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唢呐的演奏风格与技巧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9568
刘东星

  

  摘要:唢呐是一种国民好感度较高的民间吹奏乐器,最先起源于波斯,后来流传至我国,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进行了进一步地融合发展,经过时间的沉淀,最终在我国民间的大多数传统风俗文化里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位置。基于此,本文从唢呐的结构种类、发展流派和演奏风格与技巧等多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唢呐艺术的特征及演奏技巧,希望能够为民间唢呐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唢呐;演奏风格;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0-0120-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082

  一、引言

  唢呐音色多种多样,再加上其演奏技巧丰富且变化多端,因此极其富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在中国民间有着广泛且深厚的群众基础。俗语有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唢呐艺术在全国各地受到不同人文习俗、情感、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发展演变为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使用的唢呐乐器结构均有所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自身文化的改进,各个流派都在发展进程中不断汲取与融合众家之长,以丰富唢呐艺术为目的,拓宽自己创作乐曲的思维和范围。

  二、唢呐的结构、种类

  如图1所示,唢呐的结构通常分为五个部分,从上到下依次分别为气盘、芯子、音孔、唢呐管、喇叭等,由于各地方言和普通话的出入,有些地区将这几个结构叫做气牌、侵子、哨、杆和碗。通常唢呐管上分布着8个音孔和1个芯子,气盘和哨附在芯子的上面,唢呐管下面是喇叭,也就是民间通俗说法的“碗”。自唢呐从波斯流传过来之后,我国慢慢发展了许多种类型的唢呐,可以作为独奏乐器,也可以作为合奏或伴奏乐器。

  随着唢呐类型的增多,也出现了明显的分类。通常我们可以按形状的大小来分类,现在常见的唢呐有大、中、小三种,大唢呐通常流行于东北、山海关和冀东一带,一般被称为“北方唢呐”,杆长介于42至57厘米之间,通常使用的是杆长50厘米左右的。大唢呐使用的哨一般由芦苇制成,哨片的形状像口袋形状,吹奏时所表现出的音色是宽宏的,所以一般大型活动中都是采用的是大型唢呐。中型唢呐杆最长大约40厘米,最短大约32厘米,但最常用的一般是杆长37厘米的,在江浙、安徽一带使用较多,吹奏时音色与大小唢呐都有一定的区别,音色较温和、柔美,多用于歌舞伴奏中。小型唢呐的杆长要比中型唢呐更短一些,大约25厘米,通常在南方各省市使用频率较高,因此又被称为“南方唢呐”,吹奏时音色十分明亮,一般用来吹奏小调或者戏曲中的人声。相较于大型唢呐来说,二者都是用芦苇做哨,但小型唢呐的哨片是呈扇状的。另外,唢呐可以按哨所用的材料来分类,通常唢呐使用的哨是由芦苇、麦秆或是褐紫色胶性虫壳制成的。

  三、唢呐的定调、音域与演奏技巧

  现代唢呐多是经过改革后的加键唢呐,高音唢呐的音域从G1-B3,中音唢呐的音域从A-D3,次中音唢呐的音域从E-A2,低音唢呐的音域从G-A1,音色有嘹亮有宽宏,可以互相协调,互相补充,使其无论是合奏还是伴奏都能够为乐曲添几分色彩。

  演奏唢呐是十分需要控制气息的,吹奏的音调和需要的气量是成正比的,音調越高,消耗的气量越多,因此一般人是无法无间隙地长时间吹奏的,经过训练的表演者一般会运用东北唢呐著名的“循环换气法”,有经验的艺术家在灵活运用此种方法的基础上甚至可以全曲一气呵成,不会出现断气的情况。

  众所周知,唢呐是一种非常需要技巧的乐器,唢呐的演奏技巧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口内,二是指法。在演奏过程中两种技巧一般是结合起来运用的,可以演奏出连奏、单吐、双吐、三吐、弹音、花舌、箫音、滑音、颤音、叠音和垫音等技巧,还可以模仿飞禽和昆虫的呜叫。唢呐演奏过程中不管用什么指法,高八度和低八度的指法都是相同的。

  四、唢呐的流派和演奏风格

  唢呐在中国流行起来后,慢慢各地都出现了唢呐音乐,唢呐逐渐在各种场合中演奏。我国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国家,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活着不少的民族,他们的民族文化各有千秋,他们所创造的民族音乐也大有不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唢呐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流派,他们各自有不同的演奏风格,甚至所使用的唢呐结构也有一定的差别。如今,大致可以分为五种风格,分别是山东风格、河南风格东北风格、山西风格和陕西风格。

  (一)山东风格

  山东风格的唢呐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部分地区还有锡笛和铜杆等。大唢呐筒音为d1,发音深沉饱满,大多数情况下会在大型的活动或文艺汇演中使用。中型唢呐筒音为a2,发音柔美,适合吹奏一些抒情的乐曲。小型唢呐的筒音为d3,发音高亢,适合需要调动气氛的场合。山东唢呐注重吹奏技巧,常用吐音、滑音及吐、垫、打等特殊技巧,这种演奏技巧使得演奏者仅凭一支唢呐就能够完全吸引观众,其对于舞台的控场能力是许多乐器不能企及的。

