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侗族大歌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9675
梁吉赵娟

  (怀化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一、引言

侗族大歌是侗族传统文化最具有标志性的事物之一,不但是侗族文化的活水源头,对自身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汉、瑶、苗等其它民族也有广泛的影响。作者牛晓迪在2019年从跨文化的语用学视角对侗族礼俗大歌进行了探索;作者梁美清则从路由外宣文本探究其翻译策略。因此,研究和翻译侗族大歌是必要的,也是具有重大文化意义的。既有助于探寻侗族大歌翻译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其翻译质量,挖掘与整理侗族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推动侗族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二、侗族大歌的语言特点

侗族大歌是侗族诗歌的早期形式,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节奏感强,用韵含蓄,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对侗族民歌的用韵关注不够,就难以达到侗族民歌原本的音韵和审美效果,这会影响到侗族民歌在西方的传播。

(一)口语化,贴近生活

侗族人民以歌唱为乐,以和谐共生为终极追求。我们可以发现在所有的侗族民歌中,每一首歌曲都是由侗语去完成,全都是运用平时生活中所说的方言,十分贴切侗族人民的生活。而在汉语版的歌词中,也是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在侗族人们的生活里,凡是要用语言表达的地方,侗族都可以用演唱大歌来进行替代,他们“以歌记史、以歌传史、以歌代书、以歌传言、以歌会友、以歌倾诉、以歌传情、以歌为媒、以歌说理、以歌颂世”,用一首首天籁般的大歌来完成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和自我认同。

(二)概括化,短小精悍

每首歌的篇幅不会很长,诸如《夜无它乐》、《蝉之歌》、《风之歌》等,它们的歌词长度在4至5句。《风之歌》中,通过“风公”这个被神话的人物引出了一年的四季,并形象的描绘四季的特点。于是侗族大歌的短小精悍的特点也就显而易见。张扬自然意识、模拟自然之声、表达自然之象、自然之境的描述,表现出自然性、整一性和层次性。

(三)诗歌化,旋律动听

当下诗歌讲究表现手法,讲究平仄对仗。侗族有自己的诗歌,而侗族大歌是侗族诗歌的精髓。在第一本歌论《歌师传》中,有这么一段:“十二种花朵哪种最艳红,十二种树木哪种最有用,十二种骨头哪种最重沉,十二种师傅哪种最令人欢迎敬重。”每一句最后一个字“红”“用”“重”都押汉语拼音“ong”的音,与“沉”勉强押“n”的音,每一句句子结构相似,通过花朵,树木,骨头设疑,最后引出“师傅”。歌颂侗族歌师受人欢迎和敬重。侗族没有文字,然而大歌的音调就是与语言联结的产物,与当地语言声调有紧密的关系,特有的旋律形成了独特的侗族风味,旋律悠扬昂长、节奏轻快自在,演唱时悦耳动听。

(四)形象化,贴切自然

在侗族大歌中,代表性曲目数不胜数,最有特色的便是《蝉之歌》,夏天里,“蝉”的叫声连绵不断,让人心烦意乱。但是生活在西南地区的侗族人民,蝉叫声确实最美妙的声音,人们听多了,听久了,寻找其特点,便开始模仿蝉鸣,《蝉之歌》就诞生了。这首歌是由女声演唱,鼻音营造出给人描绘出与烟雾缭绕的大山,以“吟”的呼吸方式模仿蝉声,委婉,飘逸。持续不绝。加上颤音的变化,更能体会到风声水流声。《蝉之歌》形象的模拟自然中蝉声,水声,风声,生动的展示了侗族人民生活的自然风光。

三、侗族大歌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侗族大歌演唱时使用的是自己的语言——侗语,这种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简化的汉语也不能合适的字眼可以代替。只能让其通晓侗语和汉语的人将大歌所包含的意思简单的表达。由于侗族大歌的特点是口语化,导致其汉译的歌词便也成了通俗易懂,简单直白的口语体。因此,翻译时要牢记的一点是,合理的将原文所包含的信息及侗族文化相关信息的完整呈现,并转移到另一门语言。若是添加文化,背景等侗族传统文化信息,翻译出来的东西,必会变成让人看了别扭的书面体。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文学、文化特质,保留异国风味又使译文不会很生硬,地道自然,让译文在目的语接受者中的接受和传播。

