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汉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独有的符号,它不仅是文化的象征,更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汉字的字形也是随着历史的推移而不断演变的,其演变路径复杂多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汉字的音和义是两个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黄侃先生曾经提及“文字者,形也。形之有变迁,犹音之有方俗时代之异。”由此可见,汉字的字形是文字发展的很重要的准则,那么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字字形也是不尽相同的。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所以汉字也在不断演变。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汉字正式有了雏形是从甲骨文开始的,之后经历了金文、小篆,及至后来的隶书和楷书,现在大多使用的是楷体,但是也并没有完全定型。所以汉字字形演变路径和美学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汉字字形演变路径
(一)甲骨文
甲骨文因为早期都在龟甲和兽骨上发现,所以被称之为“甲骨文”,从其字形来看,到了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字形就已经较为成熟。甲骨文作为最早的文字体系,不仅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象形字,也有很多形声字和会意字。象形字字形主要是模仿事物本身的样子,主要还是运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达含义,只是比图画简洁了许多。会意字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再生成一个新的字,所以其字形要较为复杂。形声字则是将象形字和会意字再发展,字形上是复合体。从文字发展来看,甲骨文的发展处于文字的繁华阶段,当时的很多文字开始只是用一个已有的字作为音符来体现,但是这样容易混淆,表意不明确,所以后来为了归类,就在这些字旁加上一些表意的形符。字形的发展还和当地的生活水平发展有关,往往生活得到了保障的地区,才会更注重对字的形体的要求,这和当地人们的认知也有关联。从这些文字也能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字形大都以动物为主,表明当时人们过着狩猎的生活。(二)金文
金文主要作为一种过渡性文字,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甲骨文不同的是它们大多出现在青铜器上。金文的应用时间很长,从商到秦差不多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在周代,金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周代的金文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是在继承甲骨文字形的基础上根据历史需求而产生的。西周时期的金文,其文字字形几乎和商代末期的金文字形相似,象形的样式较多,但是字形还是不固定比较多变。比如形符的位置也不一定是固定的,举例来说,“就”可以是左右结构,也可以是上下结构,这不同的字形却表示相同的含义。这也和当时的历史原因有些关联,两周时期,诸侯天各一方,统治着自己的领土。因为地域原因,各地的文化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当时,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区,字形也会有较大的变化,但是并不会因为字形的稍有不同而改变其含义。(三)小篆
小篆是在承接了甲骨文和金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联系隶书的纽带,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小篆是最早的还保留构形的并形成完善系统的文字。文字在甲骨文时字形还未定型比较多变,到了后来在金文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人们的努力,小篆的字形较为规范统一。在当时,由于字义有太多的引申含义和假设的意义,一些文字在形义上有些脱节,整个文字体系比较混乱,所以需要统一的字形和含义去规范这些问题。所以到了小篆时期,就渐渐地克服这些问题。首先小篆明确了本义,因为本义的含义较多,加上字形的不同,意义也变得模糊,所以当时的小篆开始给原字加表义的部件。所以到了小篆,字形形体相比之前都较为稳定和规范。(四)隶书和楷书
隶书是由小篆演变而来的,将小篆字形加以调整,小篆多为圆滑的线条,隶书将这些扭曲的字形用笔直的线条进行规范,所以隶书的字形较为规整、方正。楷书就是现在大家主要运用的字体,比隶书的字体更为简化,字形更为优美。吴昌硕先生曾说过,小篆和隶书两个不同的文字系统,它们标志着着汉字发展的两大阶段。所以当时象形字的字形较为复杂,难以辨认,到了隶书就将这些情况做了很多改善。楷书又在隶书的基础上做了许多调整,所以中国文字的字形因历史的不断演变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五)草书和行书
