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时间:2023/11/9 作者: 儿童文学选刊 热度: 22057
李纲

  前几天我清理自己的书柜,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封面已经发黄的笔记本,打开一看,居然是自己小学时的周记本!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写周记或写日记的习惯?我建议大家还是写写。就算懒得写日记,起码每星期写一篇周记。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写作能力,记忆生活点滴,而且,多年以后看看自己童年干过什么事,还真是挺有意思呢。

  比如说吧,有一次我的历史考试没有及格,老师让我把试卷拿回家给家长签字。不用说,我被爸爸妈妈骂了一顿。然后,我满腹委屈地在周记里写了这么一段话:“历史考的全部是我出生之前发生的事,考不好能怪我么?”

  我可真是要被当年的自己给气哭了。考试成绩一塌糊涂,居然还好意思强词夺理。历史可不就是发生在我们出生之前的事情么,可是,这绝不是我们不好好学习历史的理由。正因为历史记录了我们的祖先过往的种种事迹,所以,它能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指导我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而且,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古老国度,好好地学习中国历史,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

  一旦说到中国的历史,有一本书就不得不提了,那就是汉代历史学家司馬迁的代表作《史记》。

  《史记》是一本什么书呢?这样给大家解释吧。从汉代开始,每一个朝代都会编写一本权威的史书,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从最早的《史记》到最晚的《明史》,这样权威的史书一共有二十四部,统称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是中国最重要的历史书籍。《史记》不仅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而且为后面的二十三部史书提供了光辉的榜样。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中国有史以来写得最好的一部历史书。千万不要以为只有明星和歌手有粉丝,一本好书同样会有很多的粉丝。大文豪鲁迅先生就是《史记》的忠实粉丝之一。他对《史记》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十个字的评价可真是字字珠玑,精辟入理。读懂了这十个字,我们也就真正理解了《史记》的价值。

  先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司马迁是一位大文豪、大学者,不过,他可不是整天足不出户、守在书斋里的读书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格言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从二十岁那年开始,司马迁就开始频繁地在华夏各地游历,他的足迹遍及了陕西、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四川、云南等多个省份,几乎走遍了汉代中国所有的疆域。古时候没有飞机,没有高铁,连汽车都没有,运气好能租个马车,运气差一点,只能租一辆慢腾腾的驴车,甚至只能步行,旅途的艰辛可想而知。

  旅途是艰苦的,但收获也是巨大的。通过多年的游历,司马迁亲眼目睹了大量的历史遗迹,还从民间搜集了很多关于古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对华夏各地的风土人情有了切身的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为司马迁有了丰富的游历和实地调查经验,他写出的历史故事自然就比那些只会守在书斋里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的历史学家写出的史书更真实,更富有情感。我也非常喜欢《明史》。这本书可是在康熙和雍正两代帝王的亲自督办下,由当时最顶尖的一百多名优秀史学家集体编撰的。《明史》行文非常典雅,史料也很丰富,但和《史记》相比,就是缺少了一份令人信服的真实感和一份打动人心的感染力。一分付出一分收获,这个道理放到哪里都不会错的。

  更重要的是,司马迁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总是以追求真实为目标。中国古代向来有“为尊者讳”的传统。简单地说,就是对于身份高贵的人,只能说好话,不能说坏话。司马迁可不管这一套。对于一个历史人物,不管他的身份多么高贵,别人对他的评价有多高,司马迁总能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该夸奖就夸奖,该批评就批评。举个例子吧,司马迁是汉代的历史学家,而秦王朝又是被汉王朝消灭掉的,所以,汉代对秦王朝采取的是全盘否定的态度。但司马迁却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中国各地诸侯混战的局面,而且,他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沿用司马迁这个观点。当然,对于秦始皇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滥用刑罚视人命为草芥、焚书坑儒破坏传统文化等劣迹,他也丝毫没有掩饰。

  既然司马迁是汉代人,那么,他应该不敢说汉王朝历代君王的坏话吧。毕竟伴君如伴虎,得罪了皇帝老儿,搞不好小命都难保。可司马迁偏偏不信邪,非要在老虎屁股上摸一把不可。例如在讲述汉代的开国君王刘邦的事迹时,他就一点也没有给刘邦留面子。当初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时,曾经在彭城(今天的江苏省徐州市)展开一场大战。结果,刘邦的军队溃不成军。一看苗头不对,刘邦丢下自己的将士,驾着马车撒丫子就跑。更无耻的是,为了减轻马车的负重,他居然将同车的儿子和女儿推下了马车。虎毒都不食子啊,刘邦居然无视自己孩子的生命,简直就是禽兽不如。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所以呢,他对汉武帝还算是笔下留情。不过,在记录汉武帝的父亲,也就是汉景帝的传记时,司马迁可是一点情面都不讲。要说汉景帝刘启,那可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好皇帝,他努力发展经济,减轻民众赋税,让利于民,造就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要是在中国历史上选个十佳帝王,绝对少不了他的位置。