  作为山东唢呐的“头号人物”,我国著名的唢呐演奏家任同祥先生生在有着“唢呐之乡”盛名的山东嘉祥县,他吹奏唢呐的功底深厚,技巧娴熟,演奏唢呐名曲极具山东本土特色和人文特点。任同祥先生创作并演奏了唢呐名曲《一枝花》,这首乐曲的演奏风格灵活生动,不仅采用了丰富的技巧,更融进了丰富的民族特色。全曲分为散板、中板和快板三段,旋律跌宕起伏,节奏有抑有扬,音乐的整体气氛十分悲伤,层次鲜明,因此具有巨大的感染力,被广大群众公认为是唢呐乐曲中的上等作品。

  (二)河南风格

  按照地理环境的差异,河南派的唢呐被分为四个派别,分别是豫南、豫北、豫东、豫西。由于本源都是河南唢呐,所以风格大同小异,但是分别渗透了自己的特色。其中以安阳为代表的豫北地区,主要表演曲目有《大八调》、《小八调》等,演奏时音色和情绪都较为高亢;以开封为代表的豫东地区,主要表演曲目有《大开门》、《小开门》等,演奏时音色悠扬婉转,绵延柔和;以驻马店为代表的豫南地区,主要演奏曲目有《云里游》等,演奏时时情绪豪迈奔放。河南唢呐有大中唢呐之分,大唢呐的风格就好比河南人说话,多平声少入声,整体音色粗放刚直。中型唢呐吸收了南方等地区细腻柔美,灵巧清脆的特点,因此整体音色较为柔美。

  总而言之,河南风格是兼具粗放和细腻的音色,因此可以概括为刚柔并济。

  (三)东北风格

  东北风格的唢呐在分类中也有大型、中型、小型三种,三种类型的唢呐管内部空间都较大,吹奏的音孔也较大。东北唢呐有其独特的吹奏手法和变奏手段,例如循环呼吸法、水嘟噜等,水嘟噜是花舌的通俗说法。东北老艺术家们极其看重这两种吹奏手法,认为这是东北风格的精髓。

  非常著名的东北唢呐演奏家——胡海泉先生,其演奏具有十分丰富的民族情感,令人震撼,代表作有《春风吹绿黄河岸》,吹奏时采用的花舌音和嘟噜音及循环换气法都具有明显的东北唢呐的特色和风格。嘟噜音是东北民间的一种说法,其实就是舌尖震动后产生的气流与唢呐的哨片发生碰撞,从而发出的有规律的均匀的碎音。

  东北还有一类代表性乐曲,是名家宋立春所创的《家乡情》,此曲是根据东北民间音调而进行的改编,极具民族特色,通过呼应乐句,技巧手法的使用,使其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艺术情趣。

  (四)山西唢呐

  山西唢呐的演奏音色通常高亢嘹亮,这种特征多是山西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造成的。山西唢呐在婚事和丧事活动中,一般都会选取大型唢呐,因为这类唢呐听起来是十分具有力量的,这种强有力的音色十分符合山西人的审美。

  山西唢呐不像陕西唢呐那样婉转,也与本地人的性格有关。山西唢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各有地方特色的派别,例如晋北唢呐、临县唢呐、晋川唢呐等。此外,山西唢呐已经被收入到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并且已经进入到了非遗中的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由此可以看出,山西唢呐真正做到了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让其在历史的长河中长久地流传下去。

  (五)陕西风格

  陕西唢呐在体型上就与常见的唢呐不同,其整体比较大,最长的可达到68厘米,其中仅唢呐管就达到41厘米。陕西唢呐的演奏如同陕西人的性格一样,浑厚并且悠扬,其经常被应用在当地的婚丧嫁娶中进行演奏,是当地民俗的重要乐器。陕西唢呐最重要的功用是用以表达情绪,在大型小型的民俗活动中使用的最多,相反在演奏中使用的较少,因此陕西人民在听到唢呐声响时,能够快速明白是有人家在举办红事或白事,而不是有队伍在演奏。因此,陕西唢呐在农村地区的应用较城市地区更为广泛。

  五、结论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艺术审美的追求也愈演愈烈,但唢呐艺术的发展始终植根于我国民间生活的肥沃土壤里,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方法來反映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各流派的唢呐虽有其不同的演奏风格,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应汲取百家之长补一己之短,才能让现代唢呐不断地发展和传承下去,例如陕西风格的唢呐就应该拓宽唢呐的演奏渠道,突破自身,使其不仅仅局限于民俗的演奏。其次,唢呐演奏者还需加强对不同唢呐演奏风格的思考与应用,进一步突出唢呐演奏的特点,促进唢呐演奏风格的有效融合,为人们带来更好的唢呐演奏享受。

  参考文献:

  [1]刘改琴.浅谈唢呐的流派与演奏风格[J].文艺生活,2014(02).[2]徐允酌.唢呐演奏风格的探析[J].北方文学旬刊,2015(03).

  [3]尹凤柏.概述唢呐的演奏风格与技巧[J].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8(11).

  [4]杜君.关于唢呐演奏风格的分析[J].戏剧之家,2020(02).[5]杨筱娴.对唢呐演奏风格的分析[J].大众文艺,2018(01).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