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广东 广州 510100)
一、前言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不断加快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持续成规模的流动,给城市管理和服务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全国各地也纷纷研究探索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的有关举措。对于公共文化服务而言,高度关注外来工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他们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引导和促进他们融入城市,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题中之义。以下将从加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意义、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展开论述。
二、加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每年城市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现已形成一支新型的劳动力大军,分布在社会的角角落落,从事着各种职业的工作,为城市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服务与管理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企业经营的问题,更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提高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管理和服务体系,尤其是大力促进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文化服务,对深化“平安和谐城市”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落实以人为本,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内在需求
外来务工人员社交、生活圈子相对较小,业余日常文化活动不太活跃,尤其是精神文化生活较为枯燥、单一。他们是大城市的建设者,创造了城市的繁华,心灵却无处安放,精神失去寄托。精神文化生活的贫乏,使他们难以从心灵深处唤起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精神上没有归属感。进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将外来工人员纳入城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他们融入城市提供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参与渠道。三、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多数的外来务工人员已经基本在城市站稳了脚跟,甚至将家庭也已经迁到了城市,工作、生活已经与城市密不可分。他们从内心渴求能真正融入城市。那么,我们就应该以文化为切入点,解决他们精神的归属感问题,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怀,让他们跟城市居民一样享受更多的均等化服务。近年来,在国家的号召下,全国各省市已经深刻认识到新时期外来务工人员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多措并举,大力保障工作或生活在辖区内的外来务工群体同城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文化服务得到了改善,但仍然有一些共性的突出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诸如: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问题,有待从政策法规,制度规范层面进一步完善;在基层公共文化事业中,需要大力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知晓率,提高参与度;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保障方面,有些地方外来务工人员未计入到每年的文化资金计提基数,其聚集区域公共文化发展不均,文化资源人群不均衡现象还较为突出;由于工作和生活环境不同,外来务工人员所需要的文化服务,往往与本地居民有较大差异,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一些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无论是在服务形式还是服务总量上,存在忽视外来务工人员文化需求的现象,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上,未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的外来务工人员服务项目,即便个别有开展的,也存在服务内容单一的问题,难以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等等。因此只有突破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文化服务的这块短板,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才能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
四、加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为了使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充分感受到城市文化机构的关怀,以及社会的温暖,我们应该针对突出问题,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多方联动,稳步推进,普惠均等为理念,完善制度,积极寻找对策,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途径,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等群众文化的组织体系,重视多样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文化认同;逐步将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文化生活统一纳入城市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围,推动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面向外来工开放;根据外来务工人员文化层次的差异性和实际需求的多样性,开展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大众化的、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的创作与供给,引导和调适外来工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等,为其建立精神家园,共享文化成果。(一)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为共享文化成果提供保障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制度文化建设也应该与时俱进,及时革新,优秀的制度文化要继续弘扬优化,不合时宜的制度文化要及时摒弃,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的制度建设和文化,从而使整个社会制度文化符合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因此,在城市的法律法规方面,要加快完善,充分体现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关怀,特别要革除一些落后的、不合理不公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让外来务工人员与其他社会阶层平等。在社会道德、风俗习惯、文化生活等方面,要坚持正确引导教育,同时要注重推进符合人类进步规律、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改革,既体现一般市民意志,又要充分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要求,为改善他们的文化生活,为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以及他们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普惠均等奠定基础
1.优化布局,多举措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据调查,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活动基础设施是相对匮乏的。打造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活动,促进社区文化的和谐发展,首先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建设上,政府要加大投入,以最快的速度、尽可能多的投入加强外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在各个社区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文化俱乐部等等,改善外来工文化生活。例如,广州首个外来工文化广场——棠下外来工文化广场在天河区棠下街棠德花苑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该广场面积近3000 平方米,两旁设有不锈钢料构建、长为20 米的阅读栏和职工文化宣传橱窗。此外,广场还设立了一个移动舞台,举办外来工文化、体育、教育等活动。这对加强外来工文化建设是一个很有力的举措,十分值得借鉴。
2.创新思路,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站。政府可以考虑在外来务工人员相对密集的社区,建立属于外来工自己的文化站,真正做到繁荣外来务工人员文化建设有组织,有阵地,有制度,有保障。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的特点,在文化站内建立他们所喜爱的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厅以及户外体育场馆等,同时,我们也可以以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站为阵地,借助书画、音乐、文学社、体育等业余团体,以会员制形式将有文艺特长的外来务工人员吸收进来,定期给他们培训,结对辅导,并开展书画、篮球、唱歌、写作等竞赛。例如,苏州首建外来工文化站,文化共享惠及城市建设者,深受欢迎,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整合资源,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加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和鼓励企业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文化建设,加大企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经费投入,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外来务工人员文化项目和文化工程设施建设,通过多方努力,共建共享,为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文化需求提供强有力的机制保障和经费支撑。让外来务工人员更好地共享企业文化设施、共同参加企业社区文化活动,使他们更好地为第二故乡作出贡献。
(三)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提供精准的公共文化服务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我们应该让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同等享受到更多的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他们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1.举办外来工文化艺术节。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外来工文化艺术节,为他们提供才艺表演和文化交流的舞台,让他们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这样一方面可以起到弘扬外来工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外来工的文化生活,让他们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关爱,增加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
2.针对流动性大、文艺层次较低的外来工,可以在基层文化馆(站)及外来务工人员集聚点位建立“流动文化辅导站”,结合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需求,定期组织各类文化专业知识辅导,培养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兴趣,帮助扶持建设外来务工人员文化团队、文化带头人和文艺骨干,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文化、享受文化。
3.继续完善送文化下社区服务。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每年定期策划、组织“流动文化服务系列”活动,以外来工集聚的社区为重点,开展流动图书、演出、展览、讲座和电影等流动系列服务,争取更大限度地满足外来建设者的文化生活需求。
4.针对低收入的外来工子女提供文化服务,从关爱其子女成长方面入手,让其感受到政府的温暖。例如,广州市越秀区充分发挥文化馆、图书馆的作用,举办各种书画、乐器、舞蹈等培训班,免费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服务。此外,还可以通过送书、开设绿色通道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外来工子女对书本知识的渴求。
五、结语
总的来说,促进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公共文化服务,除了要从制度文化、基础设施、服务网络不断完善,进一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还要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宽容、开放的文化,才能真正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尊严感和幸福感。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