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一、前言
晏殊身历北宋真宗、仁宗两朝,官至宰相之职。他少年得志,七岁即因文章出众而被推为乡里神童;十四岁以神童被真宗召见,赐同进士出身;三十岁官拜翰林学士,三十五岁做到枢密副使;四十二岁为参知政事,当上朝廷副宰相;五十三岁,以刑部尚书登宰相大位,充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富贵绵绵数十年,期间尽管也曾经降过官职、放过外任,但始终身在高位,贵为王公大臣①。他是宋代最成功的读书人,也是成名最早、仕途最顺的公卿大臣;他的一生风平浪静和踌躇满志;他是北宋承平时代的太平宰相、富贵闲雅词人。二、晏殊的人生憾事
晏殊有词集《珠玉词》传世,存词约一百三十余首,内容主要是描写他富贵优游的日常生活及因此而产生的种种情思。《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其经典代表作,就在这类气度闲雅的词中,却流露出一种相当促迫的情绪:对老之将至的深深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浓重伤感。身为朝廷重臣、仕途颇为得意的文人,晏殊词中却又为何会频频出现充溢着伤感意绪的句子?身居高位、钟鸣鼎食,这只是他人生的一个侧面,细心考察他的遭遇,他也同常人一样,也有着许多人生憾事。据考,晏殊一生中至少有以下憾事②:
第一,晏殊有弟,名晏颖,也是一位的神童。他与晏殊一起被推荐至朝廷,入秘阁读书。曾因赋《宫沼瑞莲》而受真宗赏识,赐同进士出身并授奉礼郎之职。但就在获得喜讯那天,他回书房安寝,第二天早上家童敲门,却发现他已遽然病逝,时年十八。当时晏殊也只有二十一岁,受此惊吓,失去手足,其心必会经受强烈震撼。而紧接下来,其父又在次年亡故,其母也在晏殊二十六岁任太常寺丞前归天。这样,就在晏殊正欲展翅青云的时刻,老天爷却接连夺走了他身边的至亲三人,怎能令这位聪慧异常的青年人对生命之脆弱和人生之无常产生永生难忘的感触?
第二,晏殊的婚姻生活也充满着不幸。他一生三度婚娶。初娶工部侍郎李虚己之女,后早逝;次娶孟氏,约在晏殊四十岁左右病故;第三位妻子姓王,卒年不详。据此,则晏殊又曾遭受过青年丧妻、中年失偶的两次沉重打击,其心理创伤定然不浅。再者,晏殊作为一个达官贵人、风流文人,也有过和姬妾的恋情故事。据无名氏《道山清话》记载,晏殊曾喜欢上某一位歌妓,每逢词人张先来府,必命她歌唱张先之词。谁知引起了夫人王氏的妒忌,晏殊只得将其驱逐出府。为此,张先曾作《碧牡丹》词以表哀伤:“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晏殊听后,十分愀然,叹道:“人生行乐耳,何自苦如此?”表达了他对爱情无法圆满的伤心。因此,在婚姻和爱情生活中,晏殊也是旧愁未平而新恨又添地接连品尝着人生的苦酒。
第三,尽管总的看来,晏殊的官运相当亨通,欧阳修为他所作挽词“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全身”③,但局部地看其一生,也曾经历仕途风波,产生过忧谗畏讥的危机感。天圣五年(1027年)因上疏忤旨,罢枢密副使,贬官出京;明道二年(1033年)因撰至文惹祸,罢参知政事,出知亳州;庆历四年(1044年)被言官论列,罢相改知颍州;庆历八年(1048年),又自颍州移知陈州;皇佑五年(1053年),年已六十三岁,再由永兴军(陕西西安)改徙河南。直到至和元年(1054年)六月,词人临死前一年才因病返回汴京。和其他文人一样,晏殊也曾遇到过惊涛骇浪,只是这些风浪并没有对他造成灭顶之灾。
细看晏殊的身世遭遇,他也经历过许多人生风浪,产生无穷的人生感慨。他有词道:“往事旧欢何限意,思量如梦寐”(《谒金门》),“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喜迁莺》),其中隐隐透露了在私生活和官场中的某些难言之情。而在那“细算浮生千万绪”(《玉楼春》)的千思万绪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那种忧惧衰老和慨叹时光流逝的惜时心绪。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对于人生中的“渐变”(主要表现为时序转换、光阴流逝)怀有一种深锐的敏感,这种敏感不仅表现为他对外界变化的感性观察特别敏锐,而且还表现为他对这种变化的理性思考特别细腻。
三、晏殊的抑郁质气质
抑郁质是人的气质类型之一。按照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弱的神经活动类型为抑郁质的生理基础。抑郁质的人容易形成思想敏锐、细心、想象力丰富、情绪深刻等品质;但也容易形成多疑、孤僻、忧闷、怯懦等特点。这种人具有较高的感受性和较低的敏捷性,他们的心理反应速度慢、动作迟缓、说话慢慢吞吞。他们多愁善感,情绪容易发生,但表现得微弱而持久④。晏殊的气质表现是典型的抑郁质。据宋人记载,晏殊清瘦如削,饭量极少。平生不怎么喜欢吃肉,尤其讨厌肥膻腥味⑤。他在给兄嫂的书信里叮嘱要俭啬为先,又说自己全家人是两天才吃一顿肉。晏殊平常在家粗茶淡饭,平常饮宴甚微,异于常人。每餐只吃半张饼,用筷子卷成卷,再抽去筷子,插一条细细的捻头,也就是馓子,就算一顿饭了。
