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数字时代背景下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新生行业——工艺美术摄影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与设计·理论 热度: 31846
叶頔,商箫怡

  (1.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 300350;2.天津商业大学 宝德学院,天津 300384)

  工艺美术是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传承不息的造物文化,承载了华夏文明、日常生产与生活的经验和人们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融会了民族文化的智慧,也以有形的文化艺术创造,维系和哺育着一代代炎黄子孙,装点着人们的生活之美。

  随着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工艺美术不仅表现为“形而下”的器物形态,也是“形而上”的道的载体,从历史长河发展中延传下来的壁画、编织、累丝、雕刻、掐丝珐琅等传统手工艺向着数字时代工艺美术设计迈进,并衍生出新的设计方式。

一、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

工艺美术作品,作为一份可传承的文化有型资产,它反映着中华文明在历史发展、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与文化的生产水平;作为精神文化瑰宝,它的视觉艺术形象,即外观、颜色、造型、装饰性,又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广义的来概括工艺美术作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生活日常实用类,即经过装饰加工的生活日常实用品,如一些家具木雕、泥塑制品、陶瓷制品等;二是观赏陈设类,即用于欣赏的陈设品,如一些翡翠、玉石制品、珠宝制品、装饰绘画等。

  我国工艺美术制品的起源较早,如新石器时代创作的彩陶,商代前已发展到刻纹白陶,战国秦汉时期有瓦当和漆器,唐代有丝织品和唐三彩,宋代有陶瓷,两宋时期瓷器的发展空前繁荣,并根据不同产地形成五大名窑六大瓷系,有名的瓷窑所出产的瓷器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乃至世界各地。明代有简洁古朴的木器,清代有富丽华贵的景泰蓝,形象地展现了中国5000年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一系列经典之作的形成,因历史的发展、地理特点、经济条件、技艺提升、文化信仰和审美观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风格特点。

  2019年9月30日,一部由陈凯歌担任总导演,众多实力派明星出演的《我和我的祖国》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搬上银幕,电影的第一篇就是《前夜》,描写林治远同志(黄渤饰)如何设计了升五星红旗的旗杆,为保障开国大典当天升旗仪式顺利进行,大典前夕他力缆狂澜争分夺秒,精益求精,确保立国大事“万无一失”的故事,观影后笔者始终记忆犹新,因为随着天安门广场设计改造工程的启动,同时象征着国家标志性的旗帜、徽章等一系列设计,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标志着新中国政府的视觉形象开始确立。同时,在周恩来、郭沫若等倡导下的“建国瓷”的研制,也标志着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新政府时期的恢复和发展。工艺美术行业最高学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作为我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所国办设计类专业院校,于1956年11月在京宣布成立。

二、数字时代工艺美术的定义

在田自秉教授的《工艺美术和美学》文中他这样写道:“工艺一词,在50年代曾不准确地译成为手工艺,因而多年来给人们形成一种不准确的概念,认为工艺美术就是手工艺,甚至就只是特种工艺;认为越是加工精细,就越具有工艺美术的特色。这是一种误解。”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家,工艺美术教育家庞薰琹认为:“一切事业的方向都不能离开人民的需要,脱离人民需要的就不成为方向,工艺美术也不例外。”

  如果从词义上理解,工艺是指生产加工的过程,利用某种工具对各类材料根据不同材质的特点,进行加工后制作出产品的方法,我们称作工艺,但姑且只能形容是操作经验或者技术能力。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泛指在一定平面或空间上进行艺术创作,是具有可视性的艺术。前后两者缺一不可,工艺和美术只有互相结合,词义才具有美的成分。综上所述,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背景,与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新生行业的出现等关键点,笔者对工艺美术一词的粗浅理解,工艺美术不单指仅以纯手工形式在有型物质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所创作出的产品,工艺美术应包含当今视觉艺术设计,这种美化加工,不限于指手工加工产品,也包括运用现代艺术创作技术所产生的作品,包含数码摄影、电脑设计、影音制作等各类创作作品。

