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濒危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基于绢包镶绘画艺术田野调研的思考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与设计·理论 热度: 19012
杨静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在2018年冬至2019年秋这段时间里,我和我所在单位的同事们经天津市非遗中心相关负责人引荐,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绢包镶绘画艺术这门传统民间工艺先后进行了三次田野调研,通过与该艺术第三代传承人郭美华和她的丈夫付钰黔二位老人的深入交流,引发了我对这门濒于流失危机的民间工艺的深入思考。

一、绢包镶绘画艺术的历史与现状

据传承人自述,绢包镶绘画艺术传至郭美华共三代,约一百多年的历史。这门手艺最早的创始人是她的爷爷,兴起于清代,其姓名和具体年代已不详。绢包镶在当时的服务对象主要就是大宅门这类富贵阶层,那时天津卫的有钱人家在逢年过节或是家中有一些重要活动需要装饰室内环境时往往就会找绢包镶工艺艺人根据具体需要定制一些绢包镶大中堂,用于悬挂在厅堂之中,有时也会以绢包镶工艺品为车轿内软璧配饰作为装饰,来增添富贵华丽的气氛。而当时绢包镶工艺品的题材大多以花卉题材为主,例如牡丹这样的花卉花型较大,寓意着生活圆满,日子越过越富贵,是一种具有吉祥含义的花,再加上它色彩艳丽,特别适合以绢和丝绸这类材质进行表现,用绢包镶工艺制作出来的牡丹类题材作品在当时很受百姓的喜爱;还有就是《喜鹊登梅》这个题材也是当时常用的,多用于婚嫁喜事以烘托喜庆的气氛。

  清朝末年过渡到民国以后,大宅门阶层在社会中逐渐减少并没落,能够经常享受和消费得起这种奢华装饰服务的对象已不多见,但民间的一些百姓人家赶上婚丧嫁娶这类大事还是愿意讲讲排场,在门面装饰上讲究一番。当时绢包镶的工作基地范围主要在天津卫老城里的鼓楼西一带,那个时候谁家有红、白事就得上鼓楼西去寻找这项服务。例如,过去办喜事时接新娘使用的花轿是双层的,里面有一层轿芯,窗户里的装饰就是用的这种绢包镶工艺制作的,装饰好的花轿要在男方家里亮轿三天以作展示,装饰得越华丽就会让人觉得越体面;而白事执事所用的旗、扇、伞、盖一应物品上的装饰,但凡讲究的家庭也均用绢包镶加以装饰。因该工艺的作品基底软硬皆可,颇具浮雕感,适用处较多,又很受大众百姓的喜爱,所以在当时的市场情况还是很好的。

  郭美华自幼在家庭的传统工艺熏陶下长大,小时候天天在家中看着自己的父亲从事这门手艺,父亲工作的时候她就常常给父亲打下手。1949年时郭美华只有十来岁,还没正式学艺,因为在家中的子女里面她排行老大,所以她接触的最多。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很普通,一间屋子半间炕,父亲在炕桌上做活儿,孩子们在周围也就都不可避免地可以看到制作过程。郭美华的母亲年轻时曾擅长画杨柳青年画,与其父亲两个人在创作上经常有配合。郭美华小时候回姥姥家就会经常看到母亲画画,家庭里面有人跟美术有关系,对于造型能力这方面她从小就受到了熏陶,所以后来她自己从事起艺术创作来一点也不费劲儿。对于父亲的家传手艺——绢包镶绘画来说,她看一看就明白每一道工艺是怎么回事了。解放以后,绢包镶艺术作品从技术上来说虽然已经发展到很成熟的阶段,但当时作品的市场几乎封闭了没有了,许多艺人都为了谋生纷纷改行,所以该艺术作品从市场上也渐渐消失了。郭美华的父亲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那一时期也转了业,这门手艺的发展在那个时候也就随之中断。

  郭美华退休之后,有一次铁路文化宫有个展览会,她就把自己父亲的祖传手艺拿出来创作了一个牡丹题材的绢包镶绘画作品送了去参展,没想到得到了文化宫主任的高度赞扬,并获了奖。后来,郭美华与丈夫付钰黔越来越多地进行了合作,夫妻二人分别负责创作绘制画稿和手工制作,绢包镶的工艺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作品,无论从题材上还是工艺上都进行了改良和创新,他们将绢包镶绘画这门传统民间艺术很好地传承了下来并保留至今,其中许多经典作品被藏区、港、澳、台及加拿大、美国等地的华人收藏,例如《老寿星》和《西方三圣》这类题材的作品就很受外国友人的喜爱。