从中医角度来看,晏殊清瘦少食,可以猜测他有脾虚气滞、脾肾阳虚、阴寒内盛等方面的问题。《黄帝内经》把人分成四类:太阳之人、太阴之人、少阳之人、少阴之人,另外还有一种理想化的阴阳和平之人。不同类型的人体质不一样,性格也不一样。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缓筋而厚皮,阴阳不和;少阴之人,多阴而少阳,小胃而大肠,六腑不调;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少阳之人,经小而脉大。在性格表现上,太阳之人傲慢自大,好言大事,志发于四野,夸夸其谈,刚愎自用;太阴之人完全相反,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外貌谦虚,内有疑忌,悲观失望,性情懦弱;少阳之人较活泼自由,好为外交,不易附和,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少阴之人清然冷淡,安闲不露,内有深思,善辨是非。
这种分类说不上科学,只是一种大致的概括判断,它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的体液学说非常相似。希波克拉底认为人脑的运作与四种体液有关:血液、黑胆汁、黄胆汁、粘液。血液来自心脏,黑胆汁来自脾脏,粘液来自大脑,黄胆汁来自肝脏。四种体液与热、燥、湿、冷有关,从而形成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人格,这与《黄帝内经》的分类很相似。胆汁质大致是非常外向的太阳之人,极端活跃;多血质大致是聪明活泼的少阳之人,比较活跃;粘液质大致是平和的少阴之人,不太活跃;抑郁质大致是非常内向的太阴之人,极端不活跃。
按照这些古代医学家的分类,根据宋代词人的不同表现,潘阆、辛弃疾、刘过可能属于太阳之人,林逋、秦观、姜夔则可能属于太阴之人,苏轼、陆游、范成大更像是少阳之人,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则更像是少阴之人。那么,不言而喻,晏殊是典型的太阴之人。
现代心理病理学(Psychopathology)对此有更科学的解释。晏殊的这种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是衰弱型人格的表现:平常表现焦虑不安,遇事犹豫不决,总是有明显的不安全感,反复思考而缺乏果断毅力,行动少而顾虑多,本能欲望低下,自我克制多,为人谨慎严肃,拘泥形式,有固定刻板的生活习惯。晏殊曾经写过一篇《几铭》,说:“小饭防噎,跬行虞跌。巾有角垫,衣存衽缺。惟忠与孝,则罔摧折。”小心翼翼的情态跃然纸上,这些都与他衰弱型人格的症状大致符合。
晏殊这种行为表现又可视为内源性抑郁症(Endogenous depression)。这种精神抑郁来自于患者自身内部,发病后环境因素不再对患者起重要作用。患者往往丧失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平常表现沉闷消极,生性多疑,悲观厌世。做起事来犹豫不决,缺乏果断性。看待事物的态度永远是灰暗的,缺少热情与活力。生理方面表现为各种生命功能普遍低下,内脏功能减弱,食欲不振,性欲也大幅度减退,精神和肢体都运转不灵,动作缓慢,严重者甚至终日呆坐不语。晏殊的症状有没有这么明显,如今没法确切把握,但这种心理倾向和生理表现在晏殊的身上和他的作品里面是可以找得到的。
野史记载,晏殊二十多岁本正是人生青春风流时期,然而他担任秘书省正字,生活却犹如苦行僧。真宗看见晏殊天天与兄弟一起埋头读书,觉得此人谨慎朴厚,直接内批出来,授晏殊为东宫王府记事。真宗向左右解释说:“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宴赏,唯晏殊与兄弟认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在召见晏殊的时候,真宗当面告诉他任用的原因。没想到晏殊却老老实实回答说:“臣并非不喜欢宴游,只是因为贫穷无可为。臣若有钱,恐怕也会去,但无钱不能出游也。”他说的是大实话,查阅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确有其事⑥。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晏殊二十五岁,时为著作佐郎、集贤校理。第一任妻子李氏已经去世,尚未续娶。他献了一篇《皇子冠礼赋》给皇上,真宗大为赞赏,说:“晏殊少年孤独,力学自奋,很少有人比得上。其性情又如此沉谨,从不逾越规矩。京城节假日解酒禁,同辈召他出游,不赴,闭门与兄弟晏颖读书写文章而已”。
晏殊政治上是一个保守大臣,一生为人小心谨慎。身在朝廷两府,不是自己职责范围的事情,能躲则躲。丁谓、曹利用、钱惟演等奸臣排挤寇准、李迪,蒙蔽老弱眼昏的真宗皇帝,矫诏乱政。晏殊在一旁,一声不吭。真宗召他秘密商量丁谓等人任枢密使的事情,他借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巧妙推搪过去。这是他胆怯懦弱的表现,也是不愿意卷入朝廷权力斗争的明哲保身之举。蔡襄弹劾他自登枢密府和宰相大位以来,不闻有任何奇谋异略,当国家忧危之时,却在一边恬然自在,要求罢免他的宰相职务。
四、结语
综合晏殊的体质状况、从政态度、家庭变故和词作风格,他的人格气质属于保守、内向、忧郁、安静的抑郁质类型。生活清心寡欲,不喜欢拈花惹草;执政清静无为,治大国如烹小鲜;作词清丽冲澹,不动情欲波澜,不写青楼狂想。词如果也分阴性阳性,晏殊的词是阴性的词、静态的词、内敛的词,是抑郁质气质人格的产物。注释:
①宋史·晏殊传[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②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③晏元献公挽辞三首其二.
④萧浩辉.决策科学词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⑤(宋)吴处厚.青箱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⑥(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