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十八洞村苗绣传承人石顺莲非遗扶贫经验探寻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与设计·理论 热度: 17050
杨勇波,姜语菡,赵小芳,刘欢

  (1.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7;2.湖南大学,长沙 410082;3.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 050061)

  苗绣不仅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早在2006年就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绣和其他民族刺绣相比,多了“文献”的特征,苗族原本是有文字的,但是历经了“五次大迁徙”,在逃亡中为了躲避追杀被迫抹去,就失去了本民族的文字,只能选择有图案的苗绣传达信息,使得苗绣不仅仅起到装饰的作用,更是承担起了记录历史的作用。处在湘西自治州花垣县的十八洞村是中国“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首倡地,这里的绝大多数妇女都会苗绣,为了早日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石顺莲带领村里的妇女们重拾苗绣技艺,承担起了非遗扶贫兴产业这一重任。

一、创办苗绣合作社聚拢人心

十八洞村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素有花垣“南大门”之称的排碧乡西南部,全村辖4个自然寨,属纯苗聚居区,苗族风情浓郁,苗族原生态文化保存完好。石顺莲为该村村民(图1),是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村考察的时任村支书,在总书记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后,她在座谈会中提出要发展传统手工艺的想法,得到了充分肯定。之后地方政府便将苗绣确定为该村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发展。2014年,她卸任村支书后带领村里的54名妇女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并被推举为理事长。

  

  图1 习近平总书记看望石顺莲

  

  图2 石顺莲苗绣“背孩带”作品

  

  图3 石顺莲“苗绣火车头”作品

  苗族的民俗是女子出嫁要穿自己绣的苗服,出嫁后还要为婆家人缝制苗服。因此,苗绣对于苗族女子而言就是“必修课”。苗绣的传承一直都是靠长辈对晚辈的口传心授,在刺绣之前还要剪挫花,每个人的挫花都会各不相同,因此苗绣从来都没有固定的纹样形式,具有“千人千花”的独特性,并且会随绣娘的喜好发生变化。过去十八洞村的苗族女子,也是自幼就和长辈学习苗绣,爱刺绣就像爱唱歌一样,可以说是人人都善苗绣。后来因十八洞村的经济发展越来越落后,年轻人不得不外出务工,家中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很少有年轻女子愿意学习刺绣,也不着苗服,苗绣技艺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境。石顺莲在当村支书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自担任苗绣合作社理事长后,她每天都想着如何让民族技艺在得以传承的同时,又能让村民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所以她不遗余力地找寻各种服装企业、工艺品商,还有大大小小的苗绣代售机构敲定合作意向,参加各种活动推广苗绣,承接订单。她还把自住的三间瓦房改造成了合作社的工作场所,并定期召集村里空闲的女子进行苗绣培训,确保可以完成高质量的产品。听闻苗绣合作社的发展越来越好,那些在外务工的女子也纷纷回到家乡,跟着石顺莲从事苗绣技艺,成为合作社的一名绣娘,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二、深挖千年苗绣的艺术价值

相传花垣一带的苗族是在第二次大迁徙时留下的,一直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崇尚自然,苗绣图案源于自然又超越了自然,从花、鸟、虫、鱼等动植物中提取而来,这些图案不是这些物象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艺术抽象对物象进行夸张变形,以生动活泼的可爱形象来表达创作者的审美感受。石顺莲的苗绣作品中无论是早期还是现代的,都希望将流传了千年的苗绣艺术元素进行充分的表达,将优良的传统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一)早期作品——自给自足

石顺莲12岁开始就跟奶奶学习苗绣技艺,她早期的作品中保留下来最多的是苗绣“背孩带”—一种用来背孩子的襁褓,俗称“背带”。这种背带是苗族社会中每个母亲的必备之物,在劳动过程中或者赶集时将孩子绑在背上,既不耽误事情又能照顾小孩。图2中石顺莲这件“背孩带”作品由单色绣和彩色绣构成,主体部分由青色布料做底,黑色线绣制的花鸟组合,施以平绣,平整而光滑;上部条状彩色绣部分用黑色布料做底,彩色线绣制一组动植物纹样,配色沉稳,施以掺针绣和钉线绣,细腻而丰富。作品中花坛、花朵、对鸟等元素筑起一幅气息饱满而又富于变化的画面,呈现出一派花团锦簇、欣欣向荣的景象,左右两边自由飞翔的鸟代表着无拘无束、守护平安,体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还较好地展示了图案的形式美法则,植物与动物之间处处讲究对称均衡之美,点、线、面的穿插能体现节奏韵律之美,刻意的漏空能体现调和对比之美。石顺莲早期作品以自给自足为主,较好地体现出苗族崇尚的“万物有灵”思想,十八洞村的苗族人民一直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对大自然有着难以言明的崇拜之情。苗族人民没有用人类主宰自然的理念,而是用平等的主客关系理念规范人与自然万物生命的伦理道德,在这一生命伦理规范下,人不但不能主宰自然,而且应该对养育人的自然感恩并加以神圣的敬畏。石顺莲深挖十八洞村传统苗绣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再现千年苗绣的艺术价值,为现代非遗传承和创新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现代作品——脱贫致富

