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画吾自画自合古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8343
罗虹

  摘要:在近现代中国画艺术史上,齐白石是一位从传统走上革新且取得巨大成就的艺术家。他由民间走来,經过“变法”,又将富有生活气息的民间艺术融进文人画中,创作出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情趣作品,为文人画的创作平添了勃勃生机的广阔空间。本文旨在分析齐白石艺术创新的重要动因,对齐白石取得艺术成就的历程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齐白石艺术创新;湖湘文化;书画篆刻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0-0026-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0.018

  一、前言

  我国近代杰出的书画篆刻艺术家齐白石,从一个穷乡僻壤的牧童和木匠出身,经过数十年的刻苦自励,终于成长为誉满全球的艺术大师。他的书画篆刻艺术,传承历练,另僻蹊径,突破前人,自成一家,创造出诗书画印俱臻的艺术奇迹,书写了人生和艺术的双重传奇。齐白石的艺术灵光,不但照亮了中国的艺坛,也给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不可替代的光彩。画家毕加索曾对张大千说:“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道出了齐白石在世界画坛的地位。

  艺术贵在创新,齐白石的一生是在艺术上不断求变求新的一生。创新对于齐白石来说是他艺术成功的第一要素。突出表现在他的民间画与文人画的有机结合;传统艺术元素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意象与具象的有机结合;写意与工笔的有机结合;固有题材与新题材的有机结合;大雅与大俗的有机结合;乡愁与童趣的有机结合;诗书画印与他的大开合的思想有机结合等等。齐白石艺术为什么能不断创新开拓且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其动力是什么?

  二、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是齐白石艺术创新的重要动因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广大农民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贫穷困苦和压迫,有的自发地或组织起来进行斗争,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有的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进取,在事业上孜孜以求,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命运;还有一种是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神灵,忍受着贫穷和苦难。

  齐白石是属于第二种类型的乡下人,他生长在贫苦农民家庭,一遇天灾,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齐白石在《白石老人自述》中写道:“穷人家的孩子,能够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出头的,真是难若登天,我是穷窝子里长大的……一家人对付着活下去。”八岁时,齐白石读了不到一年的私塾,他十分喜爱读书,经常手不释卷,但家里缺少劳力做事,齐白石只好辍学,在家放牛砍柴。

  生活是艰难的,但磨炼了齐白石的意志,他更执着地追求一切美好的东西。齐白石十五岁时学粗木工,劳动强度大,收入少。为改变这一现状,他另拜师学做雕花工,并在实践中改变雕花刀法,丰富雕花图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变化和突破,深受乡亲们的赞赏。齐白石开始尝到了创新的甜头,慢慢形成了要立足社会,就必须不断进取的观念。这时的齐白石已不满足于做手艺的现状,在工余时如饥似渴地学习书画篆刻和诗文,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的艺人,实现由穷变富的愿望。经过多年的不懈的努力,终于走上了职业书画篆刻家的道路。

  齐白石的艺术创作和生活境遇并非一帆风顺,为了躲避家乡匪乱,五十七岁的齐白石只身来到北京,寄居寺庙,靠卖画刻印为生。但因其作品走的是八大冷逸一路,不为京人所喜,卖画生意寂寥,只得靠刻印艰难度日。为了生计,同时为了追求“超凡之趣”,年近六十的齐白石以“饿死京华,公等勿怜”的决心,付出了异乎常人的精力和代价,开始了变革和创新。他认真研究明清以来诸家文人画作的特质,取各家精华。如徐渭的恣肆,八大山人的简练,石涛的多变,金农的奇逸,赵之谦的冷艳,吴昌硕的宏浑,都能在齐白石的作品中得到体现。同时,齐白石将早年熟悉和掌握的民间绘画营养熔于一炉,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实现了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创新,成为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典范。

  三、湖湘文化的薰陶和影响,是齐白石艺术创新的根基

  湖湘文化是唐宋以来构建并得到延续的一种文化形态,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它保留着儒家经典,同时吸纳了佛道两家的宇宙哲学和思辨方法,结合湖湘本土文化传统和湖南人朴实勤奋、劲直勇悍、好胜尚气、不信邪恶的特质,促使湖湘文化演变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传承的地域文化。

  齐白石在外祖父那里读了近一年的私塾,熟读“三字经”、“千家诗”,开始了湖湘文化的启蒙教育。辍学后白天干活,晚上总要找些书读。后又拜师学艺,从好几位民间艺人和文人绅士那里受到湖湘文化的影响和薰陶。在此同时,他与同道好友组织了“龙山诗社”,参加“罗山诗社”,晤叙诗画,交流心得,研讨文化内涵。湖湘文化那种坚毅果敢,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深深注入青年时期齐白石的骨髓,成为他一生“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永不服输的独特秉性,造就了他意志上更坚强,事业上更专一的坚韧脾性。正如他自己主张的“要我行我道,下笔要有我法”。

  四、名师的指点和教诲,是齐白石艺术创新不可缺少的因素

  人生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天赋和勤奋以外,名师的指点和教诲弥足珍贵,特别是在人生的关键节点,有老师相知相助,便能坚定前行的方向和目标,不断攀登。

