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僧伽罗语是印欧语系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深受古印度梵文和巴利文的影响。它同梵文和巴利文一样有格的变化。因此,用僧伽罗语造句时,懂得格在句中的用法及变化是很重要的。这一点同汉语的句法是截然不同的。笔者试图通过这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的句法比较进行对外汉语补语教学,希望有助于斯里兰卡的汉语学习爱好者能够尽快理解汉语的助词结构句法。
关键词:僧伽罗语 时态助词 格
中图分类号:H7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4-
汉语是汉藏语系的语言。这种语言没有格的变化,因此用汉语造句时,看不见词本身的变化,而是在句中相应的词前面或后面加入某个词(通常是虚词)来表达句义。“了、着、过”这三个词在汉语语法的介绍中都被称做动态助词,因为它们都跟动词表示的时间有关系。这个词语,除“了”的用法比较复杂以外,在句子中,“着”和“过”的位置比较固定,即它们都只能用在动词之后。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一、“了”的几种用法
不少学习者都觉得“了”的用法比较难掌握,汉语的“了”在句子中主要有下面几种用法。“了”有两个。“了1”用在动词后,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如动词有宾语,“了1”用在宾语前。“了2”用在句末,主要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的作用。如动词有宾语,“了2”用在宾语后。
(一)表示已经发生的情况
“了”常常用在句末,说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情。从语法上说,“了2”是语气助词,但它所表示的却是动作的时间:A.我去商店了。B.昨天他们去长城了。
应该注意的是,用“了”的时候,句子中动词的宾语前一般不能加数量做定语,否则句子没有完,语义不清楚:A.我买本子了。—— 我已经买一个本子,还要买两个本子。B.我看电影了。—— 我已经看一场电影了,还想看第二场电影。
在由“来、去、到”等组成的连动句中,“了”应该放在第二个动词或句词之后:A.他来北京学了几个月汉语。B.我去年就来北京学习汉语了。
还应该特别注意的事,在否定句里,动词前应该用“没”,而“了”则不能再出现了:A.昨天他们没去长城。B.我还没吃完呢。
(二)表示动作的结束
“了”一般用在动词后边,动词常常有宾语,而且宾语前应该有数量词语或其他成分做定语:A.小王买了一本书。B.他已经做完了老师留的作业。
表示否定时动词前加“没”,同样不需要再出现“了”而且宾语前的数量词等也不能出现:A.他没吃苹果。B.我没做作业。
在肯定句中,“了”后的宾语如果没有定语,句词就没有结束,应该在宾语后再加上其他动词性词语,构成连续的两个动作,而且这两个动作都可能在将来完成:A.我们下了课就回家。B.他吃了饭就去上课。
这样的句子句末在有“了”时,句中的两个动作则表示已经完成的动作,因为句尾的“了”决定了全句动作发生的时间:A.他下了课回家了。B.我吃了饭去上课了。
如果在表示动作结束的句子后再加上一个“了”,则表示句中所说的事情是从过去的时间持续到现在,并且还要继续下去:A.我吃了一个面包了。( 我还要吃第二个面包。)B.我找了他三次了。( 我还要来找她。)
(三)表示已经发生的变化
这个“了”是语气词,表示的是情况的变化, 应该放在句末。要注意的是,否定句里扔可以用“了”:A.雨停了。B.不刮风了。
(四)表示动作的可能
“了”的另一个发音是liao , 用在可能补语中,表示动作的可能性或能否完成:A.她去得了。B.我去不了。
但僧伽罗语的“了”意思不是难掌握。用僧伽罗语表示已经发生的情况的话,句末动词变化已经发生了意思。(过去的意思)
例如:A.mam? kade giya. (yanewa)我商店去了。
B.tatta nag?r?y?t? giyey?. (yan?ewa)爸爸城进了。
表示否定时句子末加“n?”例如:
A.mam? kade giye n?. (yanewa)我商店去没。
B.tatta nag?r?y?t? giye n?. (yanewa)爸爸城进没。
在肯定句中,“了”后的宾语如果没有定语,句词就没有结束,应该在宾语后再加上其他动词性词语,构成连续的两个动作,而且这两个动作都可能在将来完成。用僧伽罗语这样写句子的话,意思跟汉语完全一样。只句子的词序不一样。
例如:A.api panti aw?sanwunu gamanm? ged?r? yan?wa.我们课下了就家回。
