横跨东西亦为两条(北部一条,大体傍蜀冈南缘,西起观音山下,东至黄金坝与运河通;横贯中部的一条东起农配二厂向西经教育学院后身,小市桥、瘦西湖,西至廿四桥附近)。既然沈括所提到的唐代水道已被证实,这就为继续查证二十四桥的方位提供了依据,经过前人的大量工作,现归纳如下:
浊河茶园桥,位于大明桥之西,浊河得名于蜀冈,茶园当大明寺之西,因而茶园桥不会离此太远;九曲桥距西水门不远,旧传炀帝宫苑有九曲池,正所谓“广陵有染人,居九曲池南”九曲桥应以九曲池得名在考古勘探中,也发现了其踪迹;下马桥,据沈括记载在隋炀帝宫城南门,根据考古发现,在今董庄豁口之南,笔架山之北;作坊桥,应与隋唐时期衙城附近作坊设置有关,《舆地纪胜》云“二十四桥‘并以城门坊市为名’”在今铁佛寺西南,桑树脚东侧;洗马桥,在今杨庄旧庄台护庄小河南;次南一桥,当为驿桥,在今友谊新村中部东侧;阿师桥,今凤凰桥小学偏南附近;周家桥,沈括说“今此处为城北门”,北门一直在今凤凰桥略偏南处,则周家桥在今凤凰桥(即迎思桥)之西小迎思桥附近;小市桥,亦名宵市桥,即今宵市桥;广济桥,今叶公桥略偏北;开明桥,今四望亭附近,桥已不存,仅保留桥名;顾家桥,北宋时已不存,旧址位于文昌楼之西附近的广陵区政府小花园内;太平桥,今甘泉路北之电台,即为其旧基;通泗桥,今存街名,在顾家桥与太平桥之中,较之唐代应无多大变化;山光桥,因唐代有山光寺,桥因寺名,沈括说在“今山光寺前”。?
四、结语
目前对于唐代二十四桥的分布情况我们已经有了这些了解,更多的考证勘探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但可以肯定的是,唐代扬州的二十四桥是真实存在的,杜牧所描写的扬州盛况也是确有其事,这对于我们理解后世的“二十四桥”意象提供了帮助,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扬城的发展变迁提供了助益。注释:
①李昉.文苑英华(卷261)[M].北京:中华书局,1966:1589.
②李廷先.唐代扬州史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587.
③李廷先.唐代扬州史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587.
④沈辰垣(清).历代诗馀(卷64)[M].上海:上海书店,1958:901.
⑤李斗(清).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7:226.
⑥沈括(宋).梦溪补笔谈(卷三).明崇祯马元调刊本,第22页.
⑦彭定求等点校(清).全唐诗(卷498)[M].北京:中华书局,1960:3415.
⑧沈括(宋).梦溪补笔谈(卷三).明崇祯马元调刊本,第22页.
⑨王象之(宋).舆地纪胜(卷37)[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605.
⑩李伯先.唐代扬州的城市建设[J].南京工学院学报,1979(S2).
?王勤金.唐代扬州二十四桥桥址考古勘探调查与研究[J].南方文物, 1995(03).
K29
A
1005-5312(2015)02-0119-02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创新项目课题 “从古代诗词中二十四桥的意象看扬州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201311117050Y)。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