二、绢包镶绘画艺术的工艺特色

绢包镶绘画艺术最早是使用绢(后改良为丝绸面料,过去叫“绢包镶”是因为那时没有用丝绸,过去都是使用绢来包的,它属于丝织品的一种,密致程度较稀,现在来看它的质量就比丝绸要差了,其质感和光泽度都不如丝绸好,豪华感较弱。)包裹丝绵,形成浮雕状凸起后,按设计图拼接成所需形状,以表现人物、景物、花卉器物等轮廓。工艺改良之后不再使用绢,而是使用质量上乘的丝绸,并且多为白丝绸,在使用之前需要将买来的白丝绸用染料根据需要染色之后晾干备用。用染色后的丝绸包裹丝绵,按设计图拼接成所需形状之后,还要再于其绸面之上进行彩绘、勾勒、晕染,以将各部分细节表现得更加生动逼真,例如很多人物的衣褶看似层次丰富、立体感十足,其实是后来画出来的,人物的五官和服饰上的精致纹样也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画完之后再镶嵌上适合其内容的珍珠、翠玉、绿松石、贝珠等饰物,加之背景彩绘、流苏等点缀衬托,表现预定之主题,使得作品的视觉效果更加绚丽夺目。绢包镶绘画作品制作完成后可镶入预制的特型镜框内,形成悬挂艺术品,悬挂于过去大户人家的厅堂、暖阁、闺房等空间内;也可以不用镜框而直接固定于过去的车轿内作为软璧装饰。无论用于何处,因其所用面料——绢和丝绸这类纺织物的华丽质感和制作完成之后那种浮雕般的肌理效果,总能带给人富丽堂皇的审美感受,这与18世纪欧洲的洛可可风格追求华丽的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历经祖孙三代手艺人的传承,绢包镶绘画作品的题材范围也逐渐丰富起来了。从过去民间百姓普遍喜爱的花卉题材开始,到郭美华这一代逐步增加了民间传统故事中那些能够给百姓带来福祉企盼的人物,如福、禄、寿;八仙、关圣等人物题材,其制作难度和审美价值也比以前提升了很多。据郭美华老师回忆,她在制作《老寿星》这一作品时就遇到了技术难点的挑战——就是寿星佬那高高隆起的大脑门。那么一大块完整的结构是不能拼接的,必须是用一整块丝绸来包裹丝绵做成这个寿星佬的大脑门。当时也是试了多次才得以成功,里面填棉花填少了鼓不起来,填多了又太鼓不自然,必须得制作出他的脑门的理想弧度出来,一旦哪个局部出了问题,整个效果就不完美了。绢包镶工艺在填充棉花时都是用手将棉花撕成絮状,哪里该薄一点,哪里该厚一点,全靠手上的经验来控制棉花的量,就像絮棉被似的一小片一小片地把丝绵絮进去,较深的地方还得借助于工具来完成。再比如古典人物衣衫上的飘带的制作也是个难点,其弯曲的地方在制作时难度较大,用丝绸包裹棉花时包不好就容易起褶,一起褶效果就难看了,那就得揭下来修改,甚至重做。“包”这道工序在所有八道工序中可以算是难度最大的一道工序了,作品效果好不好,这道工序起着关键作用,想要做好那就需要长时间的磨练,丰富的制作经验和悟性以及耐性,所谓耐性也就是在制作时能够静下心、坐得住。在绢包镶工艺流程中有一道工序是将包好的各个局部再按照母图拼装起来,形成原先图稿的完整样貌,而拼装这道工序就是考验人有没有足够的耐性,能不能坐得住,专注力不够一走神就容易拼错了。

  从整个绢包镶绘画工艺流程来看,它包含了各种门类的技术——绘画方面的,染织方面的,手工制作方面的,甚至还有书法方面的等等,最后完成的作品是一个综合了各种门类技术的作品,从这方面来讲,其作品的技术含量其实是很高的。

三、对于绢包镶绘画艺术应予以保护和传承的思考

通过先后三次探访绢包镶第三代传人郭美华老师和她的先生付钰黔老师,使我陷入了对这个传统工艺该如何在当代和未来社会中能够被完整地保存并传承下去的思考。如今,二位老人已经年过八旬,守着这份祖传手艺却还没有找到理想的下一代传人。在不开实体店、没有精力做市场经营的情况下,他们自己出资购买所需原材料,不求经济收益和回报,在家中继续着自己的艺术创作,只为了一份对这门手艺的热爱之情。据郭美华老师讲,以前他们也曾经收过徒弟,但终因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该艺术形式得不到良好的收益而放弃了对它的继续钻研。也有过慕名而来只求学艺的学生,可是这门工艺的入学门槛比较高,因为它需要学员具有一定的综合基础技能:比如对人体结构的了解和掌握、扎实的国画功底、对色彩的认知和运用等等,更重要的是在当下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中能够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学问而不思其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郭老师和付老师为了让他们的作品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曾多次参加社会相关部门举办的民间艺术展览和比赛,获得了不少荣誉。后来他们创作的作品主要是以佛像系列为题材的藏唐卡,其蕴含的宗教文化精神和审美价值相当浓厚。多年来二位老人曾多次自己出资到西藏,把亲手创作的作品赠送给那里的寺院以供人瞻仰膜拜,他们这种不求回报的善举受到了当地人和寺院的欢迎与尊敬。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青年人大多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颇深,心态浮躁,很多人对于自己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缺失,对那些老一辈人集几代智慧留传下来的手艺视而不见或不以为然。绢包镶工艺美术和许多民间传统手工作坊在这种形势下陆续关张歇业了,那些有着高超技艺的手艺人不断被迫改行另谋生路,笔者认为这一社会现象急需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这种濒危的民间工艺进行保护。而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更应该深深地思考一下自己的社会责任,少些追名逐利的欲念,多去做一些能够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有益的事情。■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