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关于钢琴演奏的心理训练问题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中旬刊 热度: 22203
许 姗

  摘要:钢琴的演奏是艺术的再现,是作词家的构思和作曲家的乐谱有机结合的表现形式,也是音乐家展示艺术、表达感情的实践内容。本文提出了“钢琴演奏心理的训练,要实现回归生活”的理念,围绕着钢琴演奏的心理训练存在问题展开论述,以心理训练需回归生活,植与生活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可行的、适用训练方法以及观念。

  关键字:钢琴演奏 心理 训练 回归生活 伴奏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4-

  一、钢琴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原因剖析

  钢琴的演奏是一门表演艺术,因此它具备了表演过程中事件的无规律性、突发性的特点。于是演奏者从演奏开始到演奏的结束,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紧张的心理。在演奏过程中这种特殊的心理体验,常见的有手抖、总想小便、肚子痛等紧张的心理及生理反应,以及呼吸紧促,四肢僵硬,大脑空白等等,严重影响了演奏效果。心理学家分析:演奏前的紧张是演奏者本能的一种反应,是针对外界的难度挑战的一种心理准备,但如果在演奏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的刺激而造成演奏者的紧张,将会使演奏效果大大折扣。面对演奏者临场发挥的紧张的情况,大部分演奏者会在演奏技巧着手,从如何实现自己的从手到脚的全身的有机统一,如何在理论上透析演奏艺术的表现力等方面,加大对自己的训练力度。事实上在钢琴演奏中,音乐的表达是在放松与紧张的不断交织过程中,展示出演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更能深刻地打动听众的,也就是说演奏技巧是演奏的基础元素,演奏者的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能力,是演奏得以顺利进行的思想保障。因此加强钢琴演奏的心理训练对实现演奏者完美的演奏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构建生活化情景模式,开展演奏心理训练

  不容否认,钢琴的演奏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演奏者做出大量的技能训练,但最为艺术教育来说,教育的本质是对演奏者审美能力的提高,技巧只是艺术提供支持和服务。因此在钢琴演奏的心理训练上,应该注重对演奏作品的音乐风格和音乐内涵理解,即实现艺术与演奏者的思想的交融。例如在演奏莫扎特的作品的时候,演奏者不妨设立一种让莫扎特演奏的演奏氛围生活情景化,虚拟莫扎特曲目的人文背景和生平情况,增加演奏者对音乐作品艺术成就的理解,构建合适场合,感悟莫扎特歌声的流畅,巧设环境,体味莫扎特一生的穷困潦倒,感受他“扼住命运的咽喉”的那种坚韧与顽强。

  三、巧设生活化的的演奏场合,强化演奏心理训练

  钢琴演奏是包含了视觉、听觉、触觉、记忆、情感、思维等复杂的综合的心理过程,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这种活动在不同的演奏场合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加强钢琴演奏心理的多元化训练,是实现演奏者技巧、才能、想象、思维、记忆、表达等各种因素的统一结合的表现形式。

  第一,演奏厅。在演奏厅里钢琴演奏者做到演奏和听众之间的感情信息的交融,在和谐的气氛下来辨识、自动调节演奏心理适应力。在生活化的演奏厅中也需要具备正常演出的成熟的设施、优美的环境,只是演奏者提供了一个自己比较熟悉、适宜的演奏环境,旨在让演奏者可以发挥出自己最佳的演奏技能,并以此获得对自我演奏技艺以及演奏心理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二,考试演奏。在生活中巧设演奏考场,增加演奏者对考试化境的适应性,避免演奏者与平常演奏的心理被激活水平的反差较大的现象,实现演奏者心理从不兴奋到兴奋的调动。生活化的演奏考试标准是:拥有正常的心理控制水平表,心理激活力高,演奏状态较佳等。

  第三,户外演奏。适当举行一些生活化的户外演奏的机会,训练演奏者的注意力,因为户外的环境比较复杂,有说话声、汽车鸣笛声等,还有可能有突发的事情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演奏者不能做到注意力集中,那么演奏者自身生理、心理就不能达到内外谐调、平衡控制,从而使生理、心理上产生一个不适应状态,造成演奏者的紧张。

  四、在互动模式中,提高演奏心理训练

  钢琴演奏中的互动模式实际上是演奏者的合作能力的培养,这种合作能力主要体现在:互相学习、互相沟通、互相促进。在平常的训练中,每位演奏者都会遇到自己演奏中的问题,有的可能是技巧掌握的不够,有的是心理上容易紧张等,这就需要演奏者对演奏内容做到随时的沟通。在培养演奏者合作能力以及高素质的心理素质上,不妨把视觉转到钢琴演奏最基础的工作上,我们知道钢琴伴奏既是艺术,又是技术,它的价值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发挥出来的独特魅力。伴奏者扮演的是衬托、渲染的角色,如果伴奏者不自觉像独奏那样把伴奏放到主导地位,就会使自己的合作者变成追随者,这就会影响演出效果。伴奏者可在单独演奏前奏、间奏、尾奏或合作中演奏旋律声部时,处于主要位置,充分发挥钢琴伴奏的引导、补充、转折和升华作用。此外,要做好钢琴演奏者与钢琴伴奏者角色的互换,演奏者要找不同伴奏者,伴奏者要与不同的合作者合作,力求在互动中共同研究讨论如何运用钢琴艺术表现音乐作品的价值。

  钢琴演奏心理训练的“快捷方式”就是让训练回归生活,强调生活化心理训练对演奏的意义,突出了演奏心理训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只有回归生活,植与生活并为钢琴演奏艺术表达所用的心理训练,才是最有价值的、最切合实际的训练模式。

  参考文献:

  [1]范映静.试论钢琴演奏的心理素质.音乐探索.1999(2).

  [2]李嘉禄.钢琴表演艺术.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3]刘慧.润物细无声——浅谈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艺术教育.2004(3).

  [4]李长青、张健.浅谈钢琴伴奏艺术.艺术教育.2005(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