  齐白石在做雕花木匠时,遇到了乡绅胡沁园,他不仅教齐白石读书和绘画,还介绍自己的朋友教齐白石的诗文和画山水。并将珍藏的书画名作给齐白石观摩学习。

  在胡沁园的鼓励和提携下,齐白石迈出了艺术生涯决定性的一步,逐步完成了从木匠到民间画师再到文人画家的蜕变。齐白石和胡沁园的相遇,应该说是齐白石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齐白石曾在诗中写道:“村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碍事,自烧松火读唐诗。”

  清末湘潭出了一位有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王闿运,袁世凯曾慕名邀请他担任国史馆馆长。王闿运回乡后,齐白石经常带上他的作品请王闿运评阅,拜王为师,受到王闿运的赞赏和悉心传授,鼓励齐白石要扎实读书,打好根基。

  齐白石来到北京后,结识了著名书画家和书画教育家陈师曾,陈看了齐白石的画作后,勉励他“吾画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劝齐白石自创风格,不必求媚世俗。齐白石非常感动,十分认同,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衰年变法”,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实践,终得扫除凡胎,画风和艺术境界发生了质的飞跃,树立了鲜明的自我意识,创造出了大写意红花墨叶一派的艺术风格。实现了以今润古,又借古创新的理念,给人以清新、明朗、简练和生机勃勃之感。

  五、“五出五归”是齐白石艺术创新的重要契机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奉赠韦左承二十二韵》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人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五中又提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都在于强调读书、行路对丰富一个人的修养的重要性,而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有无建树的关键。

  读万卷书,一直是齐白石努力的目标。多少年来,他孜孜不倦,每日不辍,以增加自己的书本知识,诗文均形成了清新、质朴的风格。但行万里路他却从没有过。四十岁前,他的足迹都在家乡各地,为了生计,来来往往,每到一地,也不过稍稍停留,得到一点润笔的钱,就拿回去奉养双亲,抚育妻儿,齐白石也从未想到远游。这无论在眼界上,还是在学习上,都受时空的局限。

  1902年秋,齐白石收到在陕西做官的朋友夏午诒的来信,想请齐向石教他的夫人學画,并寄来了旅差费。不久,他又接到友人郭葆生西安来信,信中说:“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观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友人的来信,燃起了齐白石外出看看大千世界,领略大好河山的激情。从1902年至1908年,齐白石五出五游,宏伟秀丽的山川和历朝历代的名胜古迹碑刻墨宝,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他从大自然中和名胜古迹中寻求灵感与妙悟。在远游中他广交朋友,受到许多饱学之士和书画同僚的启发,拓宽了对生活对诗书画印的认识,胸襟和眼界愈加宏阔。由此,齐白石结束了民间艺人的时代,开启了他文人画家的艺术生涯。齐白石在自述中曾说道“:人家说我出几次远门,作画写字刻印章,都变了样啦,这确是我改变作风的一大枢纽。”

  六、乡恋乡愁,是齐白石艺术创新取之不尽的源泉

  齐白石长期生活在农村,他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了如指掌,对自已经历过的农村生活有着刻骨铭心的情感,对家乡的风光风物风情风俗怀着深深的眷恋。齐白石有这样一枚印文:“故里山花此时开也”,另一枚他常用的印章是:“中国长沙湘潭人也”,可见他对故乡深厚的感情。因此,他在书画领域和题材,多是取自故乡大自然中的风情风物。正如他自己所说:“为百花写照,为百鸟传神。”

  齐白石绘画的题材十分广泛,他一生共创作三百余种类的艺术题材和三万多幅画作,几乎没有一样不是人民群众所熟悉且喜爱的。古今中外,能画出这样多的农村风光风物和花鸟虫鱼的画家实属罕见。特别是齐白石独树一帜,大胆地将柴耙、粪箕、锄头,算盘、称杆、蓑衣、斗笠、扁担之类的农具和日常用品纳入他的绘画创作之中。他在《柴耙》画幅中题道:“余欲大翻陈案,将少小时所用过之器物一一画之”。过去作为“风雅”的画家,一般认为这些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俗物”,而齐白石毫无世俗的偏见,对于这些司空见惯的农村风物,始终以亲切的感情再现于笔底,赋予生动的艺术形象,变“俗物”为接地气的艺术精品,拓展了中国书画的广阔空间。充分体现齐白石在艺术探索上敢为人先,一往无前的宏大气魄与胆识。正如鲁迅先生曾说过:“要保住中国文化中残存的‘野性”。

  齐白石居住北京数十年,时刻梦魂牵绕家乡的一切,自始至终坚守田园秉性,这正是齐白石保持旺盛创造力的重要原因,是齐白石艺术创新的源泉,也是齐白石作品最具魅力的精华所在。齐白石诗书画印艺术是他的人生轨迹,是他前进道路上一个个里程碑,也是一首首发自他内心的生活咏叹的诗。成为继承传统而不拘于传统,勇于创新而又遵循艺术规律承前启后的大智大勇者,成为近现代以来对中国书画篆刻文化传统进行了革命性创新的艺术大师。

  参考文献:

  [1]齐白石.白石老人自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第1版.

  [2]齐白石.齐璜生平略自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第1版.

  [3]齐白石.白石自状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第3版.

  [4]白巍.草衣的胜利齐白石[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第1版.

  [5]齐白石著,朱天曙选编.齐白石论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3,第1版

  [6]蔡栋.湖湘文化访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6,第2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