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美术馆(书画院),江苏 淮安 223001)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在我国各地建成了很多美术馆,美术馆事业的发展势态也逐渐迅猛起来。在每一年都会有很多美术馆建设完成,在外观造型和场地面积等各方面都能与国外的多美术馆相媲美。但仅仅有美术馆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让这些美术馆能真正发挥它们的用处,斟酌美术馆应该如何提高公众服务和提高艺术大众化才是当下美术馆应当思考的关键所在。在人们满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就随之增长,美术馆就成了人们寻求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成为了为人民大众提供丰满精神食粮的园地,如何做好这些,是每个美术馆必须考虑的问题。二、构建美术馆展览结构,提高展览质量,提升美术馆文化的影响力
当前中国的各地的美术馆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建设工作,但在各项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仍然是展览,对此,展览工作是否能够做好就成为美术馆不得不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应该看到,美术创作的繁荣为美术馆展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如何取用资源,发挥资源的作用,则需要我们把展览当作经常性的课题加以研究。首先,研究当代美术的发展趋势,把握美术创作的时代文化特征,是搞好展览工作的认识基础。其次,加大自主策划的力度,改变美术馆被动接展的状况,是提高展览学术含量的有效方式。最后,科学安排展览流程,优化展览结构,是产生展览社会效应的保证。要实现这些工作内容,美术馆可以有判断意识地采取以下建议:1.实行分类展览,多种方式提高质量。总体上看,展览可分为三个类型:一是自己主办。这方面要加大策划的投入,认真推敲选题,斟酌展览的形态和内容,着眼于展览的社会文化意义,力求产生充分的社会效益。二是与各学术单位,如美协、画院、美术学院合作主办。这方面要多与学术单位交流,从美术馆角度提出展览的要求,突出学术主题,并调动已有的经验深化每一个展览的内涵。三是接办申报的展览。这类展览容易流于被动应接,因此,馆内外的优秀专家要形成一定的评审制度,对展览的资格进行公平、公正、合理的评议和审定,并在开展展览的过程中介绍美术馆的相关要求,帮助参展单位与艺术家认真准备展览。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三个类型的展览在比例上分别达到三分之一,本馆自主策划和与学术单位合作的展览在总比例中得到了上升,接办的展览在质量上也较明显有了提高。
2.据不同时期开展不同的展览结构。这方面我们作了一些摸索,每个时期围绕一两个大型的展览打造展览结构,把几个展览捆绑在一起,在同一时间推出。现在看来,这样做效果明显,改变了以往季节上的淡旺季之差。例如,中国美术馆在展览美国艺术时,没有忘了中国艺术,所以把馆藏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四大家”作品形成展览同时展出。他们还考虑到,在展出美国艺术,包括美国的当代艺术的同时,也应该有中国的当代艺术。为此推出了田伟、刘庆和、魏立刚等中年艺术家的展览,展示他们东方的思想观念创作的作品,这就形成了古与今、中国与国外艺术的对话。观众看了展览之后,能够注意到该馆在展览结构背后的学术意图。同样在夏季,中国美术馆同样在有外展的时候,也组织了其他相应的展览。当美国艺术人文代表团到中国美术馆进行交流时,展览结构是既有老画家娄师白的回顾展,有来自比利时的马格里特展,既有其馆藏皮影艺术展,又有获“马爹利艺术奖”的当代艺术展览,这些给美国代表团很大的惊奇,他们在同一时间里看到了中国整体的艺术生态,看到了中国的美术馆弘扬民族艺术、引进外来艺术、推动当代艺术的办馆方针。
把展览时间的编排、内容的编排更多地纳入到对文化的思考上来,是为了提示当下的艺术发展,另一方面也提供多样化的审美空间,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这些年来,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在自主策展上都有很多的经验,关山月美术馆和何香凝美术馆也有很多经验。相比起来,我们的经验还不足,需要召开展览策划专题会议,对今后几年的展览主题做出规划,进一步提高自主策划展览的力度。
三、加强力度推行公共教育,点面结合,创造审美大课堂
公共教育越来越成为美术馆公益性程度的“硬指标”,既需要公共教育部门的努力,还要有整个美术馆的合力,才能做出效果。当然,公共教育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某种程度上,公共教育是美术馆自己“找累”的工作,但在公众满意的评价中,还是能获得精神的安慰。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建议:1.坚持举办美术馆学术讲座。我们举行美术馆学术讲座很大的目的是要与美术馆正在施行的的主题或者板块相结合,并对其进行重点展览,提供展览相关背景,增加群众的知识面,还有就是让公众了解美术发展的特征。专家讲座是完全免费的,在网上须报名后就可以参加,现在已经成为特定的文化活动。如果各个美术馆都能形成这样一种模式——在美术馆设立文化课堂,那么,这类的文化课堂就很有可能成为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长年学习、补充学习的一个空间,那么美术馆的作用整体上就能得到社会更多的认识。
2.根据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的活动。针对一些具体的项目寻找具体的对象,来开展一些活动。比如活动主题是“农民?农民”,那就主要针对农民工开展了多项专题教育。相比起各地,有可能这样的活动在区域小型的美术馆能做得较好,它的定位比较清晰。这个方面可以针对不同的展览的项目来逐渐的打造,不仅是靠活动本身的人员的数量,主要是通过活动,并且借助媒体的力量来产生美术馆活动的效应。