  1998年“工艺美术”专业在教育部颁布的学科目录中被改称为“艺术设计”专业,至此,“工艺美术”一词最终实质性地退出了中国高等设计教育的学术领域。

三、数字时代工艺美术设计与数码摄影的关联

伴随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已加快迈进了数字互联网时代,这就要求在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既要传承要发展,更要推陈出新。既要传承并发扬传统工艺美术精华,还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当今大众的审美观,创新艺术理念、发展新的艺术创作形式,而数码摄影技术无疑被列入创新艺术形式的首列。

(一)摄影为工艺美术作品创作提供素材与底稿

传统意义上的工艺美术作品创作,创作之初需要打底稿,设计者一般以素描的方式将设计理念转化为设计底稿。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底稿设计方式被数码摄影技术完美取代,如将人物、景物、静物等题材的摄影作品直接作为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设计底稿,直接应用于浮雕、绒绣、挂毯等工艺美术作品的制作中。以绒锈作品为例,海派绒绣艺术家高婉玉,她的彩色绒绣作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即源自孙中山先生的一幅黑白照片,经过创新并敷色绣成作品,被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

  实践证明,将绒锈工艺创作与摄影技术相结合,不仅是艺术的单纯转换更是艺术的升华。

  2015年,教育部决定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博物馆在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建立,并作为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同期活动的一部分,向公众开放。博物馆整体面积1200平方米,展示自2008年技能大赛设立以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成果。笔者所拍摄的多幅摄影作品有幸被该馆收藏,并亲历参与设计该馆于开馆日首次展览的《输出中国标准》版块,多幅摄影作品作为设计素材底稿被采用。同时为纪念该馆开馆,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官网上制作了全国技能大赛在线博物馆(网址:http://www.nvsc.com.cn/museum/),将2015年开馆之作永久展示收藏。(图1、图2)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无论是从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制作,还是当今平面、展览设计的艺术创作,通过摄影技术都可以为两者提供素材或者作为原创底稿,摄影与工艺美术完美结合,即可称“工艺美术摄影”的表现形式,两者的结合对于今后工艺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无疑会锦上添花。

  

  >图1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线博物馆

  

  >图2 输出中国标准版块部分设计展板

(二)工艺美术摄影为工艺美术作品锦上添花

拍摄工艺美术作品时,要求拍摄者需熟练掌握拍摄技巧外,还需掌握灯光布局、影调调配等技能,在拍摄工艺美术作品前,摄影师应了解并掌握该作品的主题、材质、颜色、外型大小等作品信息,并根据上述信息及时调整灯光、影调、搭配物等布局,才有可能完美体现出工艺美术品的艺术价值。例如在拍摄玉器雕刻作品时,可利用灯光布局体现出玉器的光泽与透明度,但需注意拍摄过程中需掌握好光圈、曝光度与白平衡设置、明暗关系等,才能够体现出雕刻的精细之处,摆设上可选择木质古架与植物相搭配,拍摄上多采用暗调摄影技法(图3),方可体现出玉器的雅致与高贵,并使其具有独有的复古韵味。

  纵观工艺美术和摄影艺术均为视觉艺术,但是在拍摄工艺美术作品时绝非视觉艺术上的单纯转换,需两者相结合,要求拍摄者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要求“忠于原作并高于原作”,摄影艺术能使一件工艺品变得更令人赏心悦目。

  

  >图3 和田玉籽料,孙有庚作品《观音》

(三)工艺美术摄影为工艺美术事业添砖加瓦

笔者有幸亲身参与到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评审专项工作中,为我市申报的8位天津籍参评选手,根据不同作者的设计特点,以及作品的种类、题材、用料材质等,分别为各位参评选手量身设计并拍摄全国评审所需要的参评作品影像材料。后经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评审,上报后其中本市有4位选手借助笔者设计拍摄的工艺美术作品影像评审材料,荣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笔者认为,工艺美术摄影的出现,是随着我国工艺美术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形成的。作为一名工艺美术摄影师要具备工艺美术的综合艺术素养,对各类工艺美术品的发展历史、设计特点、地区差异文化、民族信仰等有一定的研究与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创作设计,以为工艺美术行业在扩大宣传与推广、促进创新能力、总结与传承等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为繁荣工艺美术事业添砖加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