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异同与融合展开了探讨,对民族唱法及美声唱法的起源与发展作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特点,并论述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民族唱法;美声唱法;起源发展;特点;融合
歌唱是人们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艺术行为,也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唱法类型。其中,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有着诸多的共同点,也存在很多的不同,各自都拥有鲜明的风格和特色,对两者的异同及是否能融合作相应的分析对我国音乐的发展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就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异同与融合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一、民族唱法起源与发展
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既不属于西方的“美声”体系,也不完全与中国的汉族传统声乐相同。不管是从观念、形态还是演唱风格以及文化内涵方面,其在世界乐坛都是具备自己的特点的。我国的民族唱法源远流长,先后经历了古歌舞、说唱、西区、民歌、“五四”的“学堂乐歌”、艺术歌曲、群众歌曲、新歌剧等阶段,是由传统民间艺术逐渐发展和演变过来的。中国声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音乐著作《乐记》:“梵音之气,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之动,故行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说明当时人们对于声乐起源的认知是为了表现情感,歌唱是为了充分表达情感的需要。最开始时音乐根本不需要任何乐器,当人们内心充满激情,气息与声带相互作用时,音乐就诞生了。鲁迅曾经描述过原始先民呼喊劳动号子时的场景,“夯呦夯呦”的抑扬顿挫之声让我们听到了最早的歌曲,这也表明早期的歌曲是与最早的诗歌、舞蹈相伴产生的。而同时中国声乐的发展受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追求字与声、情与意、艺与技的统一。
二、美声唱法起源与发展
西方的声乐起源则众说纷纭:模仿说、劳动说、表现说、巫术说、动物本能说、游戏产物说等等。历史上的欧洲曾经掀起一场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文艺复兴运动。所谓的“美声唱法”(Bel canto)翻译成中文为“优美的歌唱”,它产生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文艺复兴”时期。是以意大利语为语言基础形成的歌唱艺术,是意大利歌剧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不仅是一种发声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演唱风格。它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当时的西方音乐更多的是多声部教堂音乐,复调音乐,而卡拉梅塔会社的一批学者、诗人和音乐家则不这样认为,他们相信古希腊单音音乐比复调音乐更有表现力,更能打动人,于是他们在仿照古希腊梅索梅德颂歌的古调,为但丁的诗谱写单声部歌曲后,就开始尝试创作歌剧了。尽管这些音乐家们创作的这些初期的歌剧还很不成熟,但它的出现意味着复调音乐开始向主调音乐转变,为西方这种重要的音乐戏剧体裁开拓了道路。美声唱法后来相继传入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地,并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这些流派在汲取了意大利美声唱法精髓的基础之上,根据其演唱方法、技巧,在各国的土壤上慢慢成长了起来,并伴随着文化艺术的繁荣而不断的发展与兴盛。
三、美声唱法的特点
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这是美声异同于民族唱法的最主要特点。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从共鸣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美声唱法中,喉部打开度比民族唱法的要大,共鸣腔体也要调整的大些,歌唱时要稳定喉部,喉头位置要放得较低,咽喉部位要保持打开,软腭积极上抬,发音管尽量放宽拉长,声音是竖着的感觉。就共鸣方面来说,美声唱法将发声器官中的头腔、口腔、胸腔这3个腔体充分地调动起来,混合运用这3个共鸣腔体,把它们协调一致,形成整体的发声。这样做不仅可以使音量扩大,也可以让喉头的状态更松弛。