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屏南乱弹戏的艺术内蕴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20698
周昱汐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一、前言

屏南县地处闽东北,是国家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间戏曲)。该地戏曲活动历史悠久,剧种丰富。其中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屏南乱弹戏又称为北路戏、横哨戏,是清代北方乱弹传入闽东北一带与当地地方戏曲相结合形成的剧种,至今还在上演。本文从屏南乱弹戏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美学特征、传承创新等方面对屏南乱弹戏艺术内蕴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引起更多人对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地方珍稀剧种予以更多的关注。

二、屏南乱弹戏的历史渊源

屏南乱弹戏于清中叶传入。清道光十年,寿山村人苏兆岁,聘请当时闽浙贑三省有名的乱弹艺人组建“三省福”乱弹班。他们在演出中,融合吸收了当地民间小调、汉调、徽调、滩调等营养,形成屏南乱弹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易记易学的特点,深受群众喜爱。1900 年至1940 年为屏南乱弹班的兴盛时期,当时全县有23 个村办过乱弹班,并在闽东北、浙江、江西等地演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其中最有名的有柏源村的杨家美班(又称黄柏美班)和棠口村的其荫乱弹班,群众称赞他们为“北路第一班”、“北路第二班”。

  至20 世纪40 年代末,因社会动荡、匪患四起、民不聊生,演出市场萎缩,班社无以为继,相继解散,乱弹戏濒于灭亡。但在屏南寿山村,却有一支乱弹吹唱班,经常参加演唱活动,至今还保留着原始形态的乱弹腔。

  1997 年,在屏南县政府地支持下,由寿山村健在的老艺人授艺,年轻演员排练的乱弹剧目《双和缘》,在庆祝香港回归活动演出中,大获成功。这极大地增强了屏南县委、县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保护传承乱弹戏的信心。此后,乱弹戏培训班,乱弹戏保护传承协会相继成立。屏南乱弹戏这一珍稀地方剧种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传承。

三、屏南乱弹戏的艺术特色

(一)声腔的演唱

乱弹戏音乐以梆子腔为主,唱腔、道白均用普通话。乱弹戏唱腔十分丰富,以乱弹为主,又融合了闽东北民间音乐、徽昆、皮黄及南词等剧种音乐。乱弹戏唱腔以正宫平板为主,反宫平板为辅,期间也穿插老拨子、秦腔和杂调。

  正宫平板,痳胡以(5 2)定弦,主要曲调有【头犯】、【二犯】、【三犯】。【头犯】宜于抒情叙事,【二犯】、宜于长段唱腔,【三犯】宜于悲愤叙事。

  反宫平板,又称反调,痳胡以(1 5)定弦,主要曲调有【反头犯】、【反二犯】、【反三犯】。【反头犯】男腔多用于老生、花脸,以唢呐伴奏;女腔用于老旦、花旦,以横哨伴奏。【反二犯】多用于自叹、哭诉,曲调抒情委婉。【反三犯】用于表现哭诉、悲愤情绪。

  秦腔,以长膜笛伴奏,适用于小生、花旦之唱腔,旋律优美,节奏轻快。

  杂调,多为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民间小调,还有部分为高腔、花鼓等剧种曲调。

  曲式结构多为上下名戏称的结构,“二二三”的七字句和“三三四”的十字句,是其主要的两种词格形式。男女调同腔的不同,女腔和小生用假嗓发音,男腔和老旦用本嗓发音。

(二)乐队的演奏

屏南乱弹传统乐队,分硬介、软介两种,一般由六人组成。硬介有板鼓、大锣、小锣;软介有头把(正吹)司唢呐、曲笛、痳胡,二把(副吹)司月琴、二胡、唢呐,三把司三弦、大钹、小钹、战鼓。后来乐队逐渐扩大,增设琵琶、扬琴、中胡、低胡、缸鼓、大堂鼓等及部分西洋管弦乐器。乱弹戏最常用的是横哨,因此乱弹戏也称“横哨戏”。

(三)角色行当

角色行当先为“八角”,后因分工渐趋细致,增加到“三行十二角”。“八角”有两说:一说指正旦、花旦、贴旦、大花、二花、三花、老生、小生。二说是以扮演《八仙》角色来定行当。如:汉钟离为大花、曹国舅为二花、李铁拐为三花、吕纯阳为老生、张果老为老外、何仙姑为花旦、、韩湘子为小生、蓝采和为贴生等。

  “三行”指花面行、白面行、包头行。花面行分:大花、二花、三花、四花(即杂丑)。白面行分:老外、老生、小生、四面生(即巾生)。包头行分:青衣、花旦、贴旦、四包头(贴外之贴又称拜旦头)。

