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 仁爱学院,天津 301636)
前言
海绵城市是指充分应用城市里的“海绵体”,让城市拥有海绵般充满“弹性”的水管理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使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得到缓解,确保城市净水、蓄水、吸水、渗水能力提升。当遇到降雨天气,城市绿地、透水路面铺装等绿色基础设施则就地或就近将雨水进行汇集,促其得到充分收集,并经自然与人工净化处理,遇到干旱缺水的季节则把续存的水进行释放,进行充分利用。海绵城市能使雨水回收利用率大大提升,实现城市水循环调节,并且能预防水资源受到污染,海绵城市体系建构的价值可见一斑,该体系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补充与完善,把江、湖、河、池等自然水系和下沉式广场、蓄水池、雨水花园等人工建设设施相结合,使城市排水用水需求得到满足,因此致力于海绵城市理念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相关应用的研究很有必要。一、海绵城市背景下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原则
(一)规划引导原则
相关部门在居住区建设前,则做好对应规划工作,后期根据规划内容来推进建设落实,如此当建设期间遇到任何问题,均能够依照规划及时进行解决,城市所有居住区在规划或建设时,均需把海绵城市与雨水系统给予建构,确保城市在遇到洪涝旱灾时可经自己的系统进行充足弹性维持,而这也就离不开严谨合理的规划,来确保建设工作在实施期间得到井然有序的实施,还可确保海绵城市计划可顺利贯彻执行。(二)和谐共赢原则
生态景观和海绵城市理念彼此依存,居住区的景观设计需对原有生态景观排水系统给予充分保持,更好地依靠自然进行排水、蓄水与用水,从而使居住区景观原始性得到保持,减少建设施工工序,提高建设施工效率。不过,要使居住区景观观赏性得到维持,相关单位在进行居住区规划时可适当增设一些具有观赏性的园林景观,使居住区变得更加赏心悦目,以达到共赢之效,这对居住区居民而言更有益。(三)安全使用原则
进行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时不仅要充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同时需注重居住区居民安全保障;居住区景观设计不可一味追求观赏性而不考虑景观质量,因此施工期间需严格把控每个环节,施工结束应多次测试景观安全性,在确保满足安全性能要求后可将绿化景观投入到使用中。(四)因地制宜原则
居民居住区景观规划不可照搬照用其他地区的景观设计理念,需结合本地区独特的水文地质特征、自然地理条件、降水规律、水资源情况、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等要求来开展景观规划,促使其可与海绵城市规划标准相符,实现透水铺装、植草沟等设施的合理布局。(五)统筹建设原则
居住区规划设计结束后,建设施工方面务必要根据规划要求开展,让居住区景观建设与海绵城市标准相符,在后续使用中实现排水、蓄水能力的提升。建设海绵城市时,需统一规划、统筹建设,让各项设施建设以及整个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彼此结合,同时开始,同时结束,确保海绵城市所有建设环节均得到落实,这在城市发展中意义重大。二、居住区景观海绵设施设计
(一)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为雨水径流管控系统里的组成部分之一,雨水花园设计能使暴雨洪峰得到延缓,使径流量下降,并且还可作为景观用水补给,取得良好的景观收益。雨水花园的组成主要包括覆盖层、蓄水层、人工填料层、种植土层以及砾石层等,组成的功能存在差异。有研究显示,雨水花园对暴雨径流的削减率可高达99%,并且具备稳定的雨水渗入效果。(二)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与周围路面或硬化路面相比,通常低过5~25cm;下沉式绿地和普通绿地一样,均能直接渗透区域中的雨水,且可实现不透水路面雨水径流收集,或经路缘石缺口部位雨水同样可朝下沉式绿地引流,通常把溢流口设置于下沉式绿地中,一旦发生暴雨部分雨水则能渗进地下,部分多余雨水则经溢流口排至市政雨水管网中。并且,下沉绿地还可进行地下水资源补充,为地面植物景观进行水源贮存,便于干旱时节能用水进行植物灌溉,实现水资源的节省,使空气湿度得到维持,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确保周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为居民打造宜居生活环境。(三)植草沟
植草沟为植被种植的景观性地表沟架中的一种,主要是经重力流完成雨水收集—传输—净化从而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过程。植草沟是刚开始降水时进行雨水径流控制的一种方式。在降雨强度不及30mm时,植草沟在总径流量、洪峰流量削减时作用明显,不过如果降雨量过多,植草沟发挥的价值则明显下降。不过和其他雨洪设施相比,植草沟表层仅属于一层不厚的草皮,成本造价不高,方便管理,景观价值较高。(四)透水铺装
