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以德育人 以美塑人——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20184
莫奇锋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一、前言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并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营养剂。以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作为载体,融入历史革命事迹与故事,能够更清晰、更有感染力的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蔡元培曾说“把美术特别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四育”①。并提出了应将世界观教育与美术教育结合起来,并且提出了艺术是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通过艺术教育,可健全人们的人格。将美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想融合的教育理念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空间,多途径渗透、多方面展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传统美术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外在体现,中国近现代历史题材美术作品更是见证中国人民如何在血雨歇风中建立了党和国家并从弱到强的发展历史。正确的认识美术作品才能正确认识美术学科,学生才会认同美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

  “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灵性,养成高尚之人格。”②美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在高校中进行,可以提升大学生对美术的欣赏能力,提高艺术审美意识。同时美术以其潜移默化的感染性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美术与思政两学科相互补充创造更高校的教育效果。

二、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提升艺术审美意识

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独特革命艺术形式,是历史人物真实再现与革命理想向往相结合的创作形式。从现实主义的角度认识革命的残酷革命的艰难,从浪漫主义的观看角度感受到了革命的激情革命的理想。革命历史美术作品提升了大学生对于审美认识的广度,看到了中国革命历史美术作品是充满斗争而又饱满激情,充满残酷而又富有理想的审美意识。

  革命历史美术作品首先立足于现实主义,在遵循真实史实的基础上经过艺术性加工和创造,以绘画呈现革命历史的真实。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想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现实本质和历史本质,并真实地表现艺术家主观世界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和审美理想,追求真善美的高度统一。”③画面的真善美给予观看者赏心悦目的心境走进历史走进革命,内在历史性与外在审美性共同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艺术审美意识。

  革命美术在遵循革命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之上突出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通过汲取事件中的积极元素、人物形象塑造、色彩渲染等艺术表现以凸显革命的浪漫情怀。革命的浪漫主义就是对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形象的塑造,革命历史美术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形象能最大限度的体现革命的豪情壮志,激发人民大众参与革命抗战的决心。也只有依托于英雄人物,才能真正凸显出不畏险阻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大学生在美术教育及党性教育中,融入革命历史美术作品欣赏使得学生理解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审美特点,提升大学生对于美的认识,丰富大学生对美的理解。以《转战陕北》为例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革命历史美术的审美特点。遵循历史真实史实的基础上以浪漫主义的夸张与意境,表现崇高的革命理想,鼓舞人民的斗志。《转战陕北》阔笔大墨,用笔苍劲有力,墨色浑厚饱满,中国红、革命红与浓重的墨色浑然天成,稳重而有力,磅礴和大气,令人顿悟壮美之怀。毛泽东雕塑般雄立于群峰之巅,高山仰止,心生“会当凌绝顶”“指点江山”诗画豪情。伟人背影的塑造将我们的视线引向革命胜利的远方。它是一幅画更是一首史诗,令充满革命斗志与革命憧憬的壮美史诗。大学生的党课或班会中融入此画作,在直观的观看与老师的解读中就能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感受到革命美术作品现实中艰难壮举,更是凝聚着浪漫主义的革命豪情,一股革命豪情和伟人的壮志凌云涌上心头。

  高校大学生通过欣赏红色绘画也能理解更多的美术美术知识,践行立德树人中对于美育和美术的要求。《转战陕北》这件作品融合了人物画与山水画的两者特点,打破了中国传统人物画和山水画的界限。画面中伟人指点江山,江山环绕伟人,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赋予了革命美术气贯山河、夺取胜利的雄心壮志。作者石鲁以宏大磅礴的气势表现毛泽东从容地转战陕北的情景,场面恢宏而独特,浓重辉煌的色彩与厚重深沉的墨色,恣意纵横的碰撞中尽显无穷力量。以美的画面和美的内涵,通过视觉这一个直观感受直达腑底,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观看到革命美术,教师在班会、主题演讲、专业课程中巧妙运用革命历史美术作品,大学生对于美会有更为丰富和深入理解,对于革命历史美术中现实主义的史实呈现与浪漫主义的革命情怀有着更为强烈的共鸣。

(二)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提升历史认同感

革命历史美术作品这一特定题材绘画,主要功能就是歌颂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铭记历史,奋勇向前。革命历史美术作品是中国历史中国精神的外在显现,彦涵曾在回忆这段苦难岁月时讲道:“我们当时的艺术就是要反映人民的苦难、斗争和希望,反映人民英勇抗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和事迹,反映国内大的政治形势”。④创作者就是要反应人民的苦难、人民的英勇抗战的历史和国内政治形势,所以品读革命历史美术能让我们更为深刻的铭记历史并提升历史认同感。

