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汶川黄龙祠《玉皇殿楹联》书法保护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8627
王建磊

  

  摘要:黄龙祠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在清代由灌县(今都江堰)管辖,现地处汶川县水磨镇,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后损毁严重,祠内具有的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文学作品和书法遗迹也未能幸免,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汶川大地震12周年之际,重建的黄龙祠的主体建筑再次耸立在青城后山之麓,但之前的书法遗迹或是不复存在或是散落各处,鉴于此,我们需要对前人优秀作品进行研究与保护,为重建后的黄龙祠注入文化之魂,供后世观摩、学习,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书法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黄龙祠;保护;书法;发扬

  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0-0052-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032

  一、黃龙祠的前世今生及历史盛况

  (一)黄龙祠的前世今生

  黄龙祠,又名黄龙观,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的黄龙祠是青城山重要庙宇。庙内和附近有黄龙十小景,民间还有一些美丽的神话传说。柳本真人在半山小庙修行活160岁羽化。明朝成化年间南京宗丰国师(水磨郭家坝人出家人)将庙迁黄龙岗平台上,修建了黄龙寺。清朝末年一场大火庙被烧毁,诸神露霜天。清朝末年,原四川总督正蓝旗赵尔丰的参将张永平,在平息四川巴塘叛乱中受伤,在法国教会医院治伤,由于目睹了清朝政府的腐败,赵尔丰的疯狂杀人,伤愈后离开赵尔丰的清军,出家贵州。后来受灌县兴仁场(今汶川县水磨古镇)老人村人姚地润(姚地平),字安邦,重庆右营游击都司之托,到青城山老人村黄龙寺(观),拜周教成道士为师,出家黄龙寺(观),后来接任周教成任住持。张永平由于是行武出身,有一定的武功和文化功底,在四川和成都军政界有很好的人脉关系,加之他看破红尘,皈依道教,潜心学道,很快成为青城山的著名道士,在四川和成都军政界和民间收徒很多。在四川军政要员大力捐资下,在当地民间各界资助下,在民国年间,将黄龙寺(观)建成成都西部大庙,四川省国民政府省长、江防总司令、江防第一师、灌县知县均出布告保护,成为四川省的重要庙宇。

  (二)黄龙祠的历史盛况

  黄龙祠历经千年的洗礼依然屹立于世黄龙观因“静”而出名,到了夏天,灌县县长陈熙亮就闭衙,到兴仁场(今水磨古镇)避暑,公堂设在紫云宫(王爷庙),晚上住宿黄龙寺(观)。夏天乘坐滑杆到黄龙寺(观)避暑的成都军政要员络绎不绝。1943年夏天,中国著名国画家张大千,登上赵公山“搜尽奇峰打草稿”后,曾在黄龙寺(观)小住,后来绘了《老人村》国画,1963年3月,张大千在新加坡维多利亚纪念堂举行画展,《老人村》国画很受国内外同行称赞。黄龙道观人才辈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主席,四川省政协常委、四川道教协会主席,都江堰和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傅圆天,著名道医王圆光(王含阳)均出家黄龙观。

  二、黄龙祠对联的文学价值

  (一)楹联的作者及生平

  黄龙祠内正殿极具文学艺术特色和书法艺术特色的楹联和纯真中人行道碑记均由李启明先生写并撰。李启明先生1916年5月生于四川都江堰,汉族,于2012年10月24日下午4时零6分(农历:2012年9月初8)仙逝,享年97岁。幼读私塾,拜余定夫为师,长于书法、诗词,著《青城山叟诗文存》、《青城山道教史》、曾任青城山道教协会秘书长,原四川道教协会主席、中国道教协会主席傅元天的高级顾问,四川省诗词学会顾问,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都江堰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都江堰市楹联协会会长,赵公民俗文化学会名誉会长等。

  (二)玉皇殿楹联的主要内容和文化价值

  历经千年风雨的黄龙祠而今香火依旧不断,玉皇殿前的三幅对联对黄龙祠也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描写,其文学修养可见一斑。

  玉皇殿殿前中间楹联:

  “平仲大名留厌倦俗尘来作玉皇香案使,

  坡仙文集在追维芳躅且寻枸杞老人村”

  上联是对姚平仲隐居黄龙祠前石穴事迹的文学描述。

  平仲是北宋末年大将姚平仲,骁勇善战,姚平仲十八岁时曾与西夏人交战于臧底河,斩获较多,宋钦宗时,金人入侵,招姚平仲抵抗,姚平仲夜袭敌营未果,北宋大势已去,姚平仲趁着夜色骑青骡一匹,行七百五十里到达邓州,后辗转至长安,由长安入蜀,翻越大面山至青城后山居于石穴之中。八十多岁始出,在丈人观道院为人所作草书字形奇特、气势雄壮,人们以为此人已经在山中石穴里悟道了。相传黄龙祠前石穴即是姚平仲所居石穴。下联中坡仙文集指的是苏轼的《和桃源诗序》: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①

