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非遗”乐种:宜昌丝竹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艺生活·下旬刊 热度: 16566
刘洋洋

  摘 ? 要:在湖北宜昌地带,宜昌丝竹是一个年代久远而独具格调的民间乐种,具备久远的历史与浓厚的文化底蕴。本文重点论述宜昌丝竹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宜昌丝竹的音乐特色与形态以及宜昌丝竹音乐的发展与保护现状,并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昌丝竹的生存现状的田野调查,对其在传承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活态传承与保护的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宜昌丝竹;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32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3-0130-03

  一、宜昌丝竹概述

   宜昌丝竹,湖北民间器乐分类中唯宜昌独有的,以"丝竹"为主奏乐器演奏曲牌,并与打击乐合成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器乐艺术品种。2006 年 5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艺人黄太柏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历经七代乐人传承至今已有两百余年,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龙泉地区,并以鸦鹊岭为中心,辐射毗邻的枝江、枝城、当阳等县市,现拥有60几个乐班,700余人,常见曲目有《水龙吟》、《戏球》、《小起堂》、《小开门》、《客丧》等。主奏乐器为丝弦和竹管,以五声音阶的旋律占主导地位,有个别曲牌出现偏音,多作为过渡音在旋律中一带而过,也有个别曲牌出现"徵"音徵降的现象,有"一曲生五曲、五曲生七调"的曲牌派生法。所用乐器有二胡、琴琴、月琴、竹笛、竹萧,大堂边鼓、花鼓、恒锣、马锣、小锣等。其曲调优美,表现细腻,加上打击乐轻敲细打,往往给人以典雅、清新之感,曲牌、小调与本地民歌交融形成特有的风格,长期演奏于婚丧嫁娶和民间民俗活动之中。

  二、宜昌丝竹传承与现状分析

  (一) 宜昌丝竹传承方式调查

   1.家族代际传承

   宜昌丝竹的传统传承方式长期以家族代际传承为主,家族成员之间的纵向代际传承是宜昌丝竹的重要传承途径。

   (1)直系亲属传承: 指长辈传给晚辈的直接血缘传承关系,例如:杨吉臣是杨树柏的父亲,也是杨树柏的师傅,而杨树柏是杨龙洲的父亲,也是杨龙洲的师傅,这是典型的“父传子,子传孙”的家族传承模式。

   (2)旁系亲属传承:在血缘关系传承中,除了直系亲属传承以外的旁系亲属如:兄弟、姐妹、伯父叔父、伯母婶母等之间的血缘传承关系。

   2.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是宜昌丝竹目前主要的传承方式之一。宜昌丝竹传承到今天,已经是第七代了,宜昌丝竹龙舟民间艺术团的骨干成员,既有第五代传人,也有第六代和第七代传人,每个职业艺人都带有徒弟,艺术团团长杨龙州先生开办了宜昌丝竹传习所,面向社会广纳徒弟,培训吹、拉、弹、打等宜昌丝竹技艺,目的传承和发扬宜昌丝竹民族文化。

   3.地缘传承

   地缘传承是指传承人的技艺和特长源于他所生活的特定地域,受到当地传统文化氛围和周围民间艺人的耳濡目染而在无形中自然地获得传承。例如:杨龙洲老人很早以前就被命名为市级文化中心户,到了农闲或者晚上,乡邻们都聚集到他家里听他们表演丝竹乐,都要来学一学宜昌丝竹,因此杨龙洲家就成了民间音乐的俱乐部,他们夫妻二人也都十分乐意地教他们,长此以往宜昌丝竹传播到了大多数的家庭中。

   4.学校传承

   近年来,为了加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步伐,在宜昌市、夷陵区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学校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编订了教学计划和校本教材,组织优秀的民间艺人深入学校亲自授课,让“宜昌丝竹”走进课堂,开展各种民间艺术比赛展演与活动,为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宜昌丝竹现状分析

   1.宜昌丝竹的困境

   (1)资金条件短缺

   在市场经济大的环境下,宜昌丝竹的群众基础慢慢变的薄弱,资金短缺是阻碍宜昌丝竹音乐往前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部门为宜昌丝竹乐注入资金有限, 社会赞助投资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宜昌丝竹乐班的日常生计,班子运转面临诸多困难,宜昌丝竹乐的社会传承也就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2)生存空间萎缩