  木刻版画《彭德怀将军在前线》《怒吼吧,中国!》《当敌人搜山的时候》等作品以现实主义手法突出革命抗争精神,至今依然显露出刚劲的刀锋和黑白之间凝固的血与火。《怒吼吧!中国》木刻版画,刚劲有力的线条刻画出抗争者肌肉迸发、身躯劲扭与力量的凝聚,一声怒吼充满了挣脱束缚渴望自由的期盼。在全面抗战来临之际,以一位被缚得满身创伤却又宁死挣脱的抗争者形象,以此唤醒民众,呐喊出奋勇抗争的最强声音,再现延安时期抗战的艰难斗争与历史,提升当代青年对历史的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高校大学生需要加强对革命历史的了解与认同,除了近现代历史课程的学习,更要需要在其他课程以及学生活动中,以图像、故事、艺术的形式加强大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从多感官触动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同感。《飞夺泸定桥》的绘画作品在小学课文中就有学习过,大学生在原有的依稀记忆中,再次以此画作去解读其中的画面表现,解读画作后表现的长征历史,更能引起大学生的队历史的共鸣与认同感。

  《飞夺泸定桥》这幅油画表现了异常艰险的抗战革命历史。1935年5月29日,廖大珠连长率领战士们,为了革命的胜利而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大桥的铁索上艰难的匍匐前进,敌人以猛烈的攻击阻挡红军的前进步伐。一次次的牺牲与一次次的冲锋陷阵,最终胜利占领了泸定桥,为中央红军北上的道路开拓了前进道路。

  作品中采用仰视的角度表现,将铁索桥置于画面的上半部分,充分表现出地势的险恶和艰难。铁索桥上的战士或冲锋在前,或匍匐前进,红军战士的动态中凸显出不畏艰难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桥下的河水浑黄而“湍急”,两岸的山体陡峭而“险峻”……画面用笔用色概括而奔放,在阔笔表现中着重突出红军战士冲锋陷阵的战斗姿态,以及一抹鲜红的用色表现红军军旗。战斗的艰难场面与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凝练在着《飞夺泸定桥》的绘画之中。

(三)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提升爱国主义情怀

我国的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教育中将德育与美育相结合,在美育中引导德育,以优秀的革命历史美术作品感召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实现德育+美育的融合方式共同培训学生,潜移默化的在美的观看中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与思想政治素养。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我们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直接促进了抗战时期的革命美术创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宣传与统一发挥重要作用。抗战时期涌现了一大批革命的艺术家,专门绘制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例如《转战陕北》《南湖》《南昌起义》等著名画作,都采用了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风格,既体现了革命艰难斗争的现实性,同时又体现了革命胜利的激昂斗志与热血澎湃。对于普通人民有着强烈的鼓励与宣传作用,对于革命者这是激励与敬畏。以生动可感的任务形象和真实宏大的历史故事推动党的思政形态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从今日的和平年代来观看,让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可看、可读、可感,潜移默化的入心入脑,形成强大的思想政治意识。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革命美术作品以直观的美的形象传达给大学生们,让大学生始终充满爱国之情,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坚持正义,团结一心。在工作学习中化爱国之情为前进的动力,奉献自己的力量托起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油画《狼牙山五壮士》充分彰显了五壮士在遭遇外敌入侵时,团结一心,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怀。《狼牙山五壮士》美术作品引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与日常班会,深入的讲解他们宁死不屈、视死如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让高校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不断奋斗。

  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经过反复权衡,最终决定“以群像式的处理手法达到纪念碑性的效果,通过英雄跳崖前的一刹那,从悲壮的气氛中突出表现宁死不屈、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画面上体现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同狼牙山熔铸在一起,巍峨屹立的意象。”⑤美术作品呈现出革命的悲怆氛围,同时以雕塑式的群像式手法彰显出纪念碑式的悲壮与伟大。高校大学生在看到美术作品时首先会被这种纪念碑式的厚重、悲壮、伟大所震撼,强大的视觉感受冲击让人由观感引内心共鸣,潜意识的感受到这场战斗的壮烈,强烈的敬畏之心、爱国之情用上心头。

三、结语

总之,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再现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是革命精神的传递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竭资源,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呈现与精神彰显,革命美术作品以艺术性的美感和深沉厚重的精神鼓舞、教育着当代大学生。

  注释:

  ①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M].蔡元培.第四卷第261.

  ②创办国立艺术大学之提案[M].蔡元培全集.第六卷第134页.

  ③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587.

  ④章润娟.彦涵,最美好的灵感来自最痛苦的时代[J].新周刊,2012(03):100.

  ⑤詹建俊.走弯路有感[J].美术,1961(06):3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