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龙镇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四川 资中 641200)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经济建设逐渐趋于平稳化,人民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准越来越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尤其是在降低城乡落差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以及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提出了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依据当前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同特点,急需制定出不同的完善服务体系的方法。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国家在基层群众的建设,需要不断强化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为了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多方面做出努力。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面相广大人民群众的,覆盖全社会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其建设进程主要是由国家总体调控的,主要依据社会文化发展进程、市场建设导向和基层群众需求来做出适当的调整。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实现创新发展,是当前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大难题。公共文化其实体现的是一种国家文化,公共文化建设的情况直接关乎着国家文化发展水平,为了在国际舞台上树立国家文化自信,一定要建设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前,公共文化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多领域、全方面发展的良好态势,文化服务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更多精神层面上的富足感,人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为了进一步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人民精神文化建设,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建设思想,不断健全城乡居民的文化服务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在吃饱穿暖的同时,精神需求也能得到满足。
三、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的创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与获得文化的权利,是以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为最根本遵守的原则,在建设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与均等性。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发源地,群众的主动参与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的基础与动力。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理念上,首先要坚持树立“文化爱民”的群众观点,正确定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主体。“文化爱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的理念具体要求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工作,即提高服务意识,深入基层服务人民群众,转变传统政府高高在上的工作方式,主动深入基层,将工作的重心下移,真正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于大众,使群众更加便捷、普遍地享受文化服务,使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覆盖更加广泛。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文化的主体,丰富文化服务形式,倡导群众创造、群众参与、群众交流和群众开发的文化服务理念,由人民群众决定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与活动,将公共文化服务参与由政府主导转变为群众自觉、主动参与的公民行为①。
加强文化建设的“均等性”,要求政府重点突破解决城乡文化和区域文化差异性的难题。当前,国家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意味着不同地区的文化服务或同一地区城市和乡村的文化服务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因此,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但建设理念和建设思路应当依据不同建设区域的文化发展特点,因地制宜的创新文化服务体系的理念。
四、公共文化服务路径的创新
(一)建立多元化、多角度供给模式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传统上是以政府为主导,以政府的决策为工作标准。这也就造成公共文化的单一性、固定性和空泛性,容易导致文化的滞步不前以及与群众需求的脱节。文化服务建设的主体应该是人民,应当在充分考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需求的情况下,综合考量国家文化建设发展需求,依据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和市场经济建设水平,创新文化服务建设。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广泛开放文化供给面,一方面满足不同类型的文化服务受众不同,具有不同的公共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也避免政府文化管理失灵或者市场失控而导致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混乱,使公共文化的服务的供给模式实现优化与平衡。要实现文化建设的平衡发展,必须讲农村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政府应当大力扶持农村文化建设,在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上升的同时,确保精神建设跟的上,逐步缩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异。
市场化和多元化的文化服务供给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为原则,将文化公共服务的经营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在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积极作用,引导社会各层面、各方面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鼓励社会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服务建设,获得社会资金支持,吸收各方文化服务上的优势与优点,实现公共服务体系的活跃与优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
(二)鼓励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期,企业逐渐成为补充政府文化服务职能的载体和承担者。企业与政府或者文化相关事业单位相比具有更广泛的资源和受众主体,并且具有较强的市场生产力以及竞争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资金问题。企业是由人民组成的不同职能范畴的文化团体单位,企业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能够有效地激活公共文化创新发展的市场动力,帮助政府公共建立起完善的公共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与供应、公共文化网络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资金和文化相关人才技术的支持以及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整体基本框架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例如企业参与文化研讨会,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经营,主办公益性质的文艺活动和宣传活动等,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积极参与的文化服务产业链,构成市场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营市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经常出现的资金困难以及文化潜力挖掘困难等问题,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市场的活跃②。
(三)积极宣传和扶持非政府非官方组织的发展
目前,社会普遍承认非政府组织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除政府和市场之外建设和治理社会的一大中坚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上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积极地调动起来,能够有效弥补政府与市场的缺口与不足。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上正确引导和鼓励非政府组织,积极宣传与扶持,推动社会各界的社会服务责任意识的增加与发展,帮助社会公益性、慈善性的非政府组织发挥其作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断进步。(四)大力促进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各地区的文化服务部门是完善文化服务体系的主力军,然而,大多文化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并不清楚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难以抓准工作重心,多地区的文化服务单位难以在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改进地区文化服务部门的现状,需要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提高审核标准,逐步培养出一批具有公共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服务团体,建设更为年轻化的团体。加强基层乡土文化建设,选拔民间的文化队伍,发掘民间文化艺术突出者,充分发挥民间团体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促进传统民间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发展,充分利用媒体平台,让更多人认识到中国大地上多元的文化艺术,培养新一代的文化建设者和传承者。五、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受政府职能和工作能力的约束,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单一,更多的是以代表学习再进行普及的方式,文化服务面狭窄,服务能力较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因此,以政府为主导,联系社会企业以及各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共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调动各方优势,公共探索文化服务的新形式。例如采用文化下乡、艺术汇演、示范学习等形式和途径,结合本地优秀文化资源和民族特色,积极推进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形成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各参与层面的共赢。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在这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多种多样,传播速度也大大提高。多多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可以有效提高文化服务效率和创新服务手段。结合新媒体平台,完善文化服务的信息采集模式,加强对人民群众文化服务反馈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各地文化服务部门可以通过建立公开的公众号、微博或者APP,设置专门的居民评价平台,及时收集公民不同阶段的文化需求和对当前文化服务建设的改进意见等。以便做出及时的建设调整,改变旧时无依据,不亲民的乱服务现象。
此外,健全文化服务的评价机制,在公共平台上发布文化服务活动的信息,鼓励人民广泛参与,并在结束后充分收集网络平台上针对不同文化服务项目的评价信息,以人民满意度为导向,真正形成令人民满意的文化服务模式。
六、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是由国家、社会、市场和人民群众等多个取向来考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除了政府的工作创新,还需要结合社会多方面的能力与资源,充分考量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状况,坚持以群众文化需求为核心,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化与持久化,使公共文化服务真正实现其服务功能,引导人民群众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教育,促进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健康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自信。注释:
①刘广.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4(2):14-19.
②许斌.试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创新[J].大众文艺,2018(11):35-3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