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了一种关于“设计”新的思考方式,设计:是指对所设计的产品的延续性加以重新定位,以保证可以更加全面的为人服务。而这种重新定位是以时间的推移,人的心理、生理变化,解剖学、环境对产品的影响等诸因素为依据的。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 设计 延续性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4-
我们的设计有多种定义,一种就是说设计就是一种想法,一种思维,以及把这种想法这种思维付诸实践的一切努力过程。强调设计是过程。而延续设计是我通过近几年对中国设计发展的观察所感悟到的,强调的是设计成品的使用寿命。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设计也在不断的发展着。中国设计的发展从建国时期的以政为本的设计,到七十年代的以民族为本的设计,再到后来的以引用为主的设计,直到今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各种设计,这些都说明设计的活跃性和局限性。这里我只想从一名百姓的角度去解释我所提出的延续设计。
现今的设计提倡人性化、简约化、个性化、风格化,但这些并不能完全体现设计本身的含义,只能说它们是设计的表现形式,而延续设计是存在于设计的各个过程中,并不断的影响着设计的最终表现形式。在设计中,涵盖最广的就是设计者们引以为依据的人体工程学。
目前,最权威的人体工程学定义是由国际人体工程学会所下的,即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休闲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科学。这里笔者并不是要反驳人体工程学,但却又恰恰是人体工程学使我们的设计者们忘掉了一些事情,即设计之中的产品的延续性。而这个也正是笔者所提出的延续设计的核心所在。产品的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是好的,也是基础,但这不能完全成为左右设计的最终表现形式的力量。产品的优与劣,完全取决于产品的后期使用,而这种使用又完全取决于初期的设计,这样就要求我们的设计者把初期的设计方案尽可能的长时间的延续下去,从而形成一种延续设计,以力求设计的产品可以长时间的持续下去。试想,如果一件产品在设计完成之后,由于没有完全考虑其产品的延续性,由于产品受到时间、人的心理和生理变化、解剖学、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使它没有所存在的空间和时间,产品被不断更新,直到我们眼花缭乱为止,我们的所有精力都将花在产品的飞速更新上,因为我们要不断的购买。
在设计中,最终的受益者是我们的老百姓,也正是这些老百姓使我明白了延续设计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她的消费能力是惊人的。中国是一个用铜的大国,每年的铜消耗量约占全球总量的百分之八十,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里,我要说的是中国的钥匙的设计,因为直到现在,还有很大一部分钥匙的原材料用的是铜。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铜作为钥匙的主要原材料,散发着迷人的光芒。钥匙材料的由铝到铜,铜体现出其独特的特性,如较坚固、较耐磨损等。但这种光芒并不持久,因为我国的铜产量并不高,在大量的消耗下,钥匙面临着变革。
在八十年代初,我国的设计员提出了钥匙设计的第一个变革,即由原先钥匙模具的三角形钥匙孔改为圆形的钥匙孔,这样就大大降低里原材料的消耗。这样的设计充分的考虑了钥匙孔的功用,在保持其功用的前提下,又考虑了钥匙环与钥匙孔的相互配合,显然圆形的钥匙孔要好用,并且这种形状还节省材料,又不降低钥匙的强度,在长期的使用中也不会因此而降低钥匙的耐磨度,可见此设计充分考虑了延续设计的实际功效,取得了良好的设计效果和经济效果。
同样,如果充分考虑了延续设计,我们所设计的产品将给人以亲切感。就像雀巢公司出产的大桶婴幼儿奶粉,它的整体型状被设计为带有规则条状凹陷的桶型,使桶的整体上拿起来不至于手滑;桶上部开口处由一层一次性密封层和一层可多次取用的倒扣的塑料顶盖儿,以保证在打开一次性密封层仍可继续保持奶粉的相对含水量和被氧化度;在桶的开口处有一小块儿多出来的边沿,这是专门为解决冲取奶粉时所说的平匙而设定的,这样会使你取用奶粉时非常方便,而且会感到很亲切。雀巢公司的大桶奶粉设计得很成功,它充分的运用了延续性的设计,使自已的产品更加完整化。
然而在我国,设计者们对设计的延续性,设计的实用性并没有很好的把握,以至出现了很多美中不足的例子。如现在中央二套播出的“交换空间”,这里就有一部分设计师并没有考虑到延续设计,像美丽的吊顶、带有褶皱的灯罩、布艺沙发等,这些看起来漂亮,但收拾和维护起来却费事、费时,在现代的社会中,时间就是金钱,就是生命,我想这种一时的美丽很快就会被劳累所替代,直到最终的更加劳累和设计的更新。
为了少走弯路,为了少些麻烦,为了节省时间,为了一切的一切,笔者会把自己所提出的延续性的设计执行到底,并不断的完善这一理论,希望这一理论会对设计者们有些帮助。
参考文献:
[1]张绮曼.室内设计资料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
[2]齐浩.设计心理学.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3]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