  后来,乱弹戏因演家庭文戏少,演武戏、历史戏、宫廷戏居多,形成“四柱码”、“六柱码”行当体制。“四柱码”以老生、青衣、大花、三花为主体,“六柱码”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小生和小旦。

(四)表演特色

屏南县乱弹戏的表演特色主要有大花“倒米”、二花“咬人”以及转纱帽、鼻须功、梨头、金鸟步、后跟步、颤功、僵死等。

  在确定系统的数学模型后,可以使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去分析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时域分析法具有直观、准确的优点。

  大花“倒米”,如《下陈州》中,包公出场,用手撩起蟒袍下围遮住脸面,背朝后退步出场,至九龙口转生,突然间用力把袍一抛,做个动作幅度很大的亮相,俗称大花“倒米”。

  二花“咬人”,如《三国齐》“吴起发兵”一场,吴起手握翎子,在伴着大锣大鼓有节奏的龙套喊威声中,后退,舞蹈上场,到台前猛然拂袖亮相,使人一惊,俗称“咬人”。有的二花还会喷火的绝技,脸上肌肉抖动,似有声响。

  转纱帽,指三花在头顶上把辫子扎成一硬团,戴上纱帽,根据剧情需要,随心所欲地左右转动纱帽。

  鼻须功,指左右自如地快速颤动鼻子。

  “梨头”,指丑角一边表演,一边头部机械有节奏地向前伸缩。

  金鸟步,指旦角手呈“兰花指”,行走时,脚尖着地,小碎步前进,同时身体轻盈摆动,头部一俯一仰,如金雀跳跃般轻巧自然。

  后跟步,指青衣出场时,先整襟捋发,然后用脚跟着地行走,一进一退,或三进一退,显得优雅大方、婀娜多姿。

  颤功,指全身颤抖以显惊慌。

  僵死,指角色在表演受到惊吓时,鼻孔一吸,面呈凹型,直挺挺倒在地上,如僵尸一般。

四、屏南乱弹戏的音乐美学特征

(一)音乐明快优美

乱弹戏为多声腔剧种,在流行中结合了民间音乐、四平戏等地方剧种音乐特色,又不断吸收汉调、徽调、滩簧等剧种音乐的营养,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节奏轻松明快、旋律优美动听的特点。乱弹音乐唱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还易记易学,观赏中还能跟着哼几句,因此观众喜闻乐见。

(二)剧目雅俗共赏

乱弹戏在演出中善于将当地的掌故、笑话、俗语、俚语用于科诨中,演出生动活泼,令人捧腹大笑。这种雅俗共赏,极具现实感、幽默感的演出形式,深受群众喜爱。乱弹剧目最受群众欢迎,尤其农村妇女喜爱的是家庭戏,如《双和缘》、《龙凤配》等,其次是场面热闹、节奏明快的武戏,如《隋唐》、《杨家将》等。

(三)乱弹戏与宗教民俗关系密切

乱弹戏在民间流行中,受当地民俗宗教的影响很大。如其班规习俗有戏神信仰习俗,有拜祖师等宗教仪式活动。其演出中有大量宗教民俗性内容,戏中的婚丧喜庆场面跟当时的民俗相差不多,具有浓厚的生活真实感。至今,这些传统仍然保持在业余剧团中。

五、乱弹戏创新与传承的思考

当代地方戏曲进退维谷。屏南乱弹戏作为地方珍稀剧种,如何传承与发展,笔者认为其根本出路在于与时俱进,科学创新。

(一)要以“现代性”理念引领创新

现代性不仅仅是指现代科技、现代信息运用于戏曲中,而是指要以现代人的生命感悟、人文情怀、心灵拷问、终极关怀鲜活地注入到传统戏曲中,使其魂魄产生质的变化,从而构建以当代人本主义为魂的现代新型戏曲。

(二)创新的前提是科学有效的继承

要做到科学有效的继承,首先必须清楚继承什么,怎么继承。我认为继承的要领应是:崇尚美学精神,抓住戏曲本质,彰显本真特色,弘扬审美灵魂。戏曲的本质特征是行动性和动作性,谈戏曲继承,不能只顾戏曲的特征特色,而忽视了戏剧的本质——行动性,以至未能功成正果。

  其次,写意性的美学精神是戏曲的艺术灵魂,是其个性、特色、魅力所在,所以对古戏曲的继承,在根本上就是继承其写意的美学精神。

  再次,现实主义精神是古代戏曲的优良传统,当代地方戏曲要创造性继承,就是要秉持现实主义精神,使之负有人生感、时代感、历史感。

  屏南乱弹戏曾是屏南百姓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四百多年的兴衰,现在虽遇到一些困难,但相信在政府的重视下,它一定能重新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