   如今随着流行音乐的迅速发展,宜昌丝竹缺乏社会的关注,导致宜昌丝竹的传承岌岌可危。据宜昌丝竹省级传承人杨龙洲师傅介绍,他曾经免费带过几十个学徒,在学习过程中因为种种因素,大部分学徒都不了了之,主要是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接触宜昌丝竹的机会都很少。宜昌丝竹最主要用于红白喜事,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流行音乐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到婚庆之中,宜昌丝竹的社会功能正逐渐弱化。

   (3)社会关注的缺乏

   宜昌丝竹面临今天的生存等一系列危机,与人们对它的关注,挖掘、传播是有极大关系的,例如新闻媒介报道的一些电声乐队要比传统民俗多,而很少有人去关注宜昌丝竹类似的民俗音乐文化。其实,真正属于我们土生土长的民俗文化却得不到我们自己的重视,所以只有唤起了后者真切热爱宜昌丝竹的心,才能不断地传承下去以至于让更多的人知道它。宜昌丝竹产生于宫廷音乐,现如今需要保持韵味的创新使宜昌丝竹重现光辉,以此来得到关注度,以至于让宜昌丝竹的发展源远流长。

   2.宜昌丝竹现有保护举措

   宜昌丝竹列入“非遗”至今,在国家、地方各级管理部门与社会的扶持下,其抢救保护性工作初见端倪,具体举措列举如下:

   (1)将宜昌丝竹融入学校课堂

   最近几年,宜昌政府和文化教育部门为了保护传统的宜昌丝竹文化的传承,开展了以“宜昌丝竹进校园”为主题的活动,但也就只在少数几个中小学开展,新一代的宜昌丝竹的传承队伍的形成还需些许时日。宜昌丝竹弱若能成为高等院校课堂的一部分,则能让那些对宜昌丝竹有着浓厚兴趣的年轻一代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2)加大生活补贴,让丝竹传承稳定发展

   经我们调查发现,大部分宜昌丝竹演奏传播的艺人都是一些年长的农民,这几年来邀请宜昌丝竹艺人乐班参加婚丧嫁娶、佳节民俗活动的人也不断减少,从而导致艺人的收入微薄且不稳定,再加上政府给予的资金补助有限,大多丝竹艺人迫于生活压力,不再专注于对丝竹乐的传播发展,宜昌丝竹艺人乐班也随即越来越少。为了适当解决这种境况,建议当地政府利用财政拨款,适当建立宜昌丝竹专项保护基金并提出专门的保护发展决策,增强对丝竹艺人的生活资金补贴力度。

   (3)将宜昌丝竹与生态景区融合

  宜昌独特的风景名胜地区所具有的秀美风景、民俗文化是吸引游客们为之前往的一个重要因素。若能把宜昌丝竹带入风景名胜地区,使众多游客们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宜昌丝竹乐的浓厚艺术文化魅力,不仅能给旅游景区项目增光添彩,提高当地景区的自然人文魅力,而且能够进一步进行宜昌丝竹的传播发展与保护。

   (4)请专家出谋划策促进宜昌丝竹发展

  宜昌丝竹作为一门艺术种类并未能被广大群众所熟悉知晓,处于传播力不广、影响力不大的困境,建议当地政府和文化宣传单位结合三峡国际旅游节、“中国文化遗产日”等这些大型的文娱活动,邀请全国知名的音乐艺术家、民俗专家和新闻网络媒体前来参加,开办宜昌丝竹音乐成果交流会、保护传承研讨会以及相应的演出比赛、音乐艺术节等活动,请专家给宜昌丝竹的传承发展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新闻传媒在全国范围内提高宣传力度,面向全国人民展示宜昌丝竹的独特风采。

   3.宜昌丝竹“活态”传承与保护策略:

   通过对宜昌丝竹生存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其传承与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必须联合政府、民间、演出团体、学校、研究机构等建立宜昌丝竹“活态”传承与保护运行机制,具体举措如下:

   (1)完善专家指导和民间采风制度

   省级传承人杨龙洲将宜昌丝竹的乐谱引入宜昌丝竹传承基地-梅林小学的课堂,在教学、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总会出现音响不协和、宜昌丝竹独特韵味的丢失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是配器、乐队编制、演奏技术及乐器性能等问题,由于艺人们的音乐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与狭隘性,这些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成为困扰艺人进行有效传承的瓶颈,急需精通专业理论且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们答疑解惑。其次,完善民间采风制度,专家组团实地考察,搜集整理第一手音乐资料,并进行相关学术交流。

   (2)重视对传承人的扶持及资料的抢救工作

   传承人维系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衰”,首先对于年事已高的传承人且具有重要价值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及时抢救性措施,如:派出专人进行笔录、录音、拍照等手段进行整理存档。政府部门加大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组织专家对传承人的成就和传承工作进行学术性、专业性的分析和总结;对其优秀成果举办展演、展览和展示。其次是推广继承人的群体化。由于各种原因宜昌丝竹在传承方面具有主观性、非公开性和狭隘性,如口诀、秘技、秘谱还存在传里不传外的情况从而制约了宜昌丝竹的传播与发展,相关部门要做好对传承人思想引导工作,建立完善的奖励措施,鼓励传承人深入社会群众表演展示绝活绝技。

   (3)加强完善教育普及制度

   笔者对宜昌丝竹的传承基地—梅林小学进行深入调研,该校近几年来对宜昌丝竹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走访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诸多问题,如将宜昌丝竹民间艺人请进小学课堂,一方面使学生能够有机会直接接触到宜昌丝竹艺术,另一方面,由于民间艺人在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能力不足,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如何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应该制定完善的教学规章管理制度,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4)依托高校促进宜昌丝竹的发展

   地方高校应肩负起宜昌丝竹传承保护、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责任,应当打破单一文本式,学院式的学术模式,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为宜昌丝竹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优质服务。例如:在高校建立宜昌丝竹科学研究基地;建立专业的宜昌丝竹演出团体,将宜昌丝竹引入大学课堂,在地方高校开办宜昌丝竹的特色课程、特色专业适时培养优秀的宜昌丝竹的创作、演奏与传承人才。

   (5)以数字化保护为核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站的建设

   由于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生命性”和“活态性”,不像其他那些文化是静止的。因此,对它的记录存档不能只是文字记录,更要采用录音、录像等方面进行收集整理,以此进行全面和视听结合的立体记录。一方面,利用现有的信息(数码拍摄,二位、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网络数据库)对宜昌丝竹进行分类,制作与储存,建立图、文、声、像的数据库,并配有强大的搜索功能,将各类资料进行学术分类并登记入账,完成资料的数字化保护并存档;另一方面,定期在文化站或学校等场所进行宜昌丝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供人们阅读,文化站还可以邀请宜昌丝竹艺人展示他们的技艺、绝活等。

  三、结语

  本文首先对宜昌丝竹的历史渊源、艺术风格、重要价值等方面进行概括性论述;结合笔者进行的一系列田野调查,总结出宜昌丝竹的传承方式,例如:家族代际传承、师徒传承、地缘传承与学校传承等;并对宜昌丝竹生存状况与传承保护现状进行了重点分析并提出宜昌丝竹的继承与保护策略:完善专家指导和民间采风制度;重视对传承人的扶持及资料的抢救工;加强完善教育普及制度;依托高校促进宜昌丝竹的发展;以数字化保护为核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站的建设。

  ★基金项目:1,2015年度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青年项目《巴楚民间音乐调查研究—以“非遗”乐种宜昌丝竹为例》(编号:2015KF22);

  2,2016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非遗”乐种宜昌丝竹“活态”传承社会运行机制研究》(编号:16Q060).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江南丝竹[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2]田翠华.宜昌丝竹传承现状与保护研究[M].长沙:中南民族大学出版,2013.

  [3]蔡际洲,熊谷平.宜昌丝竹的艺术特点[M].北京:中国音乐出版社,1993.

  [4]伍国栋.江南丝竹乐队编制的历史继承与创新拓展[J].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04).

  [5]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6]江帆.生态民俗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7]冯弈.湖北民歌的保护、传承策略研究[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2009.

  [8]陈伟.民间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以广西三江酮族自治县为例[J].贵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院报出版,2008(03).

  [9]伊晓华.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也谈非遗物质文化的保护[J].东南文化出版,2006(0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