为了早日实现脱贫致富梦,石顺莲的现代作品更强调迎合都市人群的审美需求,会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进行巧妙结合,图3是石顺莲为中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绣制的礼品——“苗绣火车头”系列作品之一,画面中的主要视觉元素有中车集团生产的伊兹密尔轻轨列车车头和中车品牌标志、飞翔盘旋的凤凰和祥云纹样,车身增加了独具特色的苗族蝴蝶纹。传说中是姬宇鸟帮助不会孵蛋的蝴蝶妈妈将十二枚蛋孵化,才有了人和其他动物,所以苗族崇拜鸟类,而鸟类中以凤凰为尊,故凤凰也是十八洞村苗绣的代表性图腾之一。列车车头旁边的火红凤凰便由此而来,画面中的凤凰身体部分由两片花瓣组成,这种相互重合、相互联结而形成一个物体,其实是运用了异质同构的构成规律,它不是简单的图案变形,而是不同图案之间的组合变化,这亦是传统苗绣的一大特点。梁一儒先生所著的《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指出:“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醒目的部分”,石顺莲这幅作品的色彩运用也是十八洞村传统苗绣的真实反映,村里的人民喜欢对比强烈的色彩,绣布一般选择纯色作底,图案运用对比色或互补色绣线进行绣制,将色彩之间的冷暖关系和明暗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晰,以此达到醒目突出的视觉效果。石顺莲“苗绣火车头”系列作品还包含了中车集团输送到德国、奥地利、塞尔维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机车产品形象,这些礼品订单让苗绣搭乘中国高铁快车通过“一带一路”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不但形式优美,更是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更为脱贫致富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探寻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路

2014年到2016年,石顺莲带领的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订单数量持续增加,让一批又一批的绣娘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因为苗绣产业的间接带动,2016年十八洞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1236元增加到8313元,成功实现脱贫。衡量脱贫攻坚成效,关键要看能否做到不返贫;而做到不返贫,就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可持续。实际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做到稳定脱贫不返贫。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反复强调的问题,也是扶贫攻坚成果能否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关键。石顺莲深刻意识到稳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性,2017年湖南省委宣讲团成员、湖南工业大学时任党委书记唐未兵教授,来到十八洞村与村民聊十九大时,她作为参会成员再次提出了如何把独一无二的苗绣做大做强的问题,唐教授当场表态说湖南工业大学将进行对口帮助,一起努力让苗绣成为十八洞村走向世界的产品。这又让石顺莲增加了较大信心,2018年她带领绣娘团队赴湖南工业大学参加了苗绣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绣娘的专业素养,充分借力高校的设计学科优势,创新设计苗绣产品,短时间内推出近百款苗绣新产品,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市场越拓越宽,产业越做越大,还在政府、高校、企业的联合支持下建设了“国家苗绣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让十八洞村及周边村落的妇女们在家门口就业有了固定场所和交流的环境,也让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绣娘的收入持续增长,使得那个因为穷,年轻女子全都外出务工,孩子没人陪伴的十八洞村如今已经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四、结语

石顺莲带领的团队在短暂的7年时间里,通过苗绣让十八洞村产业发展萌发了新希望,改变了过去脱贫“等靠要”的思想,为产业扶贫开创了新格局,打造的苗绣产品以造型夸张、色彩艳丽、构图和谐受到大众消费者的喜爱。面向未来石顺莲还制定了发展规划,她希望依托“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和“苗绣国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这两个平台,带动十八洞村和周边村落的更多绣娘投入到苗绣就业兴业的进程中去,开发更多适应市场的苗绣衍生产品和工艺品,同时加强文旅融合,利用十八洞村的旅游热度向游客充分展示销售更多的苗绣精品,在湘西周边各大旅游景点建立起自己的苗绣实体店,完善网络电商平台等。石顺莲以发扬民族文化为己任,为非遗扶贫和非遗振兴乡村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不断传播正能量,让绣娘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这也为其他类似贫困地区探寻出了宝贵的非遗扶贫经验。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