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一、前言
在前期创作阶段,鲁迅喜爱撰写清新的内容,经过辛亥革命、袁世凯等政治风波后,鲁迅在创作过程中偏向悲情,新文化运动后,鲁迅的悲情风格接近大成。对《彷徨》、《呐喊》悲凉社会环境及语言艺术进行分析,可找到鲁迅悲剧小说的不同风格。比如,鲁迅创作的文字本身便具备悲剧精神,鲁迅悲剧意识也更加深刻的体现创作者的自我局限,表达鲁迅对觉醒知识分子的悲剧生活描绘,也涵盖很多的自我形象,本文对鲁迅悲剧精神进行研究,分析悲剧性文化彰显的艺术价值。二、作品中的悲凉环境
鲁迅在描绘意境的过程中,不仅为读者呈现特殊的意境,读者也会感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彷徨》、《呐喊》中,部分小说涉及抒情内容,可达到体现文章情感的作用,让文章的感染力大幅增强。比如,在描写《药》过程中,通过多种意象描绘清明节的孤寂,在悲凉的环境中,人们阅读会感到身处阴冷环境,让人在品读小说过程中感到悲凉,仿佛夏瑜被生活扼住喉咙。部分小说在描绘过程中先交代故事背景,这也是文意小说书写过程中关键性元素,对小说背景进行描绘可揭露特定的环境,人们在环境中品读小说主人公面对的各种遭遇,背景描绘是一种隐喻的描绘方式。在《彷徨》、《呐喊》的描绘过程中,两者的背景及时间、空间结构上存在共同点,主要营造出凝重的悲剧意识,在描述鲁镇、咸亨酒店过程中,读者在阅读到叙事空间时,均会想到祥林嫂及孔乙己身上发生的悲惨事件,悲剧艺术形式由此形成。鲁迅在《彷徨》、《呐喊》中显现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比如,在《狂人日记》中,书写一段杀掉犯人后,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吃。这段描述凸显社会大环境的恶劣,鲁迅的每篇小说均以大环境为基础,小说内容及形式上合为一体,可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然感到悲凉。在《故乡》、《祝福》等小说作品中,鲁迅同样将自己安排到小说情节,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使小说以主观的角度描述,悲剧特色更加浓郁,文字的感染力更强。三、语言文字的悲怆性
作者营造的外部环境与作者个人经历息息相关,也能影响到作者的文字表达形式,作者在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中,所书写的小说具有独特的风格,鲁迅善于使用幽默及讽刺手法,将小说描绘的看似诙谐、幽默、冷峻、愤懑,将这些特点融合,便是鲁迅个人的情怀。《彷徨》、《呐喊》作为鲁迅经典小说集,其中的文字体现出鲁迅对文字的理解力及使用力,表达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感的同时,也在不断的痛斥社会现实。人物描绘语言:在描绘人物过程中,鲁迅希望通过语言体现人物,小说是通过文字表达语言、情感,若想利用文字塑造成功的人物也并不简单。在《彷徨》、《呐喊》中,鲁迅塑造出一大批的经典人物,与鲁迅的语言文字能力息息相关,读者在阅读文章过程中可准确把握人物特点,比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并穿戴长衫的人,身材高大、面色苍白,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等,通过这种生动的描绘方式,人们在阅读过程中眼前便已经呈现出孔乙己,对人物进行描绘也能为文章奠定感情基调。赋予景物情感:借景抒情是小说的一种表达方式,将视觉作为起点,对周围环境描述的同时,体现人物主观情感,将人与物形成一体。《故乡》中,开头描绘的景物便为整体奠定情感基调,比如:“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隐晦了,冷风吹进船舱...我的心不禁悲凉起来了。”通过简单的对景物描绘,将故乡的残破景象表达,也体现鲁迅在心境上的变化。《故乡》小说中体现他与故乡的形成悲凉气氛,其中很多处对“雪”进行描绘,雪花的声音能衬托环境的孤寂,也能通过冰冷的氛围,体现作者内心的悲凉,属于典型的借景抒情方式。
四、细节处的描绘
文学作品一脉相承,典型内容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越是经典的作品,生命力越长久,鲁迅小说对人物的描绘更加丰富,在书写过程中,以自己的视角看待人物,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观察到鲁迅并非是旁观者,而是成为了文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经典人物形象,比如,阿Q、祥林嫂等,这些人物具有的特点是正直、令人同情。通过一系列人物描绘,将社会的悲剧现实凸显,甚至将整个民族都摆在悲凉的环境中。在《阿Q正传》描绘中,阿Q经常利用精神胜利法,在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劳动人民经历着不同寻常的痛苦,这种悲惨遭遇在小说中以阿Q为代表,读者在阅读中往往能自阿Q联想到整个社会中的人民。