(一)音译法加注释

许多人会把侗族大歌错译为Dong minority big song,后经研究侗族大歌在国内外常用的翻译有Dong KaLau,Dong galloax/gal mags,Gaeml KaLau。国外报道常采用第三种。无论哪种,均可以看到侗语的影子,这就是采取了音译法。这种方法可以保留侗族语言的原有特色,但国外的人人不知道是什么含义,通常采用音译法加注释a kind of mixed Chorus of Dong minority。

  在《风之歌》这首歌中,“当初风公住天上,乾岁请他下地来,他下地来分季节,春夏秋冬各分开。……”

  译文一:Originally,Feng Gong lived in the heaven,Qian Sui asked him to come down to the earth to divide the seasons into four parts.

  译文二:Originally,Feng Gong(the Wind God like human beings in Dong Minority culture)lived in the heaven;Qian Sui(the Earth God like human in Dong Minority culture)seasons into four parts

  译文一和译文二中,对风公和乾岁的处理,同样都采用了音译法,译成了“Feng Gong”和“Qian Sui”,译文二中“风公”“乾岁”这两个词语,不仅音译,而且加上了注释。虽然形式上不太符合原文的内容,但是它能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译文,恰当地传达了侗族文化中“万物有灵”,人与自然相处和谐自然,天地万物为一家。

(二)减译法加増译法

在侗族大歌的中,为了让旋律朗朗上口,印象深刻,都会有重复的部分,例如《蝉之歌》最后两句“……歌唱我们的青春,歌唱我们的爱情。”《风之歌》最后的两段中,“……当初风公力无比,脑壳尖尖,像那黄牛角。春天出气,天渐暖,夏天出气,雨落地。当初风公力无比,脑壳尖尖,像那黄牛角。秋天出气地打霜,冬天出气,大雪落”。对于重复的段落,我们可以采取句子上的减译(省译)和适当的増译,使译文更通顺。

  所以在《风之歌》中,将其翻译成:

  Originally,Feng Gong was much stronger with sharp head like a cow,he aspirated to make the day warmer in spring,he aspirated to make the rain fall to the ground in summer,he aspirated to make the frost fall to the ground in autumn,and he aspirated to make the snow fall to the ground.

  “当初风公……像那黄牛角。”这句话中只翻译了一次,采取盛意的方法。在译文中后面的部分四处增译了主语“He”,使译文处理成了四个排比句,前后对仗工整,正好与歌音律相互呼应上,在译文的形式上也显得更为连贯,诵读时也给人轻快的感觉,体会到大自然风的力量。“he”的增加,使“风公”拟人化,感受到春夏秋冬的变化,体会到侗族人民的质朴田园乡村生活。

(三)直译法和意译法

在侗族大歌中,由于它的口语化决定了汉译歌词的通俗易懂,大部分歌词都是采用的直译法和意译法相结合。如这首歌《三个腊汉吹笛在坡巅》的前两句:“三个腊汉吹笛站在六绍山巅,五个姑娘吹箫站在六绍山下泉水边。”便采用了直译和意义相结合。如下所示:

  Three lads are playing the whittle,At the top of the hill named Liushao.

  Five girls are playing the bamboo pipe,By the brook at the bottom of the Hill.

  前面的两句话直译成四小句,整体上的含义和原文是对应的,在译文中,要尤其注重侗语特有文化词的翻译,例如,“蜡汉”,“笛”“六绍山”,“萧”“泉水”“坡颠”的词语中文理解,结合侗族文化和生活的环境,我们便可以知道,“腊汉”是小伙子,“笛”和“萧”是在侗族中是没有的,而是勤劳的侗族人民利用自然界的事物制作出来的,泉水指的小溪,“坡颠”指的山巅。这些词语根据它的意思来翻译,不拘泥源语的语言形式,虽未有逐字对等,但能体会到侗族俊男靓女们悠闲的侗家生活,因此,在侗族大歌的整体上我们可以采用直译,对词的处理,采用意译。

四、结语

本文从中西文化对比、研究与翻译并举的角度审视侗族大歌英译的策略和方法,既注重从语言微观层面揭示侗族民歌的语言特色、文学特色及其英译策略和技巧,又力求以跨文化视角探讨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与意义。以期更加有利于侗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在国外的传播和推广。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