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风水文化在闽南红砖厝中的运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与设计·理论 热度: 21474
巩晓昕

  (北京服装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北京 100029)

引言

自古至今,风水在人类的建筑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协调着人类居住环境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风水不仅仅是人们追求幸福、祈福辟邪、实现家族兴旺的精神信仰,同时也是反映当地人文情趣和审美的重要体现。闽南地区自古以来十分注重风水,当地居民将“精神”转化为“物”,物质化的状态直接体现于民居建造和装饰当中。

一、探析闽南地区风水文化的形成

风水理论大致分为两个流派:一种是形势派,以江西派为代表,着眼于山川兴胜和建筑外部自然环境的选择,即注重外势自然环境;另一种是理气派,以福建派为代表,注重于建筑方位朝向和布局,即讲究内格,着眼于人工环境。据记载,闽派堪舆的祖师爷黄妙应所著的《博山篇》应是福建历史上最早的相关著作。闽地的风水文化融合了当地文化和信仰逐渐自成一派,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并迅速在民间传播,因此风水术在闽南传统民居上使用普遍。

  自从秦汉以来,中原地区的堪舆文化随着中原移民传入到福建地区,对于福建当地的居住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风水文化与闽越本土的“巫文化”相结合,并包含当地的人文风俗、思想信念,形成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风水信仰。除此以外闽南地处偏远,地势险峻,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故当地的居民不仅具有开拓冒险的精神,而且试图祈求一切神秘的自然力量来护佑自己,进行祈福辟邪也是当地风水文化盛行的原因之一。福建风水文化的发展和兴盛与理学有关,理学的代表人物则是朱熹。虽然闽南民间的风水信仰在朱熹之前就已经产生,但是经过泉州府学的事件之后,朱熹的相关风水学说和理论被当地人所拥护甚至是影响到了全国。随后,闽南的理学家陈淳(朱子门人)到明、清时代的蔡清、李光地,都讲论堪舆、笃信风水。朱子学融合佛、道、释的同时,也被佛教道教所接受,加速了风水文化在当地的传播。在当地,通过风水先生给人占卜解签传播风水信仰,更多的百姓则会通过灵签和实用通书获得风水常识,这是因为邀请风水先生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撑。风水通过世俗化和平民化能够潜移默化迎合当地百姓对于美好愿望的向往和崇敬。

二、闽南红砖厝中所运用的风水文化

《黄帝宅经》中提到:“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是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在传统的观念里,风水对家族的兴旺和后代的延续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闽派的风水文化对于闽南红砖厝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大到村落、建筑选址,小到建筑布局、装饰甚至是家具以及物体的摆放,都有一套属于当地的标准。

(一)建筑选址和朝向中运用的风水文化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负阴抱阳在建筑中是指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当地居民会遵循这样的文化修建住宅。建筑群落位于东南沿海,常年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加上当地的地形地势,房屋的朝向并不是坐北朝南,一般是坐东北朝西南,为“艮山坤向兼丑未”方位,但是具体位置和朝向会根据风水先生的意思来建造和修缮。不仅营造了最佳的符合居住的环境条件,并且采光、透风也因此俱佳。其隐藏在背后的科学含义就是背靠山势抵挡冬季来自北方的寒流,夏季可以充分接受东南风,调节室内的气候进行物理降温。另外,居住地选择往往是一些地势平坦和靠近水源的地方,例如盆地、平原以及海滨等地区。又因闽南红砖厝的建筑群落主要集中漳州平原、泉州平原等冲积平原,不仅生活便利,更便于聚“气”以气养人。这样优越的条件完全符合“山水聚合,藏风得水”村落、建筑选址的基本要求。

