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们的高等院校和大学中开展通识教育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音乐教育是通识教育中的关键一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笔者曾在欧洲留学多年,接触过西方的通识教育理念,也在国内的高校从事过多年的音乐教育工作。因此,本文意在通过笔者对通识教育与音乐教育的理解,并结合对我国高等艺术类院校音乐教育现状的理论剖析运用心理、教育、哲学和音乐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分析大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音乐教育;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0-0212-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150
一、通识教育的理念
(一)通识教育与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就界定的范围而言,无论是社会或者学校,它所面对的客观对象涵盖范围很广,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是指学校的音乐教育。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和大学中,音乐教育有两大分支:音乐专业的教育和普通专业的音乐教育。前者主要的目標是不仅要学会音乐知识和演奏技巧,更要深入研究其相关理论,是为了培养音乐家,教育人员和把音乐作为学识来研究的人。与之相对应的后者是以学习音乐来提高普通素养、陶冶情操来主要的目标,是通过对音乐内在的表现能力进行反映,从而实施人的感知教育。
(二)音乐教育的目的
大学音乐教育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主要内容是以音乐为功能,通过其艺术意识形态的价值传递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改善在高校中长期存在的过度追求专业知识、重理轻文、轻技术的综合素质培养、人文教育的薄弱等问题。大学通识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知识广泛,人格魅力强大,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另外,大学音乐教育以年龄约十八岁的青少年为教育对象,针对该特定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为实现大学通识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也应有相应的调整。
二、我国通识教育音乐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培养目标要能体现音乐的功能和价值
根据目前我国的教育理念来看,音乐教育、美术教育都只是作为艺术教育的形式,主要以美术、音乐的教学方式来来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并形成艺术审美的价值观念和素质。审美教育只是音乐教育诸多功能之一,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音乐教育目标,由于其无法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已经无法满足当代音乐教育的要求。以西方的音乐教育理论发展为例,美国大力将艺术教育作为核心学科建立起来的举措,是对音乐教育作为青少年成长深远影响的一种全面理解。因此,在未来的教育中,为了大学里综合素质培养的通识教育,应该考虑音乐教育的更好实施,最大化音乐教育的功能,这样才能使通识教育更好地为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提供有效地服务。大学里正确合理的音乐教育的实施,不能仅仅局限于艺术审美的教育范畴,更要考虑到整个社会和名族的文化传统背景。这才是音乐教育更深层次的目标,也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问题,即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音乐传承。
(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
高等教育第一阶段的职业音乐教育通常认为是除音乐专业性外的各种综合性的高素质教育教学形式之一,通常一般是属于艺术性的或以选修音乐课程形式来进行运作,这也就决定了音乐教育所花费的时间一般不会太多。而就我国高等艺术类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受训的音乐教育教学人员整体水平参差不齐,这也更加凸显了对教学课程体系进行精心设计的重要性。
(三)加强多元文化的教学内容
首先,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拥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和音乐文化,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没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因此,音乐教育要立足于了解本国和地区的民族音乐,然后再进一步辐射展开了解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和现阶段音乐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民族音乐文化等问题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以其它国家的音乐教育为例,日本的音乐教育,首先立足于本土音乐的普及,然后才是将东西方音乐文化相结合,使之更好地融入。另外,在欧美国家的艺术教育标准中,更是特别提到了“理解世界各类音乐文化”。
三、结论
通识教育是未来高等院校和大学的教育趋势。作为通识教育中重要一环的音乐教育更是应该成为面向各专业全体大学生的必修课程。音乐教育的目标要实现通识教育的功能,起到促进综合素质培养的功效。音乐教育的课程要不仅要关注艺术审美的能力,更要重视美育、智育、教化的功能,起到民族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的传承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敏靖.高等职业学院音乐欣赏课程开发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2]颜枫.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开发[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3]杨文君.大学通识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20):56-57.
[4]李鸣.大学通识音乐教育的三维度探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01):108.
[5]刘琨.高校音乐通识课多维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0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