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藏族热巴鼓舞的保护与传承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9624
摘要:藏族热巴鼓舞文化历史悠久,距今一百多年,其舞姿舞步神秘莫测,男舞者要求四肢灵活,刚健有力,女舞者要求舒展大方,灵活协调,长期积累沉淀醇厚的艺术文化,但热巴鼓舞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面临着消失的困境,可见保护与传承热巴鼓舞文化,急不可待。鉴于此,文中通过对藏族热巴鼓舞的初步了解,阐述了藏族热巴鼓舞的内涵及其特征,基于藏族热巴鼓舞的保护现状,进一步从政府、传承人与教学及社会展演等多个层面,分析藏族热巴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历代、社会传承的实际情况,就非遗热巴鼓舞知名度、原生态热巴鼓舞保护及传承方式等方面,深入探讨藏族热巴鼓舞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路径,有助于提升对藏族热巴鼓舞的认知,为推动藏族热巴鼓舞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藏族;热巴鼓舞;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0-0122-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083

  一、引言

  热巴鼓舞是藏族民间舞蹈喜闻乐见的舞种之一,在藏族舞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少数民族文化逐渐趋向现代汉族文化,藏族热巴鼓舞也面临着这样的危机,需要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加以保护与传承。由于热巴鼓舞与藏族生活习俗文化有关,具有浓郁的热巴鼓舞文化特色,2006年,被国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其知名度得以提高。热巴鼓舞在藏族民间流行,主要是由藏族热巴艺人表演的舞蹈形式,以家庭为单位而形成的流浪艺人,他们通常表演鼓铃舞,在热巴鼓舞中以“鼓”为舞蹈道具,铃为辅助道具,表演时男艺人手上拿着热巴鼓铃,举起鼓铃摇起悦耳的响声,身体跨腿而转动,或者摆出蹲转躺身的舞蹈动作,挥动手中的鼓铃,边摇边舞动,其舞蹈动作的幅度比较大,对男艺人要求较高。对于跳藏族热巴鼓舞的女艺人而言,相比男艺人舞姿的多变,左手拿起双面牛皮鼓,右手举起长柄鼓槌,旋转式击鼓、平转式顶鼓,比较热情奔放且自由,女艺人需要掌握跳热巴鼓舞技巧,既严谨又不失广场表演之风,可以说热巴鼓舞是富有综合性强的藏族民间舞蹈。

  二、藏族热巴鼓舞的特征

  (一)古朴自然

  藏族热巴鼓舞历史悠久,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无论在舞蹈动作上,还是舞蹈艺术形式上,都残留着古老遗风,使舞蹈变得古朴自然。在藏族说唱中有着米拉日巴的故事,也就是热巴鼓舞的创始人,藏民为了悼念与尊敬,在跳热巴鼓舞之前,男女艺人都要在心里默默祈祷,念叨着创始人是米拉日巴,初始表演者是日琼巴,望师徒保佑全家平安幸福等,这些举动无不凝聚着藏民对热巴鼓舞前辈的尊重与怀念,也体现出藏族热巴鼓舞的古朴特征。同时,藏族热巴鼓舞表演者在舞蹈动作中会运用到大自然的动作,模仿动物动作,如模拟“兔子跳”、“扭身跳”,使热巴鼓舞更活跃生动。

  (二)民族与地域特色鲜明

  藏族热巴鼓舞与其本民族地域特色息息相关,一般而言,藏族热巴艺人居住在雪域高原地带,尤其是居住于地势寒冷的高原山峰,部分地区山巅常年积雪,受环境的影响,热巴鼓舞音乐节奏淳朴明快,延续藏民的热巴鼓、藏铃等民族特色,反映藏民性格粗犷豪放、热情勇敢,具有浓厚的民族精神与地域特色。在高海拔的地理环境中,牧民的主要居所为简单的帐篷,显而易见这是受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藏民在高海拔地域环境下,跳热巴鼓舞时突出“松胯”、“弓腰”、“曲背”等舞蹈动作,这主要是为了反映当地藏民在高原地带辛勤劳作及当地礼俗。根据藏族地域差异,藏族热巴鼓舞主要流传于西藏昌都“色札热巴”、藏北那曲“丁嘎热巴”,虽流派不同,但都有热情、粗犷豪放之风。