文人对汉字书写简便性要求的不断提升是汉字字形演变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从汉字演变整体的规律上来看,字形笔画不断简写是主要趋势。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发生重要变革的朝代更迭之际,文字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更容易产生飞跃性的发展和变化,作为统一文字的小篆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产生的。最早期的草书与隶书几乎是同一时期出现的书体,结构和书写都十分相似,隶草难分。后来,草书的字形演变突破了隶书字形的桎梏,不再遵循隶书端正拘谨的格式,变得张扬起来,笔画与笔画之间消弭了明显的界限,书写之时,字与字的间隔变得更大,这一时期的草书习惯性被称作“章草”。章草的写法自然飘逸之中甚至还带着几分草率,章草作为更加成熟的书体,笔画上的写法已与隶书大相径庭,但字形上仍然保持了隶书较为方正的外部结构,字体内部笔画勾连,笔锋走势分明,这样的草书颇受汉魏文人喜爱,我们今天在汉魏书法作品当中能够很轻易地分辨出章草。行书作为汉字演变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书体,它的字形形态介于楷书和行书之间,行书初步产生于东汉末年,行书的名字也有其典故,出自西晋卫恒撰写的《四体书势》当中,“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相传行书最早的创始者是东汉末年的刘德升。行书在字形上既不像草书那样一切笔画从简、笔势勾连,又不像楷书端正谨慎、横平竖直,行书行云流水、间隔有致,因此被称作行书。细数我国各种书体、纵观漫长的中国文字字形演变历史,篆书、隶书这些字体都有着一定的寿命,盛极之后便开始由盛转衰,而行书在这些字体当中则成为一个例外,行书自产生起,长盛不衰,一直是有着广泛的日常使用频率,在书法艺术领域也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偏爱。
在我国几千年的书法历史中,行书作品最为丰富多彩,古今行书作品大家数不胜数,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书圣王羲之,他创作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也是后人临摹学习的典范。除王羲之外,王献之、颜真卿、苏轼等人在行书书法创作上也有极高的成就。
二、汉字字形的美学特征
(一)形象美和抽象美
汉字是一种艺术,是历史文化的体现。汉字的字形具有形象美,早期的甲骨文就是大自然创造的形象美,它起源于大自然,大自然赋予其生命力。象形字字形大部分是临摹的手法,事物是什么样子,字形就按照事物本身的样子用简笔画的手法将其表现出来,“鸟兽之迹”是当时尤为常见的,因为当时的人们过着狩猎的生活,文字将当时人们的生活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例如山东的陶文、杭州良渚文化玉石片上的鸟符,青铜器上的族徽文字等这些都体现了字形形象美。汉字的字形不仅仅局限于形象美,还有特有的文字抽象美。汉字字形的抽象美主要表现为线条的抽象美,这种线条美主要为跳脱了固有的造型而呈现出的抽象美。(二)动感美和静态美
汉字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的结合体。从时间上来看,汉字是连续的,线性的;从空间结构来看,文字是二维的,固态的。所以汉字字形具有动态美和静态美是有据可循的。汉字的字形,不管是甲骨文的抽象,金文小篆的圆滑,隶书楷书的方正,草书的随意这些都体现了字形的动态美,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命力的。比如“磅”这个字,用“石”做偏旁给人一种力量感,气势磅礴。再如“飓”这个字,用“风”做偏旁,本身飓就是像有风带起来的感觉,加上“具”表示风很有力量也就是“飓”的含义,这些字形都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字是活灵活现出现在你眼前,它们所代表的含义也都得到生动形象的再现。静态美也是一种平衡美,这也是汉字字形所特有的美感。汉字字形的平衡美是不难发现的,首先很多文字从构造上来看,大都强调一种“平整安稳”,这也和我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关系,还有“四满方正”中国人讲究圆圆满满,所以这些因素给文字字形的对称提供了依据。比如“中、大、小、田”等文字都是左右上下对称的。到了小篆时期,就开始“繁则减除”,也是一定程度上为了文字的平衡美,动静结合才能更好地诠释文字字形的美,所以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三)形式美和意境美
形式美主要是从文字的字形造型方面来看,但从文字的轮廓来看,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字形大都以长方为主,字形较长;到了隶书时期,以扁平为主;到了楷书阶段就以方正为主。楷书是现在运用比较广泛的字体,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方块字”,讲究文字字形的方方正正。正是因为字形的独立性,又有笔画的组合性,所以才有字形的形式美。汉字的创作离不开大自然的灵感,所以往往和自然相一致而具有生动形象的意境美。比如“拉”这个字,用提手旁做偏旁,就像两个人用手牵在一起,很有画面感。又如“翩”字把“羽”用在字形右边,给人一种优雅的感觉,像一个少女头插羽毛,在翩翩起舞,具有灵动感。所以汉字字形也是形式美和意境美并存的。(四)个人风格之美