(二)风水文化在平面布局和建筑功能中的运用

三间张双落厝是闽南红砖厝最基本的形式,这与中原传统的合院式建筑形制基本相似,由顶落和下落并以天井为中心组合而成。闽南人在建造红砖厝的时候,往往把祖祠和神龛放在顶落正厅中最佳的风水吉地,闽南有“左祖右神”的习俗:左为宗祠,右为神龛,神明的地位要高于祖先,通过祭拜祖先和祭祀神灵祈求家族兴旺。因此红砖厝建造时,风水师首先要考虑宗祠和神龛的位置。在空间布局上,红砖厝中的顶落是整个建筑最重要的空间,被称为“龙脉”,因风水认为龙脉周围应有屏蔽护卫,所以位于主厝两侧的左右护厝被称为“护龙”,因此风水文化贯穿于整个红砖厝。传统的观点认为,天井是藏蓄之所,是财禄的象征。所以要求天井方正端平,以养生气,体现阴阳交合之美。天井,从建筑功能的角度上来看,具有通风、采光的作用,下雨时,四周的屋檐将雨水汇集到天井之中,形成“四水归堂”,为居民提供与自然共处的开放空间;从风水角度上来说,看作是“养气”,具有聚集财富的意思。汇合之后的水不能够笔直地向外排水意味着财富外流,水流应该从天井下方暗藏的排水沟由内而外,由小而大排出,不可穿房,暗渠要设置成之字、玄字走向,符合“吉气曲走,煞气直走”的说法,若直泄而去,则钱财难聚。

  闽南红砖厝的室内特点是“光厅暗屋”:中轴线上的天井、厅堂属阳具有采光、通风和排水的功能;中轴线两侧的房屋光线暗淡,入口隐蔽属阴为养阴安身的场所。这样的住宅布局符合了风水文化中的阴阳相生观,以更适合人类居住。

  另外,闽南人非常注重财富的积累,传统的观点认为房屋过于通透会漏财,闽南人大门入口一般不会设置影壁,因此在建造房屋时会通过各种装饰和构架适当地进行遮挡,以防止财气的外露。大埕是建于红砖厝前的外部活动空间,不仅仅是为了保护院落的隐私,从风水角度上讲考虑大埕对红砖厝大门口产生遮挡以便能够起到财富的聚集作用。甚至有的红砖厝会在埕内挖一口“风水塘”,起到聚气的作用。总之,当地居民根据风水文化对古厝进行改造以达到更加适合人类居住的目的。

(三)建筑装饰和图案纹样体现的风水文化

燕尾脊和马鞍脊作为闽南红砖厝典型的屋脊形式,其本身就有许多内在的含义。当时的闽越地区身处中原南方,南方属火,图腾为朱雀,因此当地的建筑色彩和属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定义。小到日常器皿大到建筑装饰都喜欢用朱雀等鸟类的纹样,经过不断的演变最终成为极具特征的图案纹样。闽南人在住宅上喜欢用燕尾脊代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受到等级制度的影响,只有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才能使用燕尾脊作为装饰,而普通百姓只能用马鞍脊。由于天高皇帝远,当地的百姓便开始纷纷效仿,不仅是因为燕尾具有吉祥如意的说法,其“燕尾归脊”还意味着儿女去往哪里最终要回到家乡,蕴含着海外华人华侨归国认祖认宗的含义。普通百姓一般用云纹来装饰燕尾脊;而地位权势高或者有钱人家会用一些神兽来装饰以起到镇宅、祈福辟邪的作用。这样繁琐的建筑装饰不仅具有防止建筑本体受到风雨侵蚀的实际功能,并且可利用燕尾脊的尖端放电作为避雷针使用。马鞍脊常常用于普通百姓的住宅或者是建筑的护厝,马鞍脊的五种形式与五行相对:“金形圆、木形直、水形曲、火形锐、土形方”可以解释为:圆形的马鞍脊属金;木形是将圆角变为五个平直的边;弯曲的弧形像波浪一样属水;由几个锐角组合形成“火型”的马鞍脊属火;呈方形的马鞍脊对应土。在同组建筑群里,往往使用两组相生的山墙,五行学说中相生为吉。