  (三)宗教色彩浓郁

  藏族热巴鼓舞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其反映的内容深邃,或祈祷、或庆祝、或颂赞,都显得庄严、肃穆、气势宏大。在表演中,男持铜铃,女执手鼓,绕圈走动,翩翩起舞。在铃鼓声中,伴随优美的舞姿,或唱或颂,大意多为颂扬大地山川、神山圣湖、日月星辰、菩萨神灵等。所演曲目多为《颂天地,四方平安》《神佛与我们同歌舞》《英雄尼布里战胜恶魔独尼阿巴》等,带有明显的宗教情节。这些宗教情节源于藏族先民对生存環境中的许多自然现象、自然力量无法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理解、掌握时,便产生了许多对自然环境的崇拜性、信仰性的宗教观念,在热巴舞的表演中以此为载体而表现出来。

  三、藏族热巴鼓舞的保护现状

  (一)热巴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

  2002年,藏族昌都丁青成为西藏的热巴艺术之乡,到了2007年昌都丁青热巴表演获得文化遗产日奖。此外,藏北那曲丁嘎热巴舞蹈样式较多,包含了传统藏族热巴鼓舞文化,在2006年、2018年,丁嘎热巴鼓舞与洛隆康沙热巴鼓舞分别被西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热巴艺人历代相传

  藏族热巴鼓舞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经久不衰,还能备受国家保护与传承,这还与受传承人历代相传的影响,尤其是得益于热爱并投身热巴鼓舞艺术表演事业中的老艺人。老艺人在藏族热巴鼓舞保护与传承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正因为他们古老艺术代代相传,藏族热巴鼓舞文化才日臻完善。在藏族热巴鼓舞传承人中,西藏昌都丁青桑多乡炯休村住着一位热巴鼓舞老艺人,被称为“舞神”,在表演丁青热巴时,以其娴熟的粗犷豪放舞姿与精湛的舞蹈技艺,获得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的高度认可与尊敬。追溯藏族热巴鼓舞的发源地来看,洛隆县康沙镇也色村经典的洛隆康沙热巴鼓舞,仍然保留着热巴鼓舞的传统精髓。第九代传承人边巴和德西坚持表演热巴鼓舞,对康沙热巴鼓舞的感情十分深厚,为了更好保护与传承热巴鼓舞文化,带领了不少热巴鼓舞学徒,为藏族热巴鼓舞传承做出了较大的社会贡献,如今被昌都市划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传递藏族热巴鼓舞的艺术魅力,担负起传授藏族热巴鼓舞精髓的使命。

  四、藏族热巴鼓舞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遗”热巴的知名度受限

  藏族热巴鼓舞虽然早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知名度还有待提高,其保护与传承力度不够。热巴的前身是西藏原始宗教“笨”教的“巫”和“图腾舞”,它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独特的风格、高超的技巧、風趣的道白和奇特的面具,又吸收了古象雄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的精髓,从而成为藏族古代灿烂文化艺术中的奇葩,热巴鼓舞也随之不断向“创造性发展脉络过渡与衍变”。鼓,玄音舞,其韵洒脱粗犷,热情奔放,舞风朴素、精湛轻捷,主要以民间舞蹈传承、歌舞剧演出的形式进行传播,在藏族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藏族热巴鼓舞因场地受限,通常在大型文艺节目庆典演出及健身活动上作为民俗旅游项目进行开放,还潜在一定的保护与传承危机。

