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引言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这场被称作历史节点的国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和生活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灾难之中,较为敏感的,本就处在竞争激烈、优胜劣汰阶段的民宿业被迫按下暂停键,原本高营收的春节黄金期变成行业“寒冬”,行业整体受到重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影响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但目前有关对新冠疫情影响的研究,多针对于整体旅游业,相对较少的针对于民宿业的研究也多基于旅游管理等学科视角开展,对此本文将主要从民宿建筑设计及运营两个层面探讨提升民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路径及策略。一、乡村民宿防疫设计研究的意义
(一)满足疫情后消费者偏好及需求
据有关学者调查研究指出,受访消费者疫情后出游更倾向于选择入住星级酒店,而与近两年游客对民宿需求增加以及民宿数量爆发式增长相比,疫情后游客对于民宿的选择率有所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疫情之后消费者在出行选择时更加关注卫生安全,而相较于标准化的传统酒店,缺乏相关行业标准、乱象丛生的民宿,其卫生、安全等问题一直为人所诟病,这无疑增加了疫情后消费者对于民宿的顾虑,影响了其消费信心。针对疫情下提高民宿抗风险能力的举措应软硬兼施,一方面应做到,完善产品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加强运营管理能力等软实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应改善硬件经营条件,而建筑作为承载民宿中各类人员各种行为的物质载体、民宿最大最基本的硬件设施,在成本控制的基础上,于民宿设计阶段融入防疫的相关思考,可大幅提升民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减少消费者对于民宿卫生安全问题的顾虑,加速民宿业疫情后的恢复。(二)契合民宿未来演进方向
民宿业的乱象存在已久,疫情只是将其拖入困境的导火索,加速了行业洗牌。未来的民宿将会继续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演进,更有竞争力、自救能力更高、生存能力更强的将是以高品质、个性化、体验性等核心竞争力为发展导向的民宿。毫无疑问,民宿的防疫设计本身可以使民宿更加安全、卫生,进而提升民宿品质。而除此之外,民宿的防疫设计思考与民宿设计中关于提升体验性、个性等民宿核心竞争力的思考并不冲突,反而相辅相成。融合了防疫设计思考的民宿设计成果通常可在“平”“疫”两种状态时发挥不同的效用。比如为不同客房设计不同的通达路径,“疫”时可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平”时则可增加民宿的体验性。
(三)保障民宿非常时期的角色转变
在这场突如其来,全国人民共同应试的疫情大考之中,有不少民宿业者纷纷献出爱心,投身于抗疫事业。用自家民宿为医护人员免费提供住宿,为自身所在的设施匮乏的乡村地区充当临时隔离观察点,为来不及回家被迫滞留的旅客提供容身之处等。民宿业者的善举令我们感动,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非常时期民宿建筑转换为应急设施的角色转变。如同体育馆、酒店等可平疫结合,非常时期满足非常需求的建筑一样,数量庞大的民宿也可以成为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一股力量。如何在成本可控的基础上,为疫情期间住在民宿中的人们,提供更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在可活动空间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容纳居住者更多的行为,使其减缓焦虑紧张情绪等,将是民宿建筑设计层面值得思考的问题。二、乡村民宿防疫设计策略
(一)民宿建筑设计层面
1.客房空间弹性设计此次疫情中,人们被迫进入“居家模式”,多数人都切实感受到个体活动范围的缩小以及住宅空间功能的局限,而对于疫情期间被迫滞留在民宿中或接受隔离观察,承受更大心理压力的旅客,这种感受则更是被放大。因此,在进行民宿的防疫设计时,如何提升客房功能的复合性以尽可能包容旅客更多的行为需求,进而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归属感,缓解其内心的紧张焦虑,也是值得思考的一点。对此,设计师在设计或改造民宿时,可适时进行一些“弹性设计”,以提高多数由民居改造,规模普遍较小的民宿,其内部各功能空间的灵活性和复合性。这种“弹性设计”并非只在疫情这类偶发事件中发挥一时之用,同时也是让民宿内部客房等功能空间更具人性化,体验性,包容旅客更多种行为的途径之一。提升空间的灵活性可以从平面空间设计,竖向空间设计,室内外空间连通等角度入手,从平面角度来说,相较于改动平面分隔结构,民宿更适宜采用可变家具,利用使用时间、功能需求的周期性变化来实现空间的灵活变换。例如,采用折叠床,轮动式或功能复合型家具等。旅客在非睡眠需求时,可将床翻折进壁柜中,或将其切换成沙发等其他形式,大大增加客房空间可活动面积,容纳健身,游戏等其他行为。亦可利用轮动式置物架或柜子,暂时进行空间分割,创造临时私密空间,进行阅读或办公。除“疫”时为滞留旅客提供更灵活的空间外,“平”时也可在某种房型紧张时,临时将其他房型进行变换,例如可在大床间或标准间加设翻折式可隐床,在家庭房或多人间满时,临时变换房型满足旅客需求,增加民宿收益。从竖向空间角度切入,则可向高度索要面积来提升空间功能的复合性,比如可将屋顶适当抬高,将室内纵向空间进行重新分隔等。也可尽量设置室外平台,利用室内外连通来加大空间可活动范围。