美声唱法的发声的位置比较靠后,嘴的动作小,力度也比较小。就声音特点来说,声色优美、连贯、平稳、发声自如,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平滑匀净,像一条线似的,花腔装饰乐句流利灵活,所发出的声音不但音量宏大,而且音质丰满、圆润,富有穿透力。这种唱法本身有他自己特有的“味道”,特有的音响特色。美声唱法的咬字是根据意大利语的语言构成特点来发音的。他的发音比较简单,不存在归韵的问题。发声时音节响亮清楚,有音节重音,便于歌唱,有利于共鸣,声音容易打开,能够形成歌唱所需要的空间。所以美声唱法的声音圆润柔和,母音讲究“圆”,嘴巴呈圆形,听起来比较舒展优美。美声唱法的一般歌者都能唱到两个八度,尤其是花腔女高音和一些歌唱家都能唱到两个半八度,甚至能达到3个八度。美声学派的音色优美、音质统一的奥秘是科学的运用声带的振动频率。用意识和母音变化及咽部管状的调节,有利的控制声带频率的振动机能,并充分发挥声带优美的音色及音质上下统一,这对声乐发声有很大的用处。美声学派的歌唱气息是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目前世界上无论是唱歌还是唱戏运用气息中一种最科学的呼吸法。美声学派科学的运用人体的共鸣腔体,充分的使用人体的胸腔共鸣、喉咽腔共鸣、口咽腔共鸣、鼻咽腔共鸣、口腔共鸣、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美声学派的咬字是在牙关和嘴角上,不是在嘴皮上;而母音的变化是在声带上,形成在咽腔里。这是一个独特的咬字法。美声唱法由于要求在歌唱时,无论强弱音都要唱在气息的流动上和声带上,所以,音量转弱时不是空虚无力,气流保持集中,横隔膜肌肉群强有力的控制,声带变薄变小,而更明显听到一个具有很强穿透力的声音。
四、民族唱法的特点
民族唱法,由于汉语发音规则,为了让字咬得更清楚,要求念字的字头、字腹、字尾,都要唱完全,字头要唱准确,不能变形或省略,否则听者就会听不出字意,在演唱时,字腹的声音要唱出来,字尾一定要归到声音的韵上,这样的字才能唱饱满。还有要注意语气上的强弱对比,虚实对比,要有平、扬、拐、降的4声发音规则。民族唱法中还要注意五音四呼十三辙。五音即声母在口腔内有5个不同发音部位,将这21个声母分为5种类型:唇、舌、齿、牙、喉。四呼即依照不同的韵母口腔有不同的状态,開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合口呼。十三辙,是根据汉语在歌唱时歌词需押韵的要求,将相同或近似的韵母视为同韵,分为十三韵,辙是韵的通俗称谓,故又称十三辙。中国的文字在世界上都是很复杂的文字。另外,作为一个国土面积很大的国家,我国的不同的地域间也有着不同的语言环境。各地都有各地的方言,有时需要用方言母语来演唱,依据各民族语言的发音特点和习惯来咬字。
五、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共鸣技术及歌唱共鸣效果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民族唱法偏爱靠前明亮的声音效果,而美声唱法则更为偏爱略带掩盖色彩的柔和饱满的嗓音效果。民族声乐在技术上强调局部共鸣的应用,常使不同的局部共鸣形成鲜明的对比,美声唱法则注重整体混合共鸣的应用,强调把局部共鸣柔和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民族唱法偏重于吐字与共鸣的结合,美声唱法则注重呼吸、发声与共鸣的结合……促成了两者在共鸣控制和操作方式方面的不同技术方法和操作准则。但二者对共鸣在歌唱中的意义、作用的认识却完全是一致的。另外在共鸣位置、共鸣焦点、共鸣作用下的嗓音音量等诸方面,双方的观点也比较接近。尽管美声唱法和民族传统唱法有时讲法不一样,实际上要求基本一致,在具体运用时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情况,吸收各自的优点和长处,灵活应用,融会贯通,做到洋为中用、古今为用,既能保持各种不同风格,又有了好的演唱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歌唱效果。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之间尽管存在一些差别,但在很大方面两者都是一致的。
六、结语
综上所述,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无论从语言方面,还是从发声与演唱风格方面,都有其所长,随着音乐国际化的交流发展以及人的情感多元化及其审美观念的不断改变,不管何种唱法都在发生变化,应该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借鉴,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郭佳.基于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对比分析[J].音乐大观,2014(11).
[2]张沛芳.浅析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异同[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02).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