  近年来,虽然政府及宣传部门,通过举办的民间舞蹈演出节目,对藏族热巴鼓舞参赛活动及评述进行了报道,但大多数停留在文字与图片的简单描述,未能系统地对热巴鼓舞本身的动作、音乐、服饰和神态等方面探讨,更缺少数字化和现代媒体对传承人及表演者进行采访、录像或直播讲解,未能充分发挥藏族热巴鼓舞文化的引导、保护与传播的职能,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

  (二)“新一代”对“原生态”热巴鼓舞精髓的保护逐渐衰落

  藏族热巴鼓舞文化大多数由家族热巴老辈人传承,年轻人受时代发展、兴趣、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热巴鼓舞保护逐渐缺失,传承人家族热巴逐渐衰落。跳热巴舞的群体多以家族为单位。每年农闲,举家上路,沿着朝圣之路前往拉萨,足迹一直延伸到印度、锡金、不丹、尼泊尔的市镇。他们以自己精湛的舞艺,博得人们的喝彩之余,接受人们的一点糌粑、酥油、一张羊皮、几尺布料,俨然归入了流浪艺人的行列。由于传承人多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在传承传统的热巴鼓舞动作的同时,又根据自身实践编创而成,与新一代传承人思想的碰撞得不到统一,不少学生只掌握基本套路,停留在表面上,其精髓并没有真正的被传承下来,这直接导致了传承中断的可能性。

  另外,由于热巴舞产生的社会环境及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改变,青年人通过生产经营取得收入的渠道也多了,典型的家族热巴舞逐渐消失。传统“热巴舞”技巧难度太高、鼓点节奏过于复杂,不适合普通人学习,很难满足现代人健身、娱乐、审美的要求,热巴鼓舞很可能变成历史中的一颗璀璨的流星而逐渐消失,这是藏民族传统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

  五、藏族热巴鼓舞的保护及传承路径

  对于藏族热巴鼓舞的保护与传承而言,政府相关部门扮演重要引导与传播的角色,在政府部门的积极带领与扶持下,热巴鼓舞走向文化艺术产业集群,更能充分体现热巴鼓舞的传承价值与传播效果。政府相关部门作为引领者,在藏族热巴鼓舞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在保护与传承藏族热巴鼓舞文化时,将其引入民俗文化博物馆及各演出的同时,利用网络媒介,可尝试采取图文解说、实物展示、图像视频播放及直播一体化等多元传播方式,丰富热巴鼓舞文化的内容,规范与创新藏族热巴鼓舞文化传播相关条例,鼓励与积极开发保护与传承热巴鼓舞文化资源,缓解藏族热巴鼓舞文化传承危机。

  如今,全民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利用线上宣传热巴的传承方式,能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藏族热巴鼓舞艺术文化与特色,加强民间舞蹈艺术界内人士对热巴鼓舞的认知。

  六、结语

  总而言之,藏族热巴鼓舞是藏族人民社会生活发展中的精神文化与财富,经过历史长期积累与实践,不断学习与创新历程,逐渐演变富有独特的藏族风格的舞蹈艺术文化,具有较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谢启晃.藏族传统文化辞典[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

  [2]阮宝娣.雪域高原上的明珠-藏族[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华.纳西族民间乐舞“勒巴蹉”再探源[J].中国音乐,2010,(03):25.

  [4]和云峰.本是同根生——纳西族“勒巴”与藏族“热巴”源考·流辩·今析[J].西藏艺术研究,2007,(01):32.

  [5]李大,熊妍.藏族热巴鼓舞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分析[J].大众文艺,2018,(09):18.

  [6]石钦.试论藏族热巴舞在广场舞文化中推广价值[J].明日风尚,2019,(8):3.

  [7]王兴怀,杨文豪,孙菁“.热巴舞”的传承方式及文化特性研究[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16,(01):32.

  作者简介:刘强(1993—),男,汉族,江西瑞金人,大学本科,学士,湖南科技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舞蹈系助教,研究方向:现代舞编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