  宋朝以前,青城后山老人村因交通不便,与外界来往甚少,在河水的冲刷下,寿溪河边所生枸杞裸露出根部,状如龙蛇,常年饮用这里枸杞水的人们都比较长寿,老人村由此得名。多年来位于岷江支流上的老人村,犹如世外桃源,从都江堰出发无论是沿江而上还是由青城前山翻山而来,都需要历经千难万险。老人村与黄龙祠隔河相望,名声在外,有志者不辞辛劳,王安石所谓: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里依然流传着姚平仲的故事,他厌倦了俗尘来做玉皇大帝的侍从,人们依据东坡文集里的记述,回忆前贤的胜迹,不畏险阻来此寻找神秘的桃花源。

  玉皇殿前殿右侧楹联:

  “带水环山此间有路通阊阖,

  晨钟暮鼓好赋采蘋献玉扃”。

  上联站在黄龙祠的视角来写,祠前有寿溪河流过,周围有群山环绕,山上灵芽吐芬,云雾缭绕,山下寿溪河蜿蜒流过。带水环山,仅四字就把周围环境烘托而出,阊阖,《淮南子地形训》八纮之外,乃有八极。西方曰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楚辞·离骚》王逸注云“阊阖,天门也”②,阊阖之门即天门。此地有路通向升天之门,符合道家所追求的升天成仙的愿望。

  中国敲钟打鼓的钟鼓文化历史悠久,敲钟打鼓是古代报时的主要方式,在道家钟鼓是重要等法器,既用于日常法式也用于道教礼乐。晨钟暮鼓文人来此常做诗赋是黄龙祠的日常所见。

  玉皇殿前殿左侧侧楹联:

  “鉴观不爽诚通帝座葆冲和,

  覆育无私位勰乾刚彰至德”。

  黄龙祠作为青城山十八景等最后一景,古时往返徒步翻山十分不便,水磨镇划归阿坝州管辖后,黄龙祠不作为青城山景区等一部分,今日虽然黄龙祠到都江堰市建有桥梁通有隧道,路况较好,但与青城山之间仍然山岭阻隔只有当地村民和驴友偶尔穿越等小径。可以黄龙祠名声在外,前来游览者众,鉴观不爽,即指来游览过后,感觉名不虚传。帝座,是星名,在武星座,以帝座为中枢,左有十一星、右有十一星,二者呈屏风状。诚心通达帝座中心,可以永葆真气、元气冲和。覆育无私指天地养育万物,位置相处和谐,乾刚指天道刚建,彰显崇高品德。

  此三幅对联不仅内容形容贴切,在上下句的字数、声韵、节奏、词性等各个方面都要达到充分的对称和谐。而且上联与下联,三联之间均互相呼应,通过引经据典,情景交融等文学手法体现出黄龙祠的悠久历史文化。

  (三)楹联的书法艺术特色

  李启明先生师从余定夫不仅文学造诣深厚,在好友著名画家董寿平等介绍下又向林山腴、谢无量等学者请益,在书法上也功力深厚。楹联所做行楷书,结体硬朗,气度逍散,笔势浑朴,董寿平曾言:与年俱老,浑朴之处,殊为可喜。结构上计白当黑,注重虚处空间,如道家太极图中黑白相生相承。书法取法上溯晋唐,所做有晋书气韵和唐书气象,整体气息久观不厌,观之既久韵味醇厚。

  三幅楹联刻在玉皇殿前六根石柱上,中间一幅楹联有落款,上款写黄龙祠玉皇殿落成住持杨明松陈明朴重建,下款丙子中秋都江堰李启明撰书,丙子年即一九九六年,李启明时年八十岁,所书行筆从容闲雅,通篇气象灿烂,绵劲悠长,达到了人书俱老等境界。李启明先生将道家哲学的领悟用于笔法的运用,书法等成就得益于书外功夫的参悟。

  四、黄龙祠楹联拓片工作等保护价值

  2014年底黄龙祠恢复重建工作,笔者得知此事后在14年底的寒冬把玉皇殿前楹联以制作拓片等形式进行了保护,因1996年玉皇殿落成时楹联直接刻在水泥石柱上,汶川地震后石柱倾裂,难以后期保护,2015年初笔者再至黄龙祠时,玉皇殿已经拆除完毕,建筑渣土也已清理干净。幸有拓片留存,待时机成熟借助拓片还可以把这些楹联复刻于黄龙祠内。因为这些楹联不仅从内容上彰显了黄龙祠悠久等历史和道教文化,而且从书法艺术上代表了本地审美高峰。

  这些拓片上文字遗迹在具有艺术价值等同时,更承载了黄龙祠的历史文化之魂,如果没有这些抢救性拓片及时保护,重建的黄龙祠只有外在的形,而失去了内在的文化灵魂。

  ★基金项目:本文系阿坝师范学院校级规划课题:“汶川黄龙祠碑刻书法研究与保护”,项目编号:ASB15-06;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汶川黄龙祠碑刻书法文化研究与保护》课题成果,课题编号17SB0010。

  注释:

  ①《东坡全集》卷三十二[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②(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一[M].离骚,上海:中华书局,1983:2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