B.ohu k?m? kapu gamanm? panti yan?wa.他饭吃了就上课去。
这样的话僧伽罗语“了”的用法和意思不是那么复杂。
二、“着”的几种用法
“着”常两个发音,即zhe 和zháo 。前一个是动态助词,多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也可以表示伴随的动作或状态等。后一个则是动词,多表示动作的结果等。简要归纳如下:
(一)表示事物的存在
在这样的句子中,“着”一定要用在动词后,强调事物某种状态的持续。
例如:A.桌子上放着一本书。B.墙上挂着一张画。
(二)表示动作的进行。
在一般的句子中,用在动词后的“着”强调动作的进行,也常常与“正、在、正在……呢”塔配使用。
例如:A.我们上着课呢。B.他正吃着饭。C.他们在看着电影呢。
(三)表示伴随的动作
“着”用在做状语的动词后,表示与主要动作相伴随的动作。
例如:我喜欢躺着看书。
(四)表示伴随的状态
与伴随的动作格式基本相同,但前一个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多不表示动作,而表示主要动作的某种状态。例如:她红着脸说:“不客气。”
(五)表示动作的结果
“着(zháo)”做结果补语多与“到”的意思一样,但也有例外,“睡着”除外。例如:你找着大衣了?
僧伽罗语的“着”意思的用法很简单。表示事物的存在的话只要便句子中的动词“着”意思。
例如:A.mes?ya mat? potak taba ?t?.(tab?newa -动词)桌子上一本书放着。
B.bittiye pintur?ayak ella ?te.(ell?n?wa -动词)墙上一张画挂着。
表示动作的进行的话句子中的作进行的动词便.
例如:A.ohu k?m? kamin siti.他饭正吃着。
B.ohu chitr?pati bal?min siti.他们电影在看着呢。
三、“过”的几种用法
动态助词“过”强调动作的曾经发生,即过去的经历。此外,“过”还有其他的用法。
(一)表示过去的经历
“过”表示曾经发生,因此,即使句子中没有具体的时间词,也不会影响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如果有时间词,则应该是比较模糊或者是比较宽泛的时间词语,如“以前”、“曾经”、“几年前”、及“去年”、“上星期”等,而不应该是很具体的某一个时间词语,如“昨天”、“上星期一”等。与“了”最大的区别是,在否定句中,“过”还要保留。
例如:A.我去过上海。B.她还没吃过烤鸭。
与“了”相同的是,在连动句中,“过”也应该用在第二个动词或整个句子之后:* 她去年到海南旅游过。
(二)表示动作的实现
“过”的这种用法字面上与表示经历的用法完全一样,但它表示的却是动作的完成,句末常常加“了”。一般用在对话当中。
例如:早饭我吃过了。
(三)表示具体的动作
“过”还可以表示“生活”、“度过”、“庆祝”、“经过”等具体的作,也可以表示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
例如:A.我和大家一起过节。B.今天咱们给他过生日。
(四)表示超过了限度
汉语口语中“过”还有“过分、超过”的意思。这个“过”在句子中既可以做补语,也可以直接做动词谓语。
例如:A.你的话说过了,他可能要生气。B.我们走过地方了。
汉语的“过”的意思用僧伽罗语说“tiy?n?wa”。这个词曾经发生,即加在过去经历的意思的动词后边。
例如:A.mam? shanghai gihilla tiy?n?wa.我上海去过。
B.api kalin Beijing ?willa tiy?n?wa.我们以前北京来过。
但已经发生的意思否定的话句末要加“n?”。
例如:A.mam? shanghai gihilla n?.我上海去过没。
B.api kalin Beijing awilla n?.我们以前北京来过没。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刘英林.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基础汉语课本(1-3册).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年版.
[4]朱原、王良碧、任水长.精先英汉汉语词典(第三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Malalasekara. English-Sinhala Dictionary. Colombo:M.D.Gunasena Press.200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