鲁迅能将很多人的特点及经历融合,形成一个全新的人,这种人物塑造方法能让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为读者留下深刻的人物印象。为使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作者会选择不同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在人物刻画过程中,通过反派人物衬托正派人物,以此烘托社会现实。比如,康大叔、鲁四老爷等均是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此类群体的存在,让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被无限放大。
《祝福》一文中,鲁迅对鲁四老爷的描绘并不多,但极少的勾勒,也呈现出顽固、冷酷的地主阶级人物形象,在文章后,鲁迅与鲁四老爷沟通后,鲁四老爷大骂新党,将新党表述成不做正经事的土匪。祥林嫂刚进入鲁四老爷家时,鲁四老爷认为祥林嫂不干净,在文章中,鲁四老爷没有直接杀死祥林嫂,但也成为祥林嫂死亡的推手。在文章中,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的守护者,体现封建礼教的同时,鲁四老爷也在捍卫自己的地位。
在《药》描绘过程中,康大叔对老栓说的话让人感到其居功自傲,在实际的社会环境中,康大叔类似的人物比比皆是,这种人物性格极度自私,无法如同统治者般压迫人民,但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辅助者,封建礼教文化始终充斥着此类群体的内心。社会制度在变革阶段,会发生悲凉的事件,旧制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与新制度进行斗争,无辜的群众便成为斗争下的挣扎者,比如,在小说中鲁四老爷及赵七爷、康大叔均是封建旧社会制度的捍卫者,面对新生思想时,此类群体会直接扼杀。
五、作品内容中的痛苦
人们认为痛苦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精神痛苦、肉体痛苦,精神痛苦是绝望、压抑的情绪状态,肉体痛苦是病痛及创伤。人生的痛苦往往是人们面对社会的生存的压力或者贫穷,通过劳动力获得收益。痛苦的人最大特点是贫穷,鲁迅笔下的悲剧人物多较为贫穷。比如,将“君子固穷”挂在嘴边的孔乙己,在贫穷的压力下逐渐步入绝境。孔乙己也曾饱读诗书,但没有进学,没有掌握生存技巧,在社会中变得更加贫穷,最终只能讨饭。孔乙己身上体现出封建旧制度对人们迫害,但贫穷也会让人陷入尴尬的境地。在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需要学习、进学,但也要维持生计。这些贫穷的文人面对生存压力时,往往尊严会被践踏,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思想终会崩溃。在孔乙己人物描绘过程中,贫穷让孔乙己受到耻笑,这种心灵被践踏的痛苦往往比肉体痛苦更加强烈。贫穷让阿Q为了生计外出“求食”,但这种生活并没有让阿Q感到痛苦,阿Q真正的痛苦是旁人的蔑视及欲望的折磨。除贫穷外,生存之痛也会让人非常痛苦,在旧社会条件下,贫穷及疾病直接相关,疾病会让人身处死亡边缘,在焦虑及无奈的情况下考察人性底线,给人们带来身体及心灵上的双重折磨。《药》中,鲁迅通过血淋淋的描述让人感到痛苦,华老栓为救治儿子,在街上买血馒头,但血馒头无法致病,通过这种描述方式,能体现旧社会底层穷苦人民的无知及无奈,揭露无法改变现实的本相。鲁迅小说对社会底层的人群格外关注,在文本分析过程中,对历史及道德进行批判,这也是悲剧性小说表达的内涵。人们在基本的生活条件下,无法觉醒意识,无法救亡图存,只能被统治者打压,部分群体无法保证基本生活条件,人的尊严也在随处飘摇,对此,《呐喊》与《彷徨》也体现出鲁迅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怜悯底层群众的同时,内心极度焦灼。因此,鲁迅在小说中表达出,若想扼杀国民劣根,还需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国富民强才能改变悲剧及痛苦的现状。鲁迅是新文化的旗手,对国民的愚昧及先驱者的痛苦又深刻的认识,从《呐喊》到《彷徨》,鲁迅小说的创作思路及表达内容发生变化,在创作思路上通过悲凉氛围的描绘及悲剧人物撰写,表达鲁迅在社会中感到彷徨。
六、结语
《呐喊》、《彷徨》中体现的悲剧性并非是外界因素体现的,而是鲁迅以自己的角度加之对时代的理解,对国民命运思考产生的文学结果。对鲁迅《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进行分析,能看到旧社会制度与新社会制度的强烈碰撞,也能看到旧社会的腐朽及悲剧,因此,鲁迅的小说是对传统文学的探索及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总体解读价值很高。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