2.各类流线避免交叉
避免人员接触是防疫的重要措施,对于民宿来说,除疫情阶段禁止人员聚集,分时开放各类公共空间等管理手段外,在建筑设计层面则是应进行合理明确的功能分区以及流线安排,在保证服务质量和人员间一定交流的基础上,尽量避免主、客、后勤之间的流线交叉、干扰及客客间的接触。比如,设计师可以采用主客生活区域分层布局、毗邻布局、利用公共性空间链接布局等方式来严格划分功能分区,采用分设出入口、竖向划分流线、主客流线先合后分、后勤区单设出入口等方式来规划民宿内部流线,“疫”时可避免各类人员接触,“平”时可保证主客各区域的私密性和安全性,提高住宿品质。而在避免客客间接触方面,可利用外挂楼梯等方式对不同位置的客房分设不同的通达路径,“疫”时可减少公共走廊,楼电梯间的空间威胁,“平”时可步移景异,实现交通空间与外部景观的结合,为不同客房的旅客带来不同的路径体验。
3.卫生间性能提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指出新型冠状病毒存在经由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的风险。2020年3月12日,钟南山院士在向欧洲呼吸协会介绍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和经验时,提到钻石公主号上近20%乘客感染了新冠肺炎,其原因可能是通过管道或淋浴器传播所致。由此可见,卫生间的安全卫生问题足以引起重视,尤其是对于民宿这种人员混杂的住宿设施。对此,民宿卫生间性能可从下文三个方面进行提升。
首先是布局方面,为防止湿热环境及坐便、淋浴器等潜在的细菌传播风险和交叉感染威胁,建议民宿卫生间尽量采用干湿分离的布局方式,将洗漱、淋浴、便溺空间完全分离,兼顾健康安全,舒适度及使用效率。
其次是排水系统方面,排水系统臭气中所含的气态污染物大多属于“三致”污染物,所含的细菌、病毒等非气态污染物也会威胁居民的身体健康。而排水系统又主要是“隐蔽”工程,往往是工程中最易省成本、省材料的部分。对于从业者大多为防范意识不强的乡村居民,施工工艺较粗糙,更追求低造价的多数乡村民宿,其排水系统的卫生安全问题更不容忽视。对此,设计师可以在民宿方案设计阶段纳入对排水系统等各类设备的考量,与相关专业人士配合,精确定位洁具类型、管线走向、坡度、管线位置、以及接口(管道之间的接口、管道与建筑面层的接口),避免民宿主人自行安装出错或是因设计阶段缺乏考虑,日后使用效果不佳而二次装修导致的排水系统安装不当等问题,同时也避免了设备管线对建筑空间资源的占用,影响空间氛围。
最后是热水系统方面,新冠病毒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而气溶胶传播则是集中生活热水系统传播细菌、病毒(如军团菌、分枝杆菌)的典型方式。热水系统不合理的设计及运维,不但会加大能耗,浪费资源,同时也将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如热水温热度过高,易引起烫伤,增加热损失并加快设备和管道结构的腐蚀。温度过低,则易滋生军团菌等有害细菌,并更利于新冠病毒的存活。因此在民宿热水系统设计时,应尽量保证热水循环效果,优先选用机械循环方式,保证干管、立管和支管全循环,避免出现死水区、滞水区,保证系统温度及末端出水温度。尽量采用优质管材及不易产生水雾的花洒。定期检测热水水质,加强对建筑热水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可增设灭菌装置,如银离子、紫外光催化二氧化钛和二氧化氯。
4.增强室内自然通风
此次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有关专家呼吁人们要经常开窗通风。自然通风作为一种被动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降低疾病感染风险,提高室内环境舒适度。此外,民宿大多是由乡村民居改造而来,民宿业者为改善原民居建筑通风差等性能问题,满足当代人对旅游住宿舒适性的要求,则需在民居改造中置入空调等各种现代设备。随着民宿数量的不断增加,现代设备带来的间接污染也在影响着乡村民宿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不利于民宿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民宿设计中,如何优化建筑自然通风,以营造更加健康的住宿环境并降低能耗,同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因不同地区的季风变化特性不同,故自然通风必须经过设计,而不是碰巧发生,这种设计首先应发生在建筑形体和空间的形态层面,其次是外墙面门窗洞口的设计。对于新建民宿,可在充分调研基地周边环境,项目所在地的气候及风向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建筑朝向,形体及利用置入庭院、中庭、底层架空、适当布置绿化、开敞的半室外空间和封闭的室内空间相结合等空间形态设计手法等来引导并促进空气的流动,其次可以通过合理的门窗洞口位置、尺寸、开启方式以及屋顶通风的设计来进一步利用自然风效能,为改善民宿内部空气质量和热环境提供无偿动力。
