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蒙台梭利教学法是在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下形成的教育模式,我国各个学前教育中对这一方法进行了应用,充分证实了这是一种十分优秀的幼儿教学模式,该方法严格遵守了因材施教原则。本文对蒙台梭利儿童音乐课程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该方法的实践应用,促进了儿童健康,对儿童的想象力进行了充分激发,促进了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女教育学家。在她的教育观点中,认为每个人都有着一定的生命潜在力,儿童在生长、发展过程中,就是这种内在生命力按照生物学的规律现象的,生命的冲动可以有儿童自发的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中最注重的就是对活动的强调。在蒙氏教育中,该模式体现出的音乐现象非常有利于儿童后期的培养。①例如蒙氏教育中的秩序性、专注力、想象力和自信心。由此可见接受蒙氏教育的幼儿,对其后期的音乐学习更加有力,并且对其优势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一、蒙氏教育在儿童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每一个儿童在来到世界上时都伴随着听觉、味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其中听觉器官的发育是最早的,而听觉器官和音乐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对儿童的音乐听觉的感官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蒙氏环境中的幼儿园中,学校会在吃饭、上厕所、下课、游戏等行为中播放一段音乐。时间长了儿童心中会对这些信号进行熟悉,在听到不同的音乐声响起时会指导该做什么事情。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采取蒙氏幼儿管理的校园中,看到所有的小朋友在音乐声中拍着队有序的沿着地面上的画慢慢的行走,这叫做走线运动,这是每天儿童来幼儿园做的第一件事情。在音乐突然暂停后,孩子们立即会变得慌张,本来走的十分整齐,在音乐停止后不调就乱了,发生出线、推搡以及张牙舞爪等情况。
二、利用蒙氏教育教会幼儿在游戏中唱歌
蒙氏教育在针对儿童的唱歌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歌曲对于儿童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将节奏、曲谱把握准确,同时还要将歌词唱清楚,理解歌词的含义。游戏互动可以帮助幼儿在听听唱唱、说说动动、玩玩闹闹中增强自身的节奏感,培养儿童对唱歌的兴趣,提高唱歌的技能,还能对儿童的协调运动能力产生有效的促进,逐渐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实现儿童从唱歌活动中获得乐趣,保持愉悦的情绪,提高儿童的听觉、视觉、思维创造能力。对此在音乐教育中,可以充分游戏活动法,实现每个孩子在游戏活动中的参与,在整个游戏中将歌曲的歌词、曲调进行贯穿。例如在教授《坐火车》这首歌中,可以先让儿童做出开火车的动作,完成开火车的游戏活动。具体的做法是:把一个个小凳子按照火车的样子一节节排列,让每一个学生都坐上来当一名小火车司机,一边带领学生做游戏一般尝试示范的唱这首歌:“小板凳,摆整齐,小朋友们坐上去……”,学生们都十分高兴的做游戏,并且嘴里还发出呜呜声。接着再次做这个游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当火车司机,一边教一边做游戏。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还会高度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到下课了学生还沉浸在学习的快乐愉悦气氛中。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唱歌,不仅可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实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遵守,还能培养儿童的集体荣誉感。
三、借助蒙氏教育方法养培养学生的良好律动
律动是音乐教学中一项对灵活性要求较高的内容,不但能促进儿童肢体的良好发育,还能对儿童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进行培养,充分发展儿童的表现力。儿童的耐力一般较差,在音乐学习中容易表现出疲劳和烦躁情绪。依据蒙台梭利教育观点中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活动观念,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保证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实现充分律动掌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玩耍机会,保证学生的身心愉悦。教师在教授儿童学习骑马的律动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在教室内自由的跑几圈,蹦几下,同时配上儿童喜欢的欢快活泼的伴奏音乐,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喜欢和兴起,接着在要求学生有节奏的跑动,有节奏的的蹦跳,并且要按照逆时针的方向。在初步的规律性的跑跳环节中,可以让节奏感比较好的同学带领着节奏感比较差的同学,随后学生会向教师发问:“老师,马儿是怎样跑的?”对学生的日常积累进行启发,鼓励他们积极大胆的进行想象和创造。
四、结语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独特性在于,该方法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认知特征实现了充分研究,在遵守和了解儿童的敏感性上,实现了对儿童潜能的激发,保证了儿童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实现儿童独立自信、专注创造等品质和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儿童在音乐学习中重要能力。②在蒙氏早教中可以对幼儿的多种心理和生理的良好品质实现培养,希望家长可以对这一教育方式完全接受,使得更多的幼儿从这一教学方法中获益,将儿童被压抑了长期的情感释放出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潜在灵性。
注释:
①习玥.谈“蒙台梭利”早教对幼儿音乐培养的影响[J].音乐时空,2014(07):166-166.
②刘文婷.蒙台梭利活动教育法在智障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初步尝试[J].辅导员下旬刊:教学研究,2013(Z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