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一、德彪西钢琴练习曲《为复合琶音而作》的创作背景
1915年,德彪西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时还患上癌症,这使他充满着悲伤的情绪,德彪西练习曲由此诞生。这部作品从整体上看,没有了早期作品的自由,作品风格上发生了微微的转变,在和声、结构方面也转入了新古典主义的方向。《十二首钢琴练习曲》每首都有它独特的风格,是现代音乐作品的开端。这些作品的和声十分新颖,调性也多姿多彩,所表达出来的音乐和音响效果给人清新自然、五彩斑斓的感觉。在第十一首作品中,作曲家对于钢琴的音响效果以及表现的可能性上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尝试,各式各样的复合琶音构成不同的织体在作品中展现,并彰显出各式各样不同的音响效果。
二、作品的特征
(一)曲式结构
演奏者在演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品的结构逻辑,才能有层次的演奏作品,印象主义风格的作品常常会给人一种遥远又不真实的感受,所以说,演奏者掌握印象派作品的曲式结构就变得尤为重要,熟知结构之后才能将作品的风格准确表现,才能懂得印象主义音乐的魅力。《为复合琶音而作》是一部单三部结构的作品,呈示部1-24节,展开部25-49节,再现部50-57节。呈示段是“同头异尾”的复乐段结构,两个乐段相互呼应。主要用了两种音乐材料:第一种是以分解和弦构成的长音旋律线条,似表现出落叶被风吹拂后飘然而下的意境;第二种用分解和弦的方式双手交叉演奏,表现出了水涌动的效果。这两种音乐素材都具有片段性特征,具有瞬间性,大多都是短小、不连贯的旋律,即所谓的“色彩旋律”。
(二)调式调性
德彪西为了表现音乐色彩的丰富,经常使用全音音阶、五声音阶和古老调式等中世纪音阶,通过改变音调或调整乐章来增加音色的变化,从而增强音乐的不稳定性和张力。为了产生朦胧的效果,他在作品中会使用大量的颤音或各种不规则的移动,将低音通过持续音表达音响效果。这种新颖和声的出现,使和声走向变得模糊,德彪西打破了传统的和声模式,在传统和声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尝试。所以当我们演奏的时候,应该细腻的将音乐调性表现出来,这将增加音乐的方向感和流动感。(三)旋律和节奏
1.旋律的片断性。旋律的片断性是德彪西作品的重要元素之一,作品中德彪西将一些音乐片段拼在一起,运用节奏、强度和音色的对比,创造出一种即兴的效果,使得每一个旋律片段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情感,作品中大多都是采用的短小的音乐主题,追求曲线和不规则的声音模式。2.复杂的节奏性。德彪西的音乐很少能看到传统规整节奏的影子,对德彪西来说,节奏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声音,他在节奏的写作和运用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作品中,如在38、39小节出现了典型的不规则组合,首先右手两组的六十四分音符交叉跳入小字组的五度音程后,然后出现七连音的琶音交叉跳入小字组的二度音程,最后以八分音符的休止延长使音乐停止。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节奏是一种时而前进、时而停止的运动感,是神秘的。
(四)风格
德彪西的钢琴练习曲有着属于他自己的风格。他的音乐创作以自然为基础,以大自然一些瞬间消失的或即逝的事物作为创作素材,用作品描绘出这些美好、清新、朦胧的画面。其中,音乐元素采用了东方的调式,使得全曲的调性和和声都很引人注目,音响效果也与众不同,这也大大的加深的演奏者的表现难度,但正因为这样,学习德彪西作品的演奏者能涉取到不同的音乐风格的作品,学习了解了德彪西练习曲的风格,对于学习印象派其他的作品也能更快、更准确的去把握印象派作品的风格。(五)演奏分析
第十一练习曲《为复合琶音而作》中至少有6种不同的音阶构成,通过不同的织体所表现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与其他练习曲相比,这部作品节奏较自由,音响效果稍强,音型多样。整首作品由丰富多样的复合琶音构成,这些琶音要求演奏者有扎实的基础和技术。首先,开头是降A大调进入,3/4拍子,第一小节是由三个一样的六连音“温柔又妩媚的”开始,但每个六连音都应有不同层次的变化,然后第二小节右手部分开始有了主旋律,左手部分是由缓慢的分解和弦构成。
在第7小节,突强过后,复合琶音开始有了装饰性的加花,虽然力度记号是pp,但是要突出左手的低音旋律声部。在25小节处,调性转入了E大调,这时的音乐织体渐渐走向高潮部分,张力也变得越来越大。其中,Lumineux为“明亮而清晰的”的意思,这个部分的音乐强弱对比也需要演奏者明显的表现出来。
