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非遗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东莞乡村的非遗保护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20849
张奕诗

  (东莞市文化馆,广东 东莞 523000)

一、前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要“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乡村振兴是包括人才、文化、生态、产业、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其中文化振兴就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的有效传播和活态传承是乡村文脉延续的保证,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乡村文化资源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这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术、理念的综合,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二是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篾匠、刺绣、酿造等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由聚落景观、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四是乡村节俗,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民间信仰等广泛内容,也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

  东莞市现有146 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其中手艺类及节俗类项目众多,项目原生地仍在村(社区)的项目占大多数,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乡村手艺及节俗,做好乡村文化传承工作,助推乡村振兴,是近年来东莞非遗工作的重要思考。下文以东莞乡村原生地的非遗项目为例,浅谈非遗精神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二、传承醒狮精神,重塑乡村气象

醒狮是岭南地区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在东莞大部分镇街广泛传承。尤其在一些乡村,逢年过节、婚庆嫁娶等活动中必有醒狮助兴,几乎村村有自己的醒狮队。而东莞石排镇的中坑村明德醒狮,更是因为技术出众,在1996 年全国第六届群星奖(舞蹈大赛)上斩获“特别大奖”,于2007 年已被评为(广东)省级非遗项目。

  东莞市石排镇中坑村的王氏大宗祠(明德堂)为明代末期三进布局的合族大宗祠,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该宗祠内“钦点王选进士第二百二十二名”、“旨赏穿皇马褂 王德榜”等牌匾可见,该村历来名人辈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在上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受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的影响,村里形成不良风气。为了改变这种不良风气,村委会想了很多办法,效果不理想。后来,中坑村舞狮的老师傅发现只要狮子舞起来,这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反而聚集起来不闹事了。于是村委会萌生以醒狮的精气神重整村里好风习的想法,派人从佛山南海请来师傅,开班教授醒狮的正规套路,希望以此改变当时年轻人的娱乐方式,进而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此举果然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些年轻人通过舞狮及武术训练,渐渐找到了新的兴趣点,不再沉迷赌博,甚至为了追求默契度不断琢磨每一个醒狮套路。短短两年时间,明德醒狮团就受邀参加全国“群星奖”舞蹈专场比赛并获得唯一金奖特别大奖,这无疑给了这些年轻人更大的动力和荣誉感!随后接踵而来的国内外演出机会,让整个中坑村村民都感到自豪,无形中也增强了全村的凝聚力和集体意识。三年前,醒狮队开设青少年假期醒狮培训班,每一期报名学生都超过100 人,能够进入醒狮培训班成为中坑村孩子的无尚光荣的事情。

  近年来,石排镇委、中坑村委也从政策上、经济上不断支持明德醒狮团,把醒狮打造为全镇的文化品牌,明德醒狮团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也大胆打破宗族的界限,逐步接受外村的村民、甚至外市的人来求学拜师,不断壮大队伍。2019 年国庆节期间,通过层层选拔及3 个月的集中封闭训练,明德醒狮团的10 名队员亮相北京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晚会,也再次擦亮的石排中坑明德醒狮的品牌。

三、打造莞香园区,提升生态文明

莞香是中国树木中唯一以东莞地方命名的树木,历史悠久,宋朝已在东莞普遍种植,其树所产的莞香,即土沉香,明代已作为皇家贡品。而以买卖土沉香的寮步香市与广州花市、罗浮药市、廉江珠市合称为广东四大名市,可见曾经的辉煌历史。目前,莞香制作技艺与寮步香市两个项目于2015 年分别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莞香一度成为东莞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据说清雍正年间,因采香专吏催索异种明香,若香农不能如期完成配额则杖刑伺候,香农只好砍木逃亡,莞香逐渐销声匿迹。到民国初年寮步香市已门可罗雀,解放前后,因滥砍滥伐,莞香树数量越来越少,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直到1980 年后,市药材公司为培植药用“沉香”,发动群众在鸡翅岭、龙岗等村重新培植莞香树。21 世纪初,东莞提出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生态绿城、文化新城的战略目标后,东莞市植物园于2001 年在珍稀植物园内特设了莞香园,成功育苗4000 多株,并对莞香进行专题研究,让沉寂多年的莞香树又逢生机。随后大岭山镇在大岭山森林公园、鸡翅岭一带逐步建有莞香种植基地,寮步在佛灵湖一带逐步建有万亩莞香林等。其中,位于大岭山镇的莞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园是莞香制作技艺保护单位东莞市尚正堂莞香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的莞香生态种植基地,占地面积3400 多亩,是唯一获得国家认证的有机莞香生产基地,园内莞香树保有量约达26 万棵,其中母树1 万棵,结香树5 万棵,树苗20 万棵。在莞香的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产调节剂等物质,主要是利用生态系统内动物(虫害)、植物(莞香树)、微生物(益生真菌)和土壤这四种生产因素进行有效的生产循环,并未破坏原有的生态食物链。因此,这一系列莞香生态圈的建设,不但为东莞擦亮“莞香文化”品牌,也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东莞市大岭山镇、寮步镇等正以莞香生态园区为阵地,整合莞香文化生态资源,开发一系列莞香文化旅游景点。