  汉景帝的功绩,司马迁当然是大加歌颂。不过,他也没忘了记录下汉景帝干的一件大蠢事。原来,在汉代建国时,汉高祖刘邦将自己的儿子们和一些功臣分封为藩王。这些藩王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军队,实际上就是各自小王国里的土皇帝。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藩王的势力越来越大,已经威胁到了中央皇权的统治。于是,汉景帝决定强行收回当初分封给藩王的土地,剥夺他们的权力。不过,他严重低估了这些藩王的势力和胆量,引发了七个藩王的联合反叛,史称“七王之乱”。虽然最后汉景帝在一代名将周亚夫的帮助下镇压了叛乱,但无数百姓在这场战争中家破人亡,国民经济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七王之乱”是汉景帝不愿被提及的一段“黑历史”,而司马迁呢,却把它详详细细地写在了《史记》里。

  说汉武帝父亲的坏话,这可不是摸老虎屁股了,简直就是在老虎嘴边拔胡子。汉武帝当然是勃然大怒。在看过自己父亲的传记后,他愤怒地将《史记》扔到司马迁面前,命令他重写。司马迁表面上答应了汉武帝的要求,回家后却一个字都没改。好在汉武帝还算开明,一看司马迁是这么个倔脾气,也就不再强求他修改《史记》了。

  但是,《史记》也是中国最后一部敢于直接批评当朝统治者的史书了。

  更难得的是,《史记》不仅是一部值得信赖的历史著作,还是一本非常好看的文学名著,说它是“无韵之离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最华美的诗篇之一。鲁迅将《史记》和《离骚》相提并论,这可不是一般的褒奖啊。

  司马迁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总能把故事讲得跌宕起伏、悬念丛生。他在《史记》里记载了春秋时期的晋国发生过的一桩惨案。正直的晋国大臣赵盾受到奸臣屠岸贾的陷害,全家人都被杀害,仅仅留下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被忠臣程婴和公孙杵臼保护了起来。屠岸贾得知此事之后,四处搜查这个婴儿。

  屠岸贾的党羽遍布全国,要想在他眼皮底下藏一个婴儿,真的是比登天还难。就在我们为这个孩子的命运担忧时,故事突然出现了一个反转。当初曾经信誓旦旦声称宁愿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这个婴儿的程婴背叛了自己的誓言,向屠岸贾泄露了自己和公孙杵臼藏匿婴儿的地方。当屠岸贾带兵杀到的时候,公孙杵臼抱着婴儿大骂程婴,说他是个背信弃义的小人。最后,公孙杵臼和他怀中的婴儿都被残忍地杀害了。

  读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和公孙杵臼一样,认为程婴是一个卑鄙的小人。但直到这时,司马迁才告诉我们事情的真相,让故事再次发生了反转。原来,在告密之前,程婴也有一个刚刚出生的儿子,而且他已经偷偷地将两个孩子调了包。他牺牲自己的儿子,就是为了蒙蔽屠岸贾,保全忠良之后。

  程婴保住了这个婴儿的性命,把他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来抚养。至于这个婴儿长大之后能不能为自己的家族报仇雪恨,大家不妨自己去读一读《史记》,寻找一下答案吧。

  司马迁不仅能将故事讲得一波三折,而且,在文章细节的处理上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司马迁是这么写的: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淮阴有个年轻的屠夫欺侮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只是个胆小鬼。”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是敢杀死我,就拿剑刺我;如果不敢,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很认真地看了看他,然后弯下腰,趴在地上,从他的两腿之间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在这段描写中,“孰视之”(很认真地看)是点睛之笔。通过这三个字,我们能看出韩信此时的无所畏惧和他做事谨慎、善于权衡利弊的特点。如果缺少这三个字,韩信就真成胆小鬼了。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读到这段文字时忍不住赞叹:“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难以容忍的事情。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被无缘无故侮辱时也不愤怒,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有着高远的志向。)这个评价的确是说到点子上了。

  也许你会问,《史记》是用古汉语写成的,小学生读者能看懂吗?我觉得,大致可以看懂,但要想准确地理解,的确比较困难。所以,大家如果想阅读《史记》,最好是挑选一个文白对照的版本。这样,我们既能领略《史记》原文的风采,遇到看不懂的地方,还能求助于白话文翻译。这个建议不仅适用于《史记》,也适用于所有的古代经典书籍。

  名句精选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代之智也。

  版本推荐

  《史记》(国学经典丛书·名家注评本),长江文艺出版社。(适合小学及初中读者)

  《史记今注》(套装全4册),凤凰出版社。(适合高中以上读者)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