  闽南地区自古至今有着最大的港口之一,海上贸易十分发达,当地居民因此十分重视风向;另一方面,沿海季风时间长,常常会受到风的侵蚀容易形成风灾,因此当地居民喜欢将风狮爷这种“厌胜物”放置于屋脊或者瓦片之上,能够起到镇宅辟邪、祈祥求福的作用,甚至大一些的风狮爷会放置于村口用来保护整个村落不受风灾的影响。泉州的堪舆家认为,“甲卯风为风水之大忌”。风狮爷成为闽南人的保护神,风狮同泉州“风师”同音,而风师是泉州当地对于风神的敬称,因此用石头风师来镇风止煞。

  中国传统建筑纹饰多以曲线条呈现,印证的是风水学中“曲则生吉”的文化,如繁杂缠绕的草木纹样、肖形的动物纹样,以及十分常见的S形、8形。红砖厝中的山墙图案大多使用了8象形“吉”,是通过太极图形演变而来的,具有吉祥如意的含义。闽南红砖厝中大到屋脊、墙面、门窗,小到雀替、悬鱼甚至是大门叩首,其装饰用以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宗教图案抑或是人文风俗、故事记叙等,都体现了纹样的复杂性,一方面展现当地的人文情趣,另一方面就是为了祈福,图一个寓意美好。

(四)风水文化对建筑色彩的影响

闽南人民喜红色,一方面当地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认为红色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是最尊贵的颜色,只有帝王宫殿和寺庙才能使用。由于闽南的边陲性导致了天高皇帝远,所以当地居民大兴建造红色的房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在五行之中属火,火属赤,闽南地区认为红色象征喜气并且具有驱魔辟邪的作用。因此,红砖厝的建筑色彩能够与周围环境真正融合为一体,不仅仅与当地文化信仰有关,同时也受到当地建筑材料的影响。

三、“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对闽南红砖厝的影响

“风水中没有‘生态’‘环境保护’这些词,但通过对风水理论的研究后,发现在去掉封建迷信的外衣后,风水的实质内容就是为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求人类能动地选择、保护和改善环境。”因此,风水文化其背后隐藏的是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天井是人与自然产生沟通最直接的建筑空间,新鲜的空气能够通过天井送达室内并用来调节室内的气候,配合充足的光照以养生气,对人的身体是极好的。另外,红砖厝利用屋脊和瓦当将雨水汇集流入到天井并将雨水储存在大缸之中,不仅具有消防的作用,还能用来降温和浇灌花草以达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多余的雨水通过天井里的暗渠重新回归自然。

  从建筑选址上来说,闽南红砖厝在建造的时候要集合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目的是为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能够顺应自然,营造符合人类居住的环境,这才是风水文化的真谛。当地居民能够利用充足的阳光和水源进行养殖种植和灌溉并运用先天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来满足生活需求。同时当地居民的生态意识极为强烈,会通过种植大量的树木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自己的居住环境真正地融入到自然达到“天人合一”。

  红砖厝在建筑材料上的选择同样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符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生态观:红砖的制作材料取自于稻田中的泥土制作成砖坯,然后再入窑焙烧,当地有名的烟炙砖中的黑色花纹就是在烧制过程中产生。闽南当地盛产灰白色花岗岩,建筑中的底座、柱子、墙体以及窗户等使用的就是这种花岗岩。由于当地多雨的天气,使用花岗岩会很大程度上减少雨水对于房屋的冲蚀,增加建筑的使用寿命。杉木是福建地区产量最大的树木,生长速度较快并且易于加工,因此居民还利用杉木制作大量精致的木雕和木构件。木材便于回收利用进行再加工,这体现了使用木材的生态性。当地的建筑材料均取之于自然,真正的将住宅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四、结语

风水信仰对于当地居民来说不仅仅是祈福辟邪、求取平安的心灵慰藉,其背后的文化隐藏着其科学内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注的则是建筑与环境之间的整体关系。通过浅析风水在闽南红砖厝中的应用,了解先人的智慧是怎样将风水与实际功能相结合并体现在建筑中。我们要辩证地对待风水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将风水文化中符合人本思想的观念与现代建筑相结合以设计营造出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