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新时代群众文化发展的传承与创新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9584
陈宇华

  (海珠区文化馆,广东 广州 510000)

一、前言

从文明史的角度看,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例如采集文明、狩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等时期,具有不同的群众文化表现样式。但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群众文化的发展、传承、创新大体上具有一定的路径和逻辑。大体上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以供给侧结构改革、新旧动能转换为主要变革动力的“新时代”将我国群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新时代群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原生动力

何为“群众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来看,“群众文化”指的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实践、特定地理区域中形成的以群众为主体、展现群众立场、群众审美、群众价值观的文化形态,是原产于基层、展现于某种文化样式或物质载体、社会习俗的文化体系。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夯实“四个自信”的过程中,群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原生动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确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广度、深度上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群众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最新发展趋势、趋向进行必要的创新。例如,传统意义上产生于乡土社会中的一些群众文化因为形式老套、内容单调已经很难吸引年轻群体的参与。

(二)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显著改变

马克思主义向来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立场,时下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群众文化就是一种明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当前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时代,我国主要的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这一点反映在群众文化需求层面就是现有的群众文化产品、群众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对高水平的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因为从本质上来看,“群众文化”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属性,对于政府来讲需要更好、更均衡地配置资源、出台政策促进“群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最终使“群众文化”的传承创新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

(三)坚定文化自信要求我们坚定“群众文化自信”

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坚定文化自信有了更为清晰的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2日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开展座谈时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群众文化作为我国一种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在“十四五”时期需要进行一场系统的创新与变革,最终形成一种“文化自觉”②,为文化强国建设做出自己的努力。

三、新时代群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原则和导向

从本质上来看,群众文化是一种表达群众思想情感、展现群众价值立场、反映群众精神世界的文化,并且群众文化的产生、传播、传承、创新、变异或者异化等过程都是在市场逻辑、制度逻辑、艺术逻辑等多重逻辑交织下的产物。作为一种原则导向,新时代群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当重视以下几点:

(一)以人民为中心原则

群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采用何种路径、吸收何种资源或文化元素,都必须坚持“群众文化为群众”的原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关于“以人民为中心”我们“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现阶段,我国基层群众文化供给中,普遍存在着群众文化设施短缺、群众文化内容及形式单一、经费投入力度不够、专业人才匮乏③等问题。因此,我们在设计群众文化的创新、变革这个课题时,要以“以人民为中心”为导向开展攻关。

(二)公共性原则

群众文化是一种带有公共性、公益性特点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我们当前尽管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但是对于群众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原则导向来讲,必须坚守公共性的原则底线。即我们在定位群众文化时,应当致力于将群众文化作为一种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开放性、公益性的文化供给,让群众在零付费或者极少付费中实现对群众文化产品的体验。

(三)体验性原则

当前,我们处于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群众对于“群众文化”需求的特性之一就是“可体验性”,人们不再简单局限和满足于充当“看戏人”,而是对成为“演戏人”具有了浓厚的兴趣。例如,像我们所熟知的“西塘古镇汉服文化节”这个民俗旅游群众文化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体验”,人们不仅止步于观赏民俗,还追求深度体验民俗。

四、新时代群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策略建议

作为一种全新的创新环境,我国群众文化创新变革在当前具有十分多元的路径:

(一)“民俗旅游+群众文化”策略

群众文化的本质是公共性,民俗旅游的本质是一种市场性、交易性,两种文化在“群众体验”上可以实现深度融合。我们知道,现阶段包括群众文化在内的文化消费究其本质无非是群众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消费精神文化类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在这一范畴中,借助于诸如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等形态表现出来的旅游形式都具有文化消费的性质。例如,西塘古镇汉服文化周这种“民俗旅游+群众文化”的策略,除了单一的汉服及其传统文化社会礼仪之类的社会符号展示之外,还有诸如我国传统的书法、国画、传统乐器等的展示,并且注重消费者的参与,在商业运作中弘扬了传统文化价值、实现了群众文化的与时俱进。

(二)“互联网+群众文化”策略

从信息传播媒介角度来看,后工业时代的群众文化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依赖性、耦合性更强,群众本身既是“人民”又是“网民”,因此我们需要一定的“互联网+群众文化”策略。例如,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群众之差异化需求,推出基于互联网的“群众文化点单”服务,根据群众对特定群众文化的需求大数据加强群众文化供给,基层文化所、文化站、文化馆可以根据基层群众对特定文化的需求开展精准的文化关怀,如涉及到移风易俗、“红色文化轻骑兵”等文化大餐。

(三)“群众文化艺术节+群众文化”策略

从本质来讲,“群众文化艺术节”是一种基于群众对特定文化需求、以政府及社会力量多元力量合作为方式定向、定期向特定地域群众开展文化供给的一种模式。在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群众对“群众文化艺术节”这种形式呈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兴趣。在这些方面,地方政府或群众文化工作机构可以将类似于“文化节目大集”“文化大餐进家门”“群众文化下乡”等形式举办为“群众文化节”。在供给频率方面,可以每月或每半年等定期开展;在供给主体方面,可以邀请广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乡土艺术家”“大众艺术家”“群众艺术家”“网络红人”等参与;在供给的艺术内容方面,可以根据群众受众的差异化文化需求,将乡土剧目、广场舞、流行歌曲、歌舞表演、乐器表演、诗歌朗诵、儿歌等呈现其中,给群众提供一种“文化超市”的供给样式。

(四)“智慧社区+群众文化”策略

在21世纪知识经济、智慧经济、共享经济不断深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不少地区的群众文化需求开始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比如“智慧社区化”,也就是在“社区”这个群众居住的基本单元内,依托“智慧社区”技术等,由群众创造或围绕群众需求等所形成的各类群众文化。与“智慧社区”相伴的SICAS模型(即社会营销模型)认为,基于智慧社区的群众文化供给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社会营销方式”,“智慧社区+群众文化”作为群众文化“供给-需求”大社会营销的一个有效方面,在导入基于智慧社区的“社会营销”过程中,从感知(sense)、产生兴趣-互动(Interest&Interactive)、建立连接-交互沟通(Connect&Communication),购买行动(Action)、体验-分享(Share)这几个要素入手是构建“智慧社区+群众文化”供给模式的关键。例如我们可以以基层文化站、文化馆为智慧化指挥中心,针对特定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让社区群众可以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对特定群众文化的获取,比如说针对建筑工地社区,我们可以建立“智慧法律咨询”群众文化供给品牌,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定向农民工群体宣讲法律常识,了解农民工维权需求,提高农民工维权意识;以数字化、智慧化方式发放《法律援助指南》《农民进城务工知识问答》《农民工法律援助指南》等宣传资料,接受工人法律咨询。

五、结语

当前,我国正在进入群众文化创新发展的全新阶段,各种基于新需求、新技术、新载体、新动能等开展的群众文化供给模式层出不穷。本文仅以“智慧社区+群众文化”这一策略为例,我们还可以通过微博、QQ等多种通讯软件作为平台,与“智慧社区”功能软件运营商合作,全力打造居民“贴身”服务+民情收集处理的“智慧群众文化”网络平台,注重社情民意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最大程度整合资源,给居民带来便利性。当然,在未来关于群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探索中,如何吸引更多元的供给主体、更多元的供给方式、更多元的供给内容是我们重点要关注的。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

  ②陈立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与管理方式——基于浙江实践经验的研究[J].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12).

  ③王瑞.新时期提高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创新力度的思考[J].中国文艺家,2019(03):29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