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屈宋古音义》综述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18514
肖 静

  摘要:古音学上学者都把陈第的《毛诗古音考》当做开创古音学的旗帜,而对其《屈宋古音义》给予的关注相对少得多,然而我们却不能忽视了它在楚辞音韵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而应当予以客观的研究,得出更多科学的有价值的结论。

  关键词:《屈宋古音义》 古音学 楚辞音韵

  中图分类号:H11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4-

  自陈第开创古音学以来,备受语言学家的称颂,学术界多把他的《毛诗古音考》作为其古音学的代表作,他对古音的贡献也几乎都是以毛诗为例进行阐述,而把《屈宋古音义》仅当做是毛诗的羽翼,研究相对较少,发展极为不平衡。最早进行专门研究的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后有洪湛侯的《楚辞要籍解题》和黄灵庚的《楚辞著作提要》及汤章平的《楚辞学通典》。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对《屈宋古音义》的成书背景、版本源流以及对陈第的生平、主要著作、古音思想都进行了论述,其研究的焦点和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音学方面

  洪湛侯先生和黄灵庚先生及汤章平先生都肯定了陈第对古音学做出的贡献,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古今音的差异,论证古今音的不同。以上几本专书都列举了《毛诗古音考?自序》中的经典语句——“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来论证陈第对古音学的贡献。黄灵庚先生之后对此评价说“此论之出,实为清代古音学廓清理论上之迷雾,功至巨矣”。一“巨”字可以看出黄先生对陈第的高度肯定。汤章平先生称也称“这一划时代的命题”。

  其次,用排比归纳的科学的方法证实了“古诗无叶音”,大破叶音之说。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陈第列了大量的证据进行论证,因而把先秦古音领入了正道。连黄先生也说“逐篇逐文考订《诗》、《楚辞》等先秦韵文中协韵字之古音,于实践上解决了先秦古音问题”。

  最后,考求古音的方法。此观点仅见于洪湛侯先生的论述中。洪先生说到“此外,陈氏又主张从《说文》形声字考求古音。他曾说‘自周至后汉,音已转移,其未变音者实多。愚考《说文》,讼以公得声,福以逼得声。

  ……这些说法,也给后代音韵学家以很大的启发。”

  二、对内容的分析

  如在《楚辞要籍解题》中说:“《屈宋古音义》共三卷。其第一卷取屈原、宋玉辞赋三十八篇中的韵与今音不同者……第二卷取屈原所作《离骚》等二十五篇,……第三卷录宋玉所作《九辩》九篇,《招魂》一篇及《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共十四篇。注释款式与卷二同。每篇亦皆有《总题》。惟《九辩》有总题两篇。”在《四库提要》及另两书中对内容的分析也大致如此,此不赘述。需要特别一说的是,在《楚辞著作提要》中,还对总题单独做了分析。并且有其相当独特的见解。如评《离骚》的总题“如是,则《离骚》一篇大旨,皆罗其中矣。可谓得其提纲挈领之妙”。评者不仅透彻的了解作者写作此书的实用性,而且也发现了他的鉴赏性,真可谓独具慧眼矣!

  三、对体例的分析

  此项分析主要集中在《楚辞要籍解题》和《楚辞著作提要》中。如《楚辞著作提要》:“其书例,即以入韵字为条目,则凡234目。每字下始以直音法注其古音,若与《毛诗古音考》同,‘则提其本音,直注云:详见《毛诗古音考》……然后则在每条目下,列陈《楚辞》例字,首一例为入韵字所出,为本证;后附者则为旁证,然皆出《楚辞》,即所谓以《楚辞》相证者是也。”《楚辞要籍解题》和《楚辞学通典》对此的论述相仿,就不再引用了。以上可以看出,对《屈宋古音义》体例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他的本证,旁证中,这也是陈第首发的论证方法,尽可能的穷尽所有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而不是靠零星的材料得出结论,所以陈第所得的结论比前人更让人信服。

  四、对义的分析

  前人研究《屈宋古音义》几乎不论其义,认为其义甚不可取,而《楚辞著作提要》却能对此给予客观的评价。书中说到:“此书字义训诂,虽折中旧注,然颇为简约明了,极便初学,且时出精义。”黄先生的评价也是寥寥语,却给予了陈第真实客观的评价,纵然其义有不确的地方,但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并非一无可取。

  除上述的专书外,也有一些著作的章节论及到陈第和《屈宋古音义》,如:王力的《中国语言学史》十四节、李恕豪《中国古代语言学简史》的第五章第六节、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第六章二十二节、魏建功《古音系研究》、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等等,这些章节的论述,主要是从古音学角度进行的,对《屈宋古音义》只是零星的涉及到了。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李恕豪.中国古代语言学简史.成都:巴蜀书社.2003年版.

  [4]仆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5]顾炎武.音学五书.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年版.

  [6]王力.汉语音韵.北京:新华书局出版社.1991年版.

  [7]周祖谟.文字音韵训诂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9]顾义生、杨亦呜.音韵易通.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