而对于由民居或其他建筑改造而来的民宿,应在合理保留建筑原貌,不影响原建筑场所精神及与区域环境肌理融合的基础上,对旧建筑进行适当的自然通风优化改造。可从整体平面布局入手,除以功能导向改造室内空间格局外,同时应尽可能兼顾民宿室内自然通风。对于公共性空间,可适当减少室内隔墙,改用家具、隔断等来分割空间,利于形成畅通的室内风路,也增加了民宿内公共性空间的灵活性。对于客房等私密性较强的空间,可适当改变窗口位置、高度、进出风口间距、增大窗面积、选用导风效果更好的窗(如平开窗、上悬窗)、设置挡风板等。对于湿热地区等气候适宜地区,可适当增加民宿建筑虚体空间的面积,例如将交通空间等部分公共空间设计为半开敞空间,利用虚体空间增加实体空间与自然界面的接触,更便于实体空间利用自然风。此外还可利用屋顶的设计来改善室内通风,比如设置屋顶天窗,或将屋顶适当抬高,屋面与墙体之间设置带状长窗等。因自然通风具有不稳定性,当其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复合通风方式。为防止不同房间空气掺混导致的病毒传播,民宿每个房间应具备独立的新风送风和过滤系统,并在疫情期间加大新风通风换气量。对于既无可开启外窗,又无机械新风、排风的房间疫情期间应停止使用。
(二)民宿运营层面
1.依托乡村生态资源,打磨相关民宿产品回溯疫情之本源,是人类对自然的无知及缺乏敬畏。因此,人们尤其是儿童应接受更多的自然教育。此外,据有关学者调查研究显示,疫情的发生促使人们越发关注身心健康、自然生态,疫情后消费者对于民宿类型的选择更倾向于自然、康养类民宿。对此,乡村民宿业者应敏锐抓住疫情后消费者的旅游需求,转“危”为“机”,充分利用民宿业态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依托乡村的自然生态宝藏及大量的农用地,加强对自然教育、康体养生、家庭亲子等相关产品的创新和打磨。
2.利用民宿公共空间,策划防疫知识普及活动
此次新冠疫情肆虐,医疗条件差、资源短缺的乡村虽没有成为重灾区,但其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却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乡村社区普遍缺乏对公共卫生事件等灾害的相关知识和应对措施的宣传教育,加上乡村居民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较弱,易使村民的行为因信息的传播而改变甚至“失控”,为乡村的防疫带来挑战。而民宿作为新兴业态,相较于传统住宿业,其独特性之一即是它可以一定程度上重建乡村的公共性,改善乡村邻里关系。针对这一点,民宿业者可利用自家公共空间举办一些防疫、防灾知识科普活动,邀请客人和当地居民参与,用轻松的方式达到宣传教育目的,同时也增进了客人与乡村居民的互动交流,使其对乡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体验与了解。而这样投身防疫事业的爱心举动,也有助于民宿提升关注度,赢得消费者的好感与认同,有利于民宿品牌形象的提升。
3.利用自家或同村耕地,为住客供应可靠食物
随疫情的爆发,食品安全问题被再次放大。民宿作为接待大量游客的经营场所,其供应安全食品的重要性自不言而喻。乡村民宿所处的地理环境为其食品供应的安全性提供了天然优势,一方面乡村民宿业者可以主动分享或以商品的形式为住客提供自家饲养的家畜家禽、种植的农作物等绿色生态食品,缩短食品供应链。另一方面,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独特性本身也是更利于民宿特色化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4.污水排放及处理
如前文所述,新冠病毒存在经由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的风险。由于地域及经济等原因,对比于城镇,乡村污水处理一直是我国水环境领域较薄弱的环节。而近年来随着民宿数量的爆发式增长,村内污水排放量也快速增加,给本就薄弱的乡村污水处理系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使其多超负荷运转。又加之生活垃圾堵塞,季节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乡村污水收集管道易出现破裂损坏等情况,进而增加了污水污染环境带来的病毒粪口传播风险。对此,有关政府部门除加强对民宿污水排放的监管力度,和对民宿主人的宣传教育外,疫情期间还应加强对村内污水处理设施的养护,尽量避免污水外渗,污染环境,威胁村民健康。对于疫情期间充当村镇临时隔离观察点及疫情后复工复产的民宿,应做到不随意泼洒生活污水,不用未经处理的污水浇洒土地,生活污水消毒后再排放等。
三、结语
民宿防疫设计具有如下意义:一是民宿建筑的防疫设计可为疫情期间在民宿中住宿的人员提供更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进而保障民宿临时充当应急设施的角色转变。二是可大幅提升民宿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应对能力,减少消费者对于民宿卫生安全的顾虑,提振消费信心,进而加快疫情后民宿业的恢复。三是融合了防疫设计思考的民宿设计成果通常可在“平”“疫”两种状态时发挥不同的效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乡村民宿的防疫设计策略,建筑设计层面的论述包括:客房空间的弹性设计;各类流线避免交叉;卫生间性能提升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通风等。运营层面的论述包括:依托乡村生态资源,打磨相关民宿产品;利用民宿公共空间,策划防疫知识普及活动;利用自家或同村耕地,为住客供应可靠食物;以及民宿污水的排放处理等。■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