对于汉字字形的个人风格之美的研究必须要从书法艺术的整体来分析,书法作为我国传统艺术当中非常成熟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非常显著的个人风格,从书体、字形、文字内容等方面都体现着作者的禀赋志趣以及人生经历。书法艺术的个人风格是抒写者内在精神的外化,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因此,对于书法作品的个人风格的分析是复杂而多面的,也离不开评价者所处的时代。俗语有云,字如其人,这句话有多方面的内涵,首先,同一种书体不同的书法家的笔迹不同、运笔习惯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个人风格。甚至是同一个书法家,少年时期和中老年时期的个人风格也往往有着显著差异。对于书法家笔迹特征和个人风格的研究,如今已经成为书法艺术研究的一个方向。书法艺术的个人风格是艺术审美的结果,尽管也有其物质形式的载体,但更重要的是作品字里行间洋溢出的抽象的艺术美感。书法家的个人风格也体现在笔迹这一物质基础上。汉字的发展是一代代人呕心沥血发展的结果,书法家的个人风格也必须经过书法家本人的多年沉淀与积累才能够成型成熟,更重要的是,每一代书法家习字之初都离不开临摹、拓写,然后在吸纳前人风格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风格和书写技巧,这在我国书法家成长的过程中都是十分常见的。
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是书法家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也是众多名家毕生追求的目标,看似简单的笔画里却早已蕴藏了他们所有的艺术才华、情趣和感悟,配合写作时候突如其来的一些灵感,往往就成就了一篇旷世佳作,如颜真卿的《祭侄稿》。在创作之时,作者内心满怀情感,或激动昂扬或愤慨不平或悲恸欲绝,这些都是艺术创作的灵魂,缺少了真切的情感,很难创作出浑然天成的好的书法作品。尤其是一些即兴之作,哪怕作者本人再度书写,恐怕也不能展现出当时情景下十分之一的力道了。从古至今,对于十分有名的书法家作品风格的评判基本已经定型,且大都用词简练,寥寥数语就道出了这些书法家个人风格的精髓,如“颜肥柳瘦”,怀素的狂草,苏东坡的飘逸,董其昌的灵秀等。书写是一种能力,欣赏同样也是,对于书法作品字体字形的鉴赏,需要鉴赏者既要有精确的审美直觉,又要有在长期的艺术活动中所积累形成的深厚的艺术修养,唯有这样,在面对旷古烁今的书法作品时,才能够有敏锐的审美感知力。
三、汉字字形美学特征与书法、诗词艺术的关系
汉字字形发展到今天,粗略算来也已经有了超过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演变历程中,文字的字形、结构都经历了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还诞生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汉字书法艺术,高雅不凡,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汉字字形是我国书法艺术的根基,那么文字的根基又在何处呢?目前被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是文字起源于龟壳甲板上占卜所形成的裂纹图案,以及各种象形图案,这一学说已经被众多学者所接受。基于图画和象形文字的汉字,从产生之初就具有着特殊的形态之美,作为从具象现实实物之中抽象出来的表意符号,汉字单个字体的结构形状与天地万物、自然都有着紧密的关系。正是因为这样的基础,我国的汉字最终才能成为一种艺术,而不是像其他拼音文字那样只能作为书写的载体。
汉字的结构形状有着源于自然的独特美感,与自然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似有若无的奇妙关系,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虽然还没有形成书法,但已经具有了极强的画面感和与现实物体一一对应的关系,加之当时能够识字的人本就不多,象形的造字方法能够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汉字。甲骨文和金文当中的虎、鹿、鸟、鱼、日、月、山、水等有实际意义的名词,基本都可以一眼辨认出来,反映出各自所代表的自然生物的美感,研究到这里,我们大概也能够理解为何中国人对汉字对自然有着那样深切的眷恋。这是汉字字形美学特征与书法之间的重要关系。
而我国的古诗词则风格更加多样,边塞诗悲壮苍凉,田园诗恬静豁达,闺怨诗感伤婉转,还有丰富多变的词牌名、曲牌名和悠扬的曲调,将诗词之美和汉字单个字形之美融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基础,丰富的搭配也赋予了我国书法艺术无穷的变化形式。时至今日,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已经延伸到许多行业,现代平面设计、服饰设计、家装设计、城市建设,都应用到了书法艺术,而这一切美学设计的基础,都是中国汉字字形丰富多变的外在形态表现。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最初的象形文字已经退出了人们日常使用的舞台,却在今天的书法艺术创作(如甲骨文、金文)及现代艺术设计领域重新绽放出了它独有的光彩。中国汉字字形是汉字美的艺术表现,是历代书法家在汉字美的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离开了汉字的基本美学特征,中国书法艺术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四、结语
总之,汉字字形演变过程缓慢,在发展过程中,和审美有矛盾的一面又有互补促进的一面。汉字字形的发展是具有社会价值性的,只有被社会认可了文字才能够保留下来,并且字形的演变也是根据社会的需求在不断改变和完善的。对于字形只有不断严格要求和规范才能将我国文化精髓传承下去。随着字形的不断演变,审美特征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但是汉字特有的形象美和抽象美、动态美和静态美、形式美和意境美都是存在的。■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