为使居民居住建筑安全性与稳固性得到维持,施工单位在进行居住区建设时均会进行水泥路打造,这对雨水渗透不利,并且会破坏居住区原有的生态环境。故而在进行住宅小区设计时,设计单位需在广场或步行路面进行透水砖铺设,该透水砖颜色需清新明朗,如此可使居住区给人一种焕然一新之感,使居住区自然透水能力提高,也使居住区安全性得到保障。在对居住区道路进行透水装置铺设时,需选择透水性强的沥青或混凝土,并且在附近铺上植草砖,这样就算下很大的雨,路面也不会有太多积水。此外,让雨水经统一渠道向地下渗透,使雨水对道路的冲刷得到缓解,确保道路稳固性。(五)绿地竖向设计
雨水花园因其可把雨水进行收集与净化在我国各大省市居住区建设中均得到了大力应用。雨水花园实质即通过下沉式绿地设计来实现雨水净化与收集。居住区的下凹绿地、屋顶花园、广场、单路两侧绿带与停车场均适宜应用雨水花园设计方式。设计思路即依靠生态环境里的植被实现雨水拦截,依靠原生态土壤进行雨水净化、过滤,更好地进行雨水收集,使雨水得到有效储存,确保其需要时可得到有效利用,具体流程见图1。植被种植即雨水花园系统建造的重要环节之一,应尽可能选择适应本地气候环境特征的植被,如此植被除了具备一定的雨水拦截能力,还可实现本地特色的彰显,为居住区居民带来亲近感。不同类别的树木均具有自己的生长周期,部分树木仅在夏季才长得枝繁叶茂,部分树木一年四季枝叶均长得很茂密,设计者需结合树木生长周期进行科学规划,确保居民区四季均充满生机。>图1 海绵城市排水图
(六)雨水花园景观分布设计
1.道路植草沟海绵城市理念里植草沟除了具备较强的观赏性外,还拥有较强的排水能力,故而更多居住区景观规划者在设计时会引入植草沟。干植草沟结构简单,排水与滞水能力强,施工方便,能够使居民快速进行界限辨析,还能使整个景观线条更柔和,对居民而言欣赏性与实用性更高。种植植草沟时,并非越多越好,需结合其美观性与排水、蓄水需求进行种植。植草沟种植完成后,相关人员需对其展开合理管理,做好植草沟内杂物或垃圾的清理,及时更换掉已丧失功能的植被,如此则让植草沟观赏性与正常排水、蓄水功能得到维持。不同植草沟断面形态见图2。
>图2 植草沟断面图
2.雾森设施
如果居住区设置了运动休闲区,则可在此处进行雾森设施安置,从景观细柱进行森林感营造,柱上进行雾喷设施安装,形成景观之际又能使活动区温度得到控制,居民来往其中相互嬉戏互动,使其拥有休息与观赏双重功能。
三、以华润新村改造为例分析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
(一)项目概述
华润新村坐落于镇江市,是一个已有20年历史的老旧小区。2016年镇江市正式迈进海绵城市改造行列,很多小区均着手推进景观提升工作。镇江全年降雨量大,雨季到来后,小区积水现象明显,对于华润新村出现的该情况展开相应的重建工作,以期能实现生态型雨水管理小区的打造。经改造的小区有28栋住宅楼,能够容纳1000余户住户,注重管道的优化,改成生态雨水处理模式,使生态停车位增多,进行全面的合理规划布局,健身区、儿童活动区增多,把雨水处理纳进小区景观内,使得居住区观赏性大大提高,且可实现管道压力的缓解,减少暴雨为居民带来的影响,变成生态绿色社区典范。(二)规划设计
此次项目改造是结合小区现状着手规划,注重问题解决之际融入新的海绵城市理念,进行低影响、绿色现代居住区建构。经生态设计手法进行雨水系统建设,营造出开放性的户外活动场所,根据慢性系统进行便利安全出行条件创设,使当地雨季居住区积水严重的问题得到解决。综合考虑居住区里存在大量老人与儿童的现状,建设时结合实际注重增加相应的活动场地,同时将存在的安全隐患一并消除。使小区绿化面积和透水面积更有保障,使道路宽度拓展,让小区交通更加便利。(三)雨水设施
小区改造进行雨水收集系统建构,专门收纳建筑屋顶水,将雨水收纳系统增设到绿地处作为汇总区域。小区里进行雨水花园设置,配合小区景观设计,形成有效雨水设施,让雨水得到消纳,并把多余雨水排放至市政,经该系统处理后流入市政管道的雨水量变少,使雨水污染得到改善,促进水质提升涵养水源。1.浅草沟结合盲管
通常在道路两侧设置,实现少量雨水下渗与收集,在雨量达到相应程度时则经溢流口进入盲管设施,在盲管的作用下把多余雨水导进收集池给予处理。该设施为雨水收集的基础单位,使过去的暗渠汇水得到改变,依靠植被对雨水进行缓冲与吸纳,让路面不再出现积水现象,从而推进了生态绿色景观道路打造。
2.屋顶雨水出水口
屋顶雨水收集上进行了石笼型、石凳型、景石型三类出水口缓冲形式设计,使屋顶雨水管出水口对地面造成的冲刷得到缓解,并且还使景观形式更加丰富,停留休息设施增多,为居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服务设施。
3.雨水导水口、溢水口
针对雨水导水口进行设计可选择直管与铺装两类形式,溢水口引入景观化的雨水蓖子与U型管两类形式,目的是快速引进雨水,居民能够清楚地参观到雨水引入的过程,有一定的观赏与教育价值。
(四)特色雨水景观
该居住区对空间布局、雨水收集系统进行重新规划,进行慢跑步道建设,打造透水铺面,对可能存在的雨水下渗情况展开多方考虑且促其实现,使过去存在的停车场大范围硬质面积问题得到解决,在绿地附近增设停车场,雨季雨水在绿地消纳,停车场中间处实施软化处理,进行草坪种植,促使雨水下渗面增加,把雨水的利用过程以景观化方式进行表达,让雨水循环利用理念植入公众心中,为居民区绿色规划提供参考。四、结论
海绵城市把道路和广场、建筑和小区、公园和绿地等建设作为载体,以净、排、用、渗、蓄、滞等一系列生态化技术,完成对雨水的自然渗透、积存与净化处理,使建筑、绿地、道路、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确保雨水得到合理排放与使用。在生态环境备受关注的今天,城市建设规模日渐扩大,高层、超高层建筑似雨后春笋般屹立而起,面对新城区的景色宜人,旧城区变得老态龙钟,引入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新旧城区改造,实现景观和功能的彼此结合,为居民进行舒适、美观的生活环境的打造迫在眉睫,这将为城市的高效发展赋能。■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