今天的美术馆不仅要满足今日观众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明日的观众。所以,大学生教育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其目的除了走出一条和企业合作、与社会联系的道路之外,还着眼未来的空间。年轻人是这个时代最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一代,我们可以让美术馆这种类似于“高雅艺术”进入校园生活中,让年轻一代从影视化、电子化、数字化的世界走进实际的人文世界,从中直接地了解美、感受美、享受美,这才是我们真正要考虑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还要进行专门的研究,使对大学生的教育更有方法,也把对他们的教育变成他们主动地参与。在儿童美术方面,活动比较丰富,类型也比较多,有夏令营,有主题日。主题日的活动类型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可以根据当下不同的需求进行有目的的展览,比如“保护环境”、“致敬英雄”、“宣扬母爱”等,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而且,从儿童美术还带动了家长对美术馆了解、对美术馆工作的支持,进而对整个社会来产生较大影响。
只要是公众教育,就要集全馆之力予以协同保障,要在经济上给予优先满足。因为公众教育是提升美术馆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最为重要和效果最为明显的方面。
四、对外来艺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国艺术馆走向国际化
我们都深刻感受到,中国的发展引进世界的注目,也包括对中国文化的注目。文化外交带来了艺术交流的活跃与频繁。在这方面,中国美术馆在文化部的直接领导下,也有更多的便利和条件。在对外艺术交流中,我们着重考虑的是如何把外来的优秀艺术和公众的需求结合起来。要对外来项目进行评估和分析,对它所引起的公众的反响,公众接受、喜欢的程度,以及在这个项目中所能展开的一些文化讨论、教育活动等方面的内涵进行评估。在国际交流的谈判过程中,不仅要谈展览的内容,还要带着教育项目一起谈,要把教育项目与展览捆绑起来。作为一所观展对象是各类各样人群的开放式美术馆,除了需要有专业的人员之外,更多的是考虑到那些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和审美稍微有点儿弱的大众群体的体验。例如想要设计一件作品,如果专业能力再高,对市场营销和用户体验不够了解,就极可能失去大众这个具有前瞻性的群体。对于美术展览也是这样,在强调专业的同时,也不能失去大众的观赏能力,还要注意加上一些有趣的要素,只有将艺术与生活相辅相成地融合起来,才能够将艺术作品的理念普及给普通的观展观众,达到建设美术馆的实际意义。想要做到这些,就对展览的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工作人员在发挥自己专业的知识的同时更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与转化,使之成为能被大众所接受的艺术享受。
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大中国美术馆的影响力
要让社会关注美术馆,除了依靠自身的努力,还须要社会的支持。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媒体的传播速度是不容忽视的。如能加以利用,必然能对美术馆提高公众服务和提高艺术大众化有所益处。今天是媒体的时代,一方面,我们要创造条件,让记者真正进入美术馆,他的报道才深入。比如中国美术馆《农民·农民》展览,有关报道就达7千多条,在网络上可搜索到的就有25万多项相关内容。这样做的效果不仅仅是吸引观众来关注一个展览,而是参与到展览所营造的文化思考、对话中来。而后者,才是美术馆的本质。媒体对美术馆系统给予了更大的关注,既及时追踪反映,还开始提出问题,对美术馆的现状,不管是审视,还是批评,我想都是对美术馆整体事业的促进。借助媒体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通过媒体让更多的公众走进来;二是通过媒体让公众心目中有“美术馆”这样一个文化词汇来发挥作用,这是潜移默化和长期才能形成的。
六、将美术馆艺术融入现实生活,让美得到延续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美是我们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把这种美又带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让艺术美与生活美相生相共,使二者构建出永恒的对话模式。通俗地说就是美术馆的展览作品要“接地气”。这种“接地气”的展览要让大众能够喜闻乐见。如,在中国的传统意识与文化形态里,梅花代表了坚韧、兰花代表了高洁、竹子代表了正直等,这些物象的着笔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画家的道德品质、意识节操。美术馆作为普及全民艺术教育的重要战地,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在不断地艺术盛宴的熏陶下,提高大众的艺术欣赏能录和审美修养。当下是中国美术馆迎来全新发展的美术馆时代。全国各地陆陆续续建成了各种各样的美术馆,无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都在努力地完善自身,以顺应我们告诉发展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时代。但是如何在这样大好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美术视野走向繁荣和健康地发展,才是当今美术人孜孜以求、不断奋斗的理想与追求,也是美术面临的新的问题,更是展览工作探索的方向。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