四、恢复龙舟民俗,完善龙舟产业

赛龙舟是东莞参与人数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民俗活动。《广东新语》载:“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每年东莞龙舟的第一景在东莞万江,五月初一,数十龙舟在金鳌洲塔下竞技的场面蔚为壮观,赛龙舟项目于2013 年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过去的龙舟多为松木,若直接曝露于空气中容易变形,需浸泡在水里会越来越结实。每年赛龙舟后需在河床边埋龙舟,待次年端午前,再起龙舟出水。20 世纪90 年代末期,为追求龙舟速度,龙舟的木料逐步改为杉木,杉木龙舟的存放不需要埋水里,因此,起龙仪式也逐渐被淡忘。直到2017 年,全市统筹开展东莞龙舟月活动,万江街道以“美丽幸福村居,谷涌滘联连片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深入发掘地方传统文化,在滘联正丫恢复起龙仪式。当年就吸引了不少村民、民俗爱好者、摄影爱好者围观,此后正丫村看准了这个发展机遇,建设了起龙广场,还原万江乃至东莞水乡“起龙、洗龙、游龙”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万江还逐步盘活社会资源,推动了醒狮、麒麟、舞龙、东莞小吃等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有力弘扬了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打响了东莞龙舟第一景的品牌。这一举动也让滘联正丫村这个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一改过去脏乱差的环境,不少在外居住的村民陆续“归巢”,正丫村的村民深深认识到,实现乡村振兴,文化是根,传统是本。除了村民回迁,滘联社区一些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也被正丫这个美丽幸福村居示范点吸引,大胆尝试文旅创业。仅2020 年,已有枝昌龙舟俱乐部投资的龙舟会客厅、联圣堂醒狮团投资的醒狮驿站餐吧等文旅项目进驻正丫村,并成为新晋的乡村网红打卡点。

五、活化非遗项目,促进文旅融合

南社九大簋和南社斋醮是近年东莞茶山镇南社村,通过深入发掘乡村非遗资源,逐步恢复的民俗活动,其中九大簋为饮食礼仪、斋醮为冬至前夕的游会活动。两项民俗活动分别于2016年和2019 年先后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茶山镇南社明清古村落具有鲜明的岭南广府文化特色,现存祠堂达22 间,古民居达200 多间,早在2005 年已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但由于村内很多古民居大多已无人居住、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年均参观人数并不多,门票收入仅为10 多万元。

  近年来,茶山镇文化部门,以镇内的茶山公仔、茶园游会、茶山绸衣灯公等项目依次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契机,全面推动茶山传统文化与古村落的文旅融合工作,为南社村带来了很大改变。如每年的茶园游会期间,在南社古村落设置分会场,来自全省各地的非遗巡游队伍,在巡游结束后再分批到南社古村落的戏台展演,吸引游客到南社村游玩;如整合南社古村中古建筑,把空置的书院、古民居等打造成工作室、展览厅等,让茶山绸衣灯公、南社九大簋等非遗项目进驻;定期依托传统节庆,整合镇内各非遗项目在南社村集中展示展演。随着茶山绸衣灯公入选省级非遗项目、南社九大簋及南社斋醮入选市级非遗项目,茶山镇南社村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也不断提高,暨增强了南社村民的文化自信也让村民看到了乡村旅游的生机,助推了乡村文旅融合。南社古村相继推出“南社村忠孝文化节”“南社斋醮”等丰富多彩的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先后吸引了南社人家、南社隐香古苑民宿等13 个商家进驻,完善古村旅游配套,促进了旅游产业实现突破,仅2021 年春节期间,日均游客量达5000 人次,综合营业额达60 万元,门票收入达到150 多万元。

  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乡村文化的振兴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如上述提到的乡村人文精神、乡村非遗产业、乡村生态环境、乡村非遗旅游等四个乡村文化振兴路径,是从不同角度探索乡村文化发展之路。每一条路径都需要政府积极引导,从政策管理、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完善保障体系,激活乡村文化创造力。事实证明,深入发掘乡村非遗资源,大力弘扬非遗精神,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