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中农业大学,武汉 430070;2.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武汉 430205)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旨在选取并重点支持一批具备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发展前景、传承人群较多,有助于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国家或地方品牌的传统工艺项目,推动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案例,带动全国范围内传统工艺的发展和振兴”①。阳新布贴有幸入选,因此传习所要积极探索更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从而发挥出示范带头作用。
一、阳新布贴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2018年入选首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已经整整十年。在此期间,当地政府对阳新布贴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为了更好开展工作,阳新县文化馆于2011年成立了阳新布贴传习所,在太子镇、大王镇、三眼井社区等11个乡镇社区成立了传承基地。这为阳新布贴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打下了重要基础,传习所也因此成为了这项工作的绝对主体。传习所定期在传承基地开设培训班来推广和宣传阳新布贴。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会邀请专家和代传承人授课。如2012年在陶港镇的培训,邀请了阳新布贴的发现者尹关山进行理论授课,以及传习所的专业骨干进行技能培训。这类培训每年都会举行且延续至今。如2017年在三溪镇举行的培训,这次培训对象是有基础和潜力的爱好者。由于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因此邀请了传承人进行授课。在她们的示范指导下,学员们更规范地掌握了制作布贴的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见传习所的工作具有两大特点:第一,培训工作的持久性。培训班以平均每年1或2次的频率延续至今。第二,培训对象的分类性。一类是面向普通大众的基础性技能培训,目的是让更多人能够了解阳新布贴,以培养兴趣和爱好为主;另一类是面向有较好基础的爱好者的专业性培训,目的是为了培养优秀的专业性人才,甚至从中挑选出最合适的人作为传承人进行栽培。传习所的工作在当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了解阳新布贴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其中又有人参加了相关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为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传习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传习所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中没有任何缺点,总体来看还存在以下不足,具体如下:首先,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主体过于单一,从而带来了不少问题。一方面,传习所是小微部门,投入有限,而保护与传承是长期和持久的,单一主体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单一主体也限制了工作思路。传习所的思路是通过培训班来促进保护与传承,效果虽好,但也限制了其他思路的可能。这方面日本更有经验,除了政府部门,还有“民间社团、博物馆和各类美术馆、出版界、行业组织”②参与。
其次,保护与传承的影响范围相对有限。传习所的工作虽然有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影响的范围仅限于当地,外地鲜有人知,该事实与阳新布贴的国家级非遗头衔相去甚远。由于传习所只在当地举办培训班,且受到了场地、师资等因素的限制,所以每次培训的人并不多,即使有了多年的积累,最终影响的人数仍然有限。这不利于阳新布贴的保护与传承,毕竟这项工作的发展还需要依靠更多的人。
最后,保护与传承的方法手段不够丰富。培训班面对面和手把手的授课方式,使得学员们受益良多。但是这些方法手段过于传统,也导致了一些问题,例如对外地人不够友好。一是在培训地点之外喜欢布贴的阳新人,比如传习所在某镇举行培训,而其他镇子的爱好者由于距离和时间等问题无法前往;二是喜欢阳新布贴的外地人,这些人只能前往当地学习,但这样大大地增加了学习成本。
三、“新时代”和“互联网+”对阳新布贴的影响
上述问题相互交织又互为因果,虽看似繁琐、复杂,但核心因素是了解阳新布贴的人相对较少。只有了解的人越来越多,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才能扩大影响范围并丰富方法手段。因此高效的传播才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的发展为实现这一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中国进入“新时代”。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艺术,希望了解相关信息。这一需求在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中体现明显,该节目一经播出就打破了多项纪录,受到观众的高度评价。可见群众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需求之强烈,然而这种需求在当前阶段难以得到充分的满足,这正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传统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体现。