在第29小节处,节奏突然变得有趣、活泼。这段过后,调性转到了B大调,而且节奏变化的也特别突然,有一种即逝感,大量的跳音跟之前形成了对比,前面大量的复合琶音也突然消失,进入了展开部,但这是为后面的再现埋下了伏笔。
然后,45小节处结束出现了升E和升A,升A是B大调的Ⅶ级音,同时也是46小节第一个音降B音的等音,但在46小节处回到了降A大调。所以说,45小节处的减弱减慢为46小节开始的再现部做好了准备。
最后,在第50小节处主题动力再现,而且回到了原速。但是,从再现部开始,谱面上要求“持续的弱”,此处也接近了尾声。
到了乐曲的尾声,出现了三个不同织体的复合琶音,它们组合在一起,而且越来越弱,最终以ppp结束,形成降A大调上的完满终止,尾音一直持续5拍,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听觉效果。
这部作品由一个个间歇的旋律组成,它将不规则形式的各种复合琶音和和声结合在了一起,将这些不同形式的琶音放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精致而有趣的短句,再加上一些精小的倚音音符装饰这些各式各样的琶音,使得整个作品精妙而有趣。总的来说,练习和演奏德彪西的练习曲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它不仅是技术上的练习,而且还要演奏者在尊重原谱的基础上注入自己的思想,然后再有层次的将作品演绎出来。
三、演奏要点
谱例2:(2)从浅到深慢慢地踩然后松开。这可以表现出“落叶飘落”的意境,在作品的开头几个小节处就可以这样使用踏板。
(3)根据低音和声踩踏板。在音乐很轻的地方,需要清晰表达低声旋律声部音符的地方(谱例3)。
谱例3:
(4)从浅踏板到深踏板。如第23小节分解和弦的音乐走向逐渐加强,产生力量瞬间的变化,这就应由浅到深的踩踏板来表现其方向(谱例4)。
谱例4:
(一)技法特征
1.触键
德彪西十分注重钢琴的音响效果。在作品中,强弱变化非常的多变且密集,如26小节中,一个小节出现了四次强弱变化,演奏者需要表现出不同且富有层次的音响效果;跨度较大的音程,要用轻盈、柔和的触键来表现等。所以在演奏这首作品时,需要手指腹部与琴键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如第26小节左手的琶音音量在中强到强之间,按键应缓慢降低,不要向下直接弹,用更多的内在力量去演奏。
2.踏板
德彪西很少在谱面中标记出踏板记号,他充分利用了现代钢琴的踏板,在钢琴上寻找新的音色。音乐中踏板的使用好比人的呼吸,所以对于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的琴上使用踏板的方式都会有所不同。在第十一首作品中,踏板应注意以下方面:
(1)低音踏板。使用低音踏板时,体现在是踩到底还是踩一半还是三分之一,这就取决于具体的情况。若音乐以pp强度开始,音乐需要细腻和优雅,就可以用三分之一弱音踏板(谱例1);若音乐以ppp结束,音乐要表现出朦胧的色调和深远的情绪,踏板则深深地踩下去(谱例2)。
(5)在强调的节奏点使用踏板。如要突出旋律、强调音等,踏板可用于需要强调的点,以演绎干净、活泼的声音(谱例5)。
谱例5:
谱例1:
(6)弱化且跳音时不使用踏板。如26小节的第二和第三拍的强度正在减弱,而且是采用的跳音,这时不用踏板就可以避免混音。
(二)个人感受
通过对德彪西钢琴练习曲的研究,可以感受到德彪西的音乐是一种整体感觉,再就是丰富的和声音响效果,要去细细的听才会找到它片段性的旋律趣味,我们需要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欣赏和分析德彪西的音乐。德彪西每首作品的音色、技巧、层次都非常的丰富,演奏德彪西的练习曲无疑是演奏者对于音色的把握、作品的整体效果、演奏技巧、音乐层次的表现等最佳的练习曲目。与其他同时代的练习曲不同,德彪西的练习曲没有恢宏的音响效果,也没有华丽的炫技,但是充满着艺术感,在创作、调式调性、节奏上都给人耳目一新的冲击感。我们可以看出德彪西在创作中对其具体的演奏方法和音乐表情都作了细致的标记;还有丰富多彩的音乐变化,这要求我们在演奏时迅速作出音乐对比。而且德彪西的强弱记号不一定代表着强弱的变化,而是指示音乐的方向,因此,演奏者的首要任务是尊重谱例的要求来演奏,“再现”出德彪西丰富的音乐风格和情感。
四、结语
德彪西的作品给人变幻莫测的感受,充满着色彩感和画面感,能给人画面的冲击感,我们只有准确的表达作品,才能表现出印象派音乐的魅力。本文对作品的一些突出音乐特点作出了阐述,为自己往后对印象派作品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也希望能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