在此背景下,如果阳新布贴能够做出优秀的内容型产品,必然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另一方面,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的生活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信息的传播和获取也彻底改变。一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变更为互联网,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使得人们越来越习惯和依赖于这种方式。二是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且更具精准性。互联网上的新媒体平台使得信息的发布、分享和转载更为简单,平台也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将信息精准地推送给目标群体。这些变化为阳新布贴的传播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利用好互联网必然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关注。
上述时代特点为阳新布贴的高效传播打下了重要基础,传习所要合理运用互联网,化解其保护与传承中的难题,更好的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因此将互联网作为核心工作平台是阳新布贴的必然选择。
四、“互联网+”趋势下阳新布贴的发展对策
互联网对阳新布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影响并非简单的将相关资料发布在网上,而是需要深入研究和用心经营,以在“互联网+”时代谋得新发展,具体对策如下:首先,重视各大新媒体平台。当前互联网上的新媒体越来越多,有社交类、视频类和信息推荐引擎类等等,都是web3.0时代的代表,以分享和互动进行信息传播。然而传习所却没有开通相关账号,极大地限制了信息的传播。虽然网上还能搜到阳新布贴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仍停留在web1.0时代。例如文化馆官网上关于阳新布贴的信息只能静态和单向地阅读,这种web1.0的模式使得信息几乎没有传播性。再加上网站长期不更新,甚至网站的服务器还经常打不开,因此基本上成为了摆设。传习所应该尽快以官方的身份,开通各类新媒体账号,运用它们的特点和优势,多角度地呈现阳新布贴的相关信息,并将这些账号关联起来,促使它们互相补充,从而让信息更加快速和立体地传播。
其次,充分研究用户群体。新媒体的用户从“60后”到“00后”全覆盖,因此需要研究他们,特别是“80后”和“90后”。一方面,这是规模最大的群体,占到了六成以上;另一方面,该群体对传统艺术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他们在信息浏览上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乐于参与信息的传播和生产。在观看信息时他们喜欢评论并转载和分享,使信息在互动过程中传播。第二,喜欢简短、精炼和直观的信息。信息大爆炸和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使他们更喜欢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浏览各类短文和短视频。第三,喜欢娱乐性较强的信息。工作中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对娱乐性的信息有着更多的需求,这是释放压力的重要手段。阳新布贴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就需要充分利用该群体的这些特点。
再次,开发优势的信息产品。阳新布贴网上的信息很少,主要是相关的报道和简单的介绍,它们过于单调,几乎沦为了低效信息。信息的内容是传播的根本,因此需要收集和整理阳新布贴的资料,并以此开发优秀的信息产品。一方面,开发不同长度的信息,包括短、中、长,可以由浅入深地介绍阳新布贴。另一方面,开发不同类型的信息,包括文本、图片、视频,可以丰富多样地展示阳新布贴。这两大类信息相互组合,能够适应不同的用户、阅读场景和新媒体,从而极大地促进阳新布贴的传播。同时还要重视信息的娱乐性和趣味性,特别是标题的表述上,毕竟在信息大爆炸的年代,人们往往通过标题来判断是否值得浏览。因此开发优秀的信息产品对阳新布贴的传播具有重要价值。
最后,促进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互联网+”时代,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已经成为趋势。传习所除了重视线上,还要保持线下的活跃,促使传播达到最大化效果。阳新布贴经常受邀参加各类展览,这为其传播提供了机会和平台,然而最终效果却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线下的展示无法扩展和延伸。例如观众看到展品后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是在离开展会后就难以深入了解,因为网上可能无法找到信息,从而错失了解阳新布贴的机会。因此除了要做好实体展示外,还应该准备好充分的网络信息,并进行关联。例如展台上提供二维码,观众凭此关注阳新布贴的新媒体账号,即使观众离开展会,也能通过新媒体进行了解。这种线上和线下的模式将会为阳新布贴的高效传播提供助益。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时代趋势下,传习所必须将互联网作为工作重心,借助它的优势而高效的传播,让更多的人认识甚至能够制作阳新布贴,从而促进其保护与传承。
结语
作为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中的项目,阳新布贴肩负着示范性的重要使命。因此传习所要有革新性与创造性的勇气和魄力,在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下,积极和主动地探索“互联网+”的可能,以促进阳新布贴能够更好地发展,从而发挥出示范带头作用。注释:
①刘佳.阳新布贴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N].黄石日报,2018-6-4(001).
②廖明君,周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本经